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食味仪对稻米品质的测定与研究

食味仪对稻米品质的测定与研究

【摘要】:影响稻米食味的首要因素是理化特性,其次是淀粉糊化特性和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等。借助仪器测定稻米的理化特性较为简单、稳定,但与实际的蒸煮食味品质有一定的差距。这表明现有食味仪能够对稻米理化指标进行准确测定,但对于理化指标与感官评分的一致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食味是指人对米饭气味、外观、黏性、硬度和味道等的感觉。感官评价虽较为实际、客观,但因人而异,也不适于大量育种材料的筛选。

近年来,国外一些机构开发出稻米品质分析仪,能方便快速测定稻米食味值。食味仪主要用于大米食味品质评价,最早由日本研制。该仪器主要是以近红外技术为基本原理,以大米中主要理化指标(蛋白质和直链淀粉,糙米还包括脂肪酸)与食味品质的相关关系为评价基础,预测大米的食味品质。食味仪不受操作人员的主观影响,操作简便快速,实现了原料的无损检测。

影响稻米食味的首要因素是理化特性,其次是淀粉糊化特性和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等。借助仪器测定稻米的理化特性较为简单、稳定,但与实际的蒸煮食味品质有一定的差距。食味性状是目前国内外水稻品质育种工作的重要研究方向,客观评价和发掘不同地域的优质粳稻资源尤为关键。虽然许多研究者认为,可以利用食味仪作为一种辅助工具筛选优良食味材料,但稻米食味特性最终还是要依赖于人的感官评价,因而在育种工作中最好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马涛等(2007年)利用近红外食味分析仪测定不同含水量的大米食味值,研究大米含水量与食味值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下降,食味值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明显。孙建平等(2008年)将食味计测得的理化指标结果与标准方法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不同食味仪对大米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差异显著。这表明现有食味仪能够对稻米理化指标进行准确测定,但对于理化指标与感官评分的一致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利用食味仪测定米饭方法具有样品用量少,样品无需处理和无损耗、多成分同步分析、无试验污染、操作简单、检测效率高等特点,而且采用数学模型量化处理的结果重现性好,与常规感官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好。因此,利用食味仪评价大米的食味,方法简便可靠。但是,食味仪受碎米率、温度、湿度等条件制约,也影响到结果的精确度,难以对米饭和大米的气味(如异味)作出判定,而且食味仪价格较昂贵,适用范围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