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铜合金熔炼过程中的氧化、吸气和夹杂问题

铜合金熔炼过程中的氧化、吸气和夹杂问题

【摘要】:铜及其合金在熔炼时具有氧化性、挥发性、吸气性和吸杂性。铜合金的熔炼温度通常在1000℃以上,在这一温度下,CuO的分解压约为0.01Pa,远低于大气中氧的分解压21000Pa,因此在空气氛围中熔炼铜及其合金,将难以避免氧化。铜合金在熔炼过程中所存在的上述特点都会降低熔炼质量,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将损失降至最低。

铜及其合金在熔炼时具有氧化性、挥发性、吸气性和吸杂性。

1.氧化性

金属氧化性强弱是由氧化物生成自由能变化、分解压力或氧化物的生成焓决定的。氧化物生成自由能变化和分解压力越小,金属越容易氧化。铜合金的熔炼温度通常在1000℃以上,在这一温度下,CuO的分解压约为0.01Pa,远低于大气中氧的分解压21000Pa,因此在空气氛围中熔炼铜及其合金,将难以避免氧化。

反应生成的氧化亚铜(Cu2O)有以下三个特点:

1)在熔炼温度下不断溶入铜液,将O带入合金液,直到饱和溶解度为止,此时不再溶解,而以游离的Cu2O浮在铜液表面(Cu2O密度约为6g/cm3,轻于一般铜合金)。

2)O在固态纯铜中的溶解度极小,在O含量极微的情况下,和α铜形成共晶体、共晶点的O含量为0.39%。当溶有O的铜液凝固时,O又以(α+Cu2O)共晶体形式析出在α-Cu的晶界上。这种脆性Cu2O夹杂物使铜的塑性和导电性能显著降低,如果合金中含有H,则Cu2O和H在凝固阶段将大量析出,并在晶界处产生以下化学反应

反应生成的氧化亚铜(Cu2O)有以下三个特点:

1)在熔炼温度下不断溶入铜液,将O带入合金液,直到饱和溶解度为止,此时不再溶解,而以游离的Cu2O浮在铜液表面(Cu2O密度约为6g/cm3,轻于一般铜合金)。

2)O在固态纯铜中的溶解度极小,在O含量极微的情况下,和α铜形成共晶体、共晶点的O含量为0.39%。当溶有O的铜液凝固时,O又以(α+Cu2O)共晶体形式析出在α-Cu的晶界上。这种脆性Cu2O夹杂物使铜的塑性和导电性能显著降低,如果合金中含有H,则Cu2O和H在凝固阶段将大量析出,并在晶界处产生以下化学反应:

反应生成的水蒸气促使铸件在凝固时膨胀、组织疏松、产生大量气孔和晶间显微裂纹,引起纯铜严重脆化(氢脆)。

3)与铜液中的大多数合金的氧化物相比,Cu2O的分解压要高得多,因此这些合金元素将与溶入铜液中的O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物,如Al2O3、SiO2、MnO、ZnO、SnO、PbO、P2O5。这些氧化物大多熔点很高,以固态悬浮弥散在铜液中,不易自行排出,以致在铸件中形成夹杂物而降低其力学性能和气密性。

2.吸气性

气体(主要是H2和O2)在铜合金熔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熔炼温度越高则铜液吸气量越大。因此,在保证铸件成形完整的前提下应当尽量降低熔炼温度,缩短浇注前的停留时间。研究表明,铜合金中的一些元素,如Ni、Fe、Mn等对H有很强的亲和力,这些元素的存在提高了合金的含气量。而一些与气体亲和力小的元素,如Al、Sn、Zn、Pb等对合金的含气量没有明显的影响。

(1)铜与H的作用

H在铜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凝固时H的溶解度降低,析出H2形成气孔。H含量不高时形成分散的细小针孔,而当H含量很高时,将形成集中的大气泡。

铜液中的H主要来自炉气中的游离氢(水蒸气分解)及碳氢化合物煤气、重柴油挥发物)。碳氢化合物与铜液相遇很易分解成C及H,析出的H即溶入铜液。

铜液中加入不同元素,对H的溶解度有不同影响。某些合金元素如Sn、Al能减少H在铜中的溶解度,而Ni则增加溶解度。铜液中含P时,将与水蒸气发生反应,形成的H即溶入铜液中。所以P含量高的铜合金易增加H2气孔。含Zn的铜液虽会发生Zn与水蒸气的反应而析出H,但因Zn的蒸气压较大,含Zn化合物也汽化,使H在铜液中的溶解度显著降低。当合金中Zn含量较高时,能完全防止溶氢发生,因而避免了H2气孔的产生。

(2)铜与水蒸气的作用

水蒸气不能直接溶入铜液中,但在熔化状态下,水蒸气能与铜液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生成的水蒸气促使铸件在凝固时膨胀、组织疏松、产生大量气孔和晶间显微裂纹,引起纯铜严重脆化(氢脆)。

3)与铜液中的大多数合金的氧化物相比,Cu2O的分解压要高得多,因此这些合金元素将与溶入铜液中的O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物,如Al2O3、SiO2、MnO、ZnO、SnO、PbO、P2O5。这些氧化物大多熔点很高,以固态悬浮弥散在铜液中,不易自行排出,以致在铸件中形成夹杂物而降低其力学性能和气密性。

2.吸气性

气体(主要是H2和O2)在铜合金熔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熔炼温度越高则铜液吸气量越大。因此,在保证铸件成形完整的前提下应当尽量降低熔炼温度,缩短浇注前的停留时间。研究表明,铜合金中的一些元素,如Ni、Fe、Mn等对H有很强的亲和力,这些元素的存在提高了合金的含气量。而一些与气体亲和力小的元素,如Al、Sn、Zn、Pb等对合金的含气量没有明显的影响。

(1)铜与H的作用

H在铜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凝固时H的溶解度降低,析出H2形成气孔。H含量不高时形成分散的细小针孔,而当H含量很高时,将形成集中的大气泡。

铜液中的H主要来自炉气中的游离氢(水蒸气分解)及碳氢化合物(煤气、重柴油挥发物)。碳氢化合物与铜液相遇很易分解成C及H,析出的H即溶入铜液。

铜液中加入不同元素,对H的溶解度有不同影响。某些合金元素如Sn、Al能减少H在铜中的溶解度,而Ni则增加溶解度。铜液中含P时,将与水蒸气发生反应,形成的H即溶入铜液中。所以P含量高的铜合金易增加H2气孔。含Zn的铜液虽会发生Zn与水蒸气的反应而析出H,但因Zn的蒸气压较大,含Zn化合物也汽化,使H在铜液中的溶解度显著降低。当合金中Zn含量较高时,能完全防止溶氢发生,因而避免了H2气孔的产生。

(2)铜与水蒸气的作用

水蒸气不能直接溶入铜液中,但在熔化状态下,水蒸气能与铜液发生如下反应:

反应生成的Cu2O溶入铜液,而H以原子态[H]溶入铜液。

3.吸杂性

在熔炼过程中,铜合金熔体直接与熔炼工具以及熔剂直接接触,因此很容易吸收夹杂。选择酸性炉衬熔炉熔炼各种铜合金,合金的Si含量增加;利用含S的煤气或者重柴油燃料熔炼铜合金,则会明显提高铜合金中S的含量;木炭和米糠在熔炼时常作为覆盖剂使用,它们会增加铜合金的C含量和P含量。而这些杂质的存在使得材料的化学成分变差,降低材料的使用性能。

铜合金在熔炼过程中所存在的上述特点都会降低熔炼质量,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将损失降至最低。

反应生成的Cu2O溶入铜液,而H以原子态[H]溶入铜液。

3.吸杂性

在熔炼过程中,铜合金熔体直接与熔炼工具以及熔剂直接接触,因此很容易吸收夹杂。选择酸性炉衬熔炉熔炼各种铜合金,合金的Si含量增加;利用含S的煤气或者重柴油燃料熔炼铜合金,则会明显提高铜合金中S的含量;木炭和米糠在熔炼时常作为覆盖剂使用,它们会增加铜合金的C含量和P含量。而这些杂质的存在使得材料的化学成分变差,降低材料的使用性能。

铜合金在熔炼过程中所存在的上述特点都会降低熔炼质量,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尽量将损失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