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溶胀工艺的影响与NMMO浓度对溶胀工艺的影响不同,NMMO浓度的变化对其溶胀程度的影响有一个明显的拐点,当NMMO水溶液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其自身的性质就决定了不具备有效溶解纤维素的能力,溶胀能力也大幅度下降。......
2025-09-29
一般来说,液相的表面张力随温度的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当液相的温度升高到临界温度Tc时,液-气界面将消失,此时的表面张力为零。众所周知,表面张力的存在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组成液相的原子间存在相互作用;二是表面两侧的两相(气相和液相)密度不同。此二因素均与温度有关。温度增加,原子间作用力减弱,两相密度差变小,因此必然导致表面张力减小。
约特佛斯(Eotvos)定律给出了温度和表面张力的关系式为
式中 Vm——液体的摩尔体积,单位为m3/mol。
K——常数,近似等于6.4×10-8J/(K·mol2/3);
Tc——临界温度(表面张力趋于零的温度),单位为℃。
拉姆齐(Romsay)和希尔茨(Shields)等人对式(3-1-35)进行了修正,给出(https://www.chuimin.cn)
式中 τ——温度常数(在接近临界温度时,τ=6.0)
为探讨表面张力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可将Eotvos定律对温度T微分,得到表面张力的温度系数为
从式(3-1-38)可知,随着温度的增加,液相的密度减小,dρ/dT<0,因此表面张力的温度系数dσ/dT<0,说明随温度的增加,表面张力总是减小。另一方面,当dρ/dT=0(不考虑温度变化对密度的影响),dσ/dT=常数,这表明在高于液相熔点附近的温度区间,表面张力随温度升高的趋势符合线性规律;而在高于熔点较多的温度区间,dσ/dT≠常数,同时,V=f(ρ)也随着密度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密度的温度系数就不能忽略,因此表面张力随温度变化的线性规律不成立。这一结论和试验结果相符。
在钎焊过程中,除了温度的升高,液相钎料的表面张力减小,致使液态钎料的润湿性得到提高外,温度升高也会加剧母材和液态钎料的相互反应,降低固-液界面张力,同时还可以降低液态钎料的粘度,促进钎料的流动。这一系列因素的作用,都将提高钎料对母材的润湿。但并不是加热温度越高越好,温度过高,钎料的润湿性太强,往往造成钎料流失,即钎料流散到不需要钎焊的地方。温度过高还会引起母材晶粒长大、溶蚀等现象。因此必须全面考虑钎焊加热温度的影响。
相关文章
温度对溶胀工艺的影响与NMMO浓度对溶胀工艺的影响不同,NMMO浓度的变化对其溶胀程度的影响有一个明显的拐点,当NMMO水溶液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其自身的性质就决定了不具备有效溶解纤维素的能力,溶胀能力也大幅度下降。......
2025-09-29
送风速度的影响 加大入炉风速,有利于提高扩散燃烧速度,高速气流更有利于吹入底焦中心,使温度分布更均匀,提高换热效率。对提高焦炭燃烧速度和铁液换热是有利的。......
2025-09-29
显然,快速加热时,钢种、原始组织对奥氏体成分的均匀性有很大影响。当用超快速加热时,可获得超细化晶粒。对于低碳钢,即使加热到910℃以上,在快速加热的条件下仍难以完成奥氏体的均匀化,有时甚至会在淬火钢中出现铁素体。......
2025-09-29
从图6.32也可以看出,随着进气角度的增加,进气口周围的气流越来越集中,在进气角度30°时,进气口周围的涡团几乎把进气口包围起来,并且涡团半径有变大的趋势,占据了进气口两侧的空间。虽然涡团的半径减小,但是由于进气角度的增加导致进气气流速度明显增强,从而随着进气角度的增加涡团强度明显增强。......
2025-09-29
温度系数:以25℃作为标准温度,当温度变化1℃时,电阻值的变化量为d R,则有:图6166 制作流程图01 使用“矩形工具”绘制矩形如图6167所示。式中,α为温度系数;R25为温度在25℃时的电阻值;d T为温度的变化量。电阻器噪声将会对电路信号产生一定干扰。如4k7的含义是电阻器的阻值为4.7 kΩ,允许误差为10%。附图2电阻的色环标记法色环所表示的含义见附表5。......
2025-09-29
预计今后将有更多的液化天然气进入欧洲和亚太地区,从而使这两个地区现货价格降低,并且欧洲市场天然气的长期合同也会发生变化。页岩气迅速发展以后,俄罗斯在国际能源市场特别是欧洲能源市场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页岩气的发展使美国能源安全得到保障,进而为其实现全球霸权的目标腾出了更大的空间。......
2025-09-29
这是一个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以其临界点Ac1,Ac3或Accm作为确定其加热温度的依据。多数合金钢的加热温度也是依其临界点而定的。此外,即使同一成分的钢进行同一种热处理,由于其工件的大小、形状、原始组织以及热处理要求的不同,其加热温度的选择也将有所不同。具体加热设备的有效加热区范围是根据预先测温而设定的。......
2025-09-29
如图10.6所示,三个试验温度下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有几个相同的特点。由试验结果可知,180℃时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速度要大于150℃时的速度,而在120℃时的生长速度总是最小的,这表明金属间化合物的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