首页 理论教育缺铁性贫血:小儿常见病,影响生长发育与大脑功能

缺铁性贫血:小儿常见病,影响生长发育与大脑功能

【摘要】:缺铁性贫血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以孕期女性和婴幼儿多见,多发生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缺铁性贫血主要影响大脑和身体各器官的供氧,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减慢,大脑功能下降。血象检查显示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均低于正常值,做血清铁蛋白、血清铁等生化检验可确诊,缺铁性贫血的小儿血色素低于正常指标。长期缺乏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引起心脏扩大,甚至发生贫血性心脏病。

贫血又称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 anemia,IDA)或称营养性贫血,是由于体内储存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以孕期女性和婴幼儿多见,多发生于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缺铁性贫血主要影响大脑和身体各器官的供氧,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减慢,大脑功能下降。血象检查显示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均低于正常值,做血清铁蛋白、血清铁等生化检验可确诊,缺铁性贫血的小儿血色素低于正常指标。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判断标准:新生儿血红蛋白低于14.5 g;6个月至6岁的孩子血红蛋白低于11 g即属于贫血。

(一)常见原因

在妊娠期、哺乳期和儿童生长发育期,铁的生理需要量增加,或疾病导致血液丢失时,都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1.先天储备不足

胎儿在母体妊娠3个月后从母体中获得铁最多。早产、双胎或多胎、低出生体重儿等均可使婴儿铁储备减少。孕期母亲严重缺铁也可导致婴儿先天储铁不足。

2.铁摄入量不足

食物中的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中,分别称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两种。膳食中大于85%的铁为非血红素铁,因非血红素铁吸收率非常低,仅为3%~5%,当动物性食品摄入较少时,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一般情况下,出生6个月之后,婴儿若有足够的母乳喂养,可以维持血红蛋白和铁的储量在正常范围。由于婴幼儿生长发育快,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机体对铁的需要量也相应地增大,如没有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品,容易导致婴儿患缺铁性贫血。因此,现实中常出现这种情况,长得越快的孩子越容易出现贫血疾病。较大幼儿则因饮食不良、拒食、偏食、挑食或摄入动物性食品较少等原因导致缺铁。

3.铁吸收和利用阻碍

膳食搭配不合理和胃肠道疾病均可影响铁的吸收。食物的搭配是影响铁吸收的重要因素,由于膳食中的非血红素铁必须转变为亚铁才能吸收,各种食物铁的性质不同,转化的难易程度也不同。食物中铁吸收差异较大,同一食品加工方法不同,吸收率也不同,例如烘烤黄豆,铁的吸收量明显高于煮黄豆。另外,慢性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钩虫病等会造成少量失血,导致铁的流失。肠道内一些物质也可影响铁的吸收,如维生素C、稀盐酸、果糖、氨基酸等利于铁的吸收,而磷酸草酸等可导致铁难以吸收,植物纤维、茶、咖啡等可抑制铁的吸收。

(二)主要表现

缺铁性贫血大多起病缓慢。一般情况下,根据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高低可以判断儿童是否贫血。小于1月的新生儿血红蛋白含量<145 g/L即为贫血;1~4月的婴儿血红蛋白小于90 g/L即为贫血;4~6月的婴儿血红蛋白小于100 g/L即为贫血;6月~6岁,血红蛋白小于110 g/L即为贫血。因此,抽血化验可以作为判断婴幼儿是否贫血的重要标准之一,其临床表现随病情轻重而有所不同。

1.一般症状

缺铁性贫血患儿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疲劳、无力、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易激惹或伴有呕吐、腹泻、口腔炎等。同时伴有肝、脾和淋巴结轻度肿大,婴幼儿年龄越小,贫血越严重,肝脾肿大越明显。

2.特殊症状

缺铁的特殊表现有口角炎、舌炎。严重的缺铁患儿会出现反甲、食欲减退、恶心及便秘。有些患儿会出现异食癖,表现为控制不住地进食某一种特殊的“食物”,如冰块、黏土、淀粉等。铁剂治疗后可消失。更严重者会出现心慌、气短、呼吸急促。长期缺乏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引起心脏扩大,甚至发生贫血性心脏病。由于贫血程度不同,患儿的运动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的患儿也可表现出抵抗力下降和行为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