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用杂交育种方法改良稻米食味品质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前提条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检测不同样品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从而筛选出食味品质优良的种质资源材料,并为品质育种服务。......
2023-06-20
食味是指人对米饭气味、外观、黏性、硬度和味道等的感觉。感官评价虽较为实际、客观,但因人而异,也不适于大量育种材料的筛选。
近年来,国外一些机构开发出稻米品质分析仪,能方便快速测定稻米食味值。食味仪主要用于大米食味品质评价,最早由日本研制。该仪器主要是以近红外技术为基本原理,以大米中主要理化指标(蛋白质和直链淀粉,糙米还包括脂肪酸)与食味品质的相关关系为评价基础,预测大米的食味品质。食味仪不受操作人员的主观影响,操作简便快速,实现了原料的无损检测。
影响稻米食味的首要因素是理化特性,其次是淀粉糊化特性和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等。借助仪器测定稻米的理化特性较为简单、稳定,但与实际的蒸煮食味品质有一定的差距。食味性状是目前国内外水稻品质育种工作的重要研究方向,客观评价和发掘不同地域的优质粳稻资源尤为关键。虽然许多研究者认为,可以利用食味仪作为一种辅助工具筛选优良食味材料,但稻米食味特性最终还是要依赖于人的感官评价,因而在育种工作中最好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马涛等(2007年)利用近红外食味分析仪测定不同含水量的大米食味值,研究大米含水量与食味值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下降,食味值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明显。孙建平等(2008年)将食味计测得的理化指标结果与标准方法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不同食味仪对大米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差异显著。这表明现有食味仪能够对稻米理化指标进行准确测定,但对于理化指标与感官评分的一致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利用食味仪测定米饭方法具有样品用量少,样品无需处理和无损耗、多成分同步分析、无试验污染、操作简单、检测效率高等特点,而且采用数学模型量化处理的结果重现性好,与常规感官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好。因此,利用食味仪评价大米的食味,方法简便可靠。但是,食味仪受碎米率、温度、湿度等条件制约,也影响到结果的精确度,难以对米饭和大米的气味(如异味)作出判定,而且食味仪价格较昂贵,适用范围受到限制。
有关稻米食味品质研究的文章
在采用杂交育种方法改良稻米食味品质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前提条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检测不同样品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从而筛选出食味品质优良的种质资源材料,并为品质育种服务。......
2023-06-20
稻米蒸煮品质包括糊化温度(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等,其中食味是稻米蒸煮品质性状的重要指标。籼米的平均胶稠度为67.9 mm,最大值为93 mm,最小值为36 mm。糊化温度与稻米的蒸煮时间有关,而胶稠度则影响米饭的光泽度和柔软性。稻米胶稠度米胶长以长的为好,表明米饭较柔软,短则米饭较硬。无论是籼米或粳米,胶稠度的品种间差异均较大,但二者均与食味的相关性不显著。......
2023-06-20
在中国水稻育种过程中,稻米品质改良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两系法杂交水稻。但是,稻米品质改良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常规育种技术为主,对目标性状(如AC)的选择准确性差,导致育种进程偏慢或改良效果甚微。二是主流的水稻品种米质通常难以符合市场的要求。在早籼稻品种中,同样存在AC含量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从而影响米饭的松软度和适口性。研究者明确了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因素,根据人们的需求进行稻米品质的改良。......
2023-06-20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利用现代转基因工程技术,从降低直链淀粉含量角度改良稻米的食味品质。转基因技术可以创造不同类型的淀粉突变体,为稻米淀粉生物合成途径的遗传操作打下了基础,使定向改良稻米淀粉品质成为可能。稻米食味是由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3个指标决定,为获得较好的食味品质性状,在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稻米食味品质时要考虑转入多个基因。......
2023-06-20
分子标记辅助作物育种要从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两个方面入手。另有许多研究表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回交选育结合,可快速、定向改良目标性状212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利用目标性状基因与分子标记的紧密连锁关系进行间接选择,是在分子水平上的选择,选择结果十分可靠。目前对水稻的分子辅助选择主要体现在基因聚合、基因转移和数量性状的MAS 3个方面。......
2023-06-20
目前中国稻米年产量约占世界稻米年产量的37%,位居世界首位。为解决温饱问题,中国曾长期偏重于提高稻米产量,导致优质稻米品种的选育和稻米品质的研究起步较晚,稻米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近年来,水稻主要生产省份在品种审定时,把稻米品质作为一项主要限制指标。结果表明,同一类型土壤对不同品种、不同季别稻米品质的影响不一样。同一类型土壤中,晚稻米品质优于早稻米。......
2023-06-20
淀粉分支酶又称Q酶,在支链淀粉结构形成中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淀粉分支酶作用的底物和形成的分支链长,可将同工型分为SBEI和SBEII两个家族。A型的突变体中,直链淀粉含量高,支链淀粉分支减少且分支链增长。Chrastil等认为,淀粉分支酶变化动态与支链淀粉聚合度、链的长度、链数有关,而这些结构都与稻米食味品质紧密相关。......
2023-06-20
从腊熟期开始,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随着收获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到了黄熟期蛋白质含量和整精米率达到最高值,之后又会下降。随着收获时间的延长,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亦会增加,反而米粒长度随着收获时间延长而降低。姜萍等研究发现,随着收获时期的推迟,日平均温度逐渐下降,蛋白质含量也逐渐增加,到黄熟期时较高。......
2023-06-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