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焊接从业人员数量及构成分析

焊接从业人员数量及构成分析

【摘要】:据行业统计,我国2014年焊接材料产量为568万t。而焊接从业人员,除焊工,还包含焊接技术人员、焊接检验人员等,这一庞大的从业人员群体所属行业众多、成分复杂、技术水平及职业素质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大,对其技术资格的监管一直是制约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造成目前无论是工厂或者是项目部,懂得焊接技术的人员很少,精通焊接技术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我国的用工制度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在工程建设领域,原来固定的劳动用工方式逐渐被多元化的用工方式所取代,劳务用工方式已渐成主流,劳务人员的流动性日趋增加,因此,我国目前焊接从业人员的数量很难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统计数字。按照国际通行的测算办法,可以通过焊接材料消耗量,估算出一个大概的焊工数目和变化情况。据行业统计,我国2014年焊接材料产量为568万t。扣除出口部分,按照国内自身消耗焊接材料数量,保守估算2014年我国焊工人数为200万人左右。而焊接从业人员,除焊工,还包含焊接技术人员、焊接检验人员等,这一庞大的从业人员群体所属行业众多、成分复杂、技术水平及职业素质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大,对其技术资格的监管一直是制约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的焊工队伍除少数制造企业外,多为劳务工,以施工企业为例,劳务工约占焊工队伍的70%,这其中90%的劳务工处于初级工水平,且绝大多数劳务工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技能水平低、纪律性差、责任意识不强,为焊接工程质量留下隐患。此外,焊工作为特殊工种之一,对从业人员的体力、视力等身体素质要求非常高,但目前国内训练有素的企业自有焊工队伍从普遍年龄层次来看,绝大部分焊工已进入其职业生命周期的衰退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发生质量事故的风险。

自1998年我国实施通才教育制度起,各高等院校取消焊接专业,归为金属材料工程或热加工成形系,只有少数院校保留了焊接专业。输送焊接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人才远远达不到实际生产施工需要。大量的焊接急需人才多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方式来满足。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焊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自专业合并改革后,部分焊接课程内容的压缩和实践教学学时的缩短,对国内焊接技术人才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致使学生实践环节不足、实际应用能力差,与社会需求有较大的偏差,缺乏竞争力,毕业生踏入工作岗位后,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实际生产中的技术要求。进而造成目前无论是工厂或者是项目部,懂得焊接技术的人员很少,精通焊接技术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由于工作性质及其他各种原因,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焊接工种比较难吸引高学历的优秀人才,即使本科毕业生愿意到工厂,但坚持留在工厂做焊接技术工作的也不多,有一些企业已经出现第二次人才断层。因此在学历方面,我国焊工以初中学历为主,大都来自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且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焊接技术人员和焊接检验人员以专科和本科学历为主,焊接操作指导人员以大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