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金保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及规划

金保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及规划

【摘要】:各地金保工程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金保工程建设涉及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各项劳动保障业务,涉及方方面面的相互

5.1.1 “金保工程”的发展和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劳动和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工作。2000年,朱镕基同志在辽宁视察时曾指示:“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技术支持系统,实行现代化管理。各地社会保障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支付、查询服务等,都要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并逐步实现全国联网。”吴邦国同志2002年初在贵州省视察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时指示:“采用国家推广的统一的标准化软件,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这样可以在今后实行全国联网、统一管理时,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2003年国务院的工作重点,特别提出要加快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为贯彻国务院领导指示和落实国务院42号文件提出的建立覆盖全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网络,“社会保障计算机网络建设要全国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做到软件统一、硬件设备要求统一、网络之间接口标准统一、数据传递方式统一,力争在2003年年底前全国社会保障计算机系统全面投入运行”的要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0年年底提出《全国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并于2001年9月通过了专家评审。2002年,党中央办公室17号文件出台后,电子政务社会保障工程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分工程(简称金保工程)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十二金工程”之一。2003年8月,电子政务社会保障工程信息系统分工程一期建设项目建议书经国务院同意,全国“金保工程”正式整体立项。

金保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中央、省、市三级网络为依托,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等核心应用,覆盖全国的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金保工程作为劳动保障制度的信息系统是我国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全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金保工程,统一设计、统一开发应用软件和各项业务系统,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费用,充分发挥应用软件开发及维护的规模效应,也避免了因标准不统一、网络无法互联造成的资金浪费。

建设金保工程,是国家信息化战略发展的需要,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将以“政府先行”的方式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是提高宏观决策水平的需要,将利用“网络扫描”等信息采集方式,全面掌握一手信息,并进行及时分析,从而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提高决策科学性;是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的需要,可减少业务经办过程中的人为干扰,提高基金征缴、支付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监管部门对基金运转的透明度和知情度,有效防止冒领养老金现象,切实防范和化解基金风险,加强基金监管力度;是改进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处理方式和手段的需要,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审核、收缴、发放、稽核、账户、基金管理以及劳动力市场招聘、求职就业登记、失业管理等诸环节纳入系统管理,实现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业务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管理程序的规范化;是适应人员流动需求和统筹层次变化的需要,通过全国统一、标准一致、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可支持人员跨地区流动、跨地区养老、跨地区就医时的业务处理和公共服务;是实现劳动保障社会化管理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街道(社区)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将劳动保障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向基层延伸;是建立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的需要,通过骨干网络和统一平台,可以跨地区、跨部门地向社会和全体公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有利于增加劳动保障业务透明度,提供更广阔的服务空间,方便劳动者和参保人员。

金保工程的内涵可以简要概括为“一二三四”4个字:“一”是一个工程,指在全国范围建设一个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网络共用、信息共享、覆盖各项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的电子政务工程。“二”是两大系统,指建设社会保险子系统和劳动力市场子系统。“三”是三级结构,指由中央(劳动保障部)、省、市三层数据分布和管理结构组成。“四”是四项功能,指具备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四项功能。金保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十五”期间电子政务重点建设的12个重要业务系统之一。这项工程的建设关系到劳动保障的基础建设,关系到劳动保障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劳动保障部门行政能力的提高。

近几年来经过劳动保障部门全系统的共同努力,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各地金保工程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一是完成了中央本级的立项和各地可行性报告编制工作;二是全国网络的基础架构已经形成;三是信息系统在宏观决策、业务经办、服务社会等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许多地方,社会保险经办、就业服务、信息传输业务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劳动者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各项政策、就业信息和办理社会保险事务等。劳动保障服务的现代化、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信息化工作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技术支撑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到目前为止,98%建立了网站的地方,劳动保障部门能够做到政策法规通过网站进行发布,64%的网站开展了信访业务,40%的网站能够及时发布空岗信息。这些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和工作效率,为加强宏观分析和监督检查提供了技术支持。

5.1.2 金保工程的指导原则

金保工程建设的指导原则是:“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

1. 完整

金保工程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系统。从纵向看,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都是金保工程的组成部分,从中央到地方缺一不可;从横向看,金保工程要覆盖劳动保障各项业务,从劳动者就业、工资分配到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和待遇计算支付,实现对劳动者服务一生,管理一生。

2. 正确

金保工程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建设方向,符合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和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在金保工程建设上,把业务的实际应用放在第一位,统一规范数据采集,提供正确信息数据。另一方面坚持边建设、边应用、求实效的原则,切实把金保工程建设的成果及时转化成现实的行政管理能力,而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或“形象工程”。

3. 统一

统一是建设金保工程的灵魂,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金保工程建设涉及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各项劳动保障业务,涉及方方面面的相互衔接和交叉。为了集中劳动保障部门全系统的力量,建成全国劳动保障系统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同时,为了使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各个业务系统在金保工程建设上真正形成合力,防止出现各自为政、分散建设、重复建设等问题就必须加强统一规划。在金保工程建设中要自上而下建立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通信网络和信息应用系统,使用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以确保劳动保障信息资源从源头到应用始终符合信息共享的要求。

4. 及时

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的是提高效率。数据不及时会降低系统的使用价值。面向社会服务窗口的内容要及时更新以方便业务开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5. 安全(www.chuimin.cn)

金保工程系统设计和建设要把抗干扰性、抗攻击性和抗风险性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要处理好信息的公开性和安全保密性的关系,做到系统环境安全、网络运行安全、数据储存安全。

5.1.3 金保一期工程取得的成果与不足

金保工程一期建设提出了如下建设内容:金保工程的网络系统由办公网、业务专网、公共服务网三部分组成,其中业务专网是建设重点;要在中央、省、市三级数据中心设立生产区、交换区和宏观决策区几个不同的逻辑工作区,分别建设不同功能的数据库;要建设应用系统,包括业务管理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基金监管系统和宏观决策系统;要建立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地实现系统安全保障和安全访问控制;在部、省、市三级劳动保障部门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对各类劳动保障信息的集中管理。

几年来,全国各地劳动保障部门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体要求和“统一建设、应用为先、体制创新”的建设原则,大力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

1. 数据中心统一程度普遍提高。在中央数据中心建设方面,已完成网络、主机、存储等设备的安装和数据的迁移,并完成了部端数据备份系统和综合网络系统管理平台的实施工作。目前中央数据中心已正式投入使用。各地通过设备集中、人员集中和数据集中,使数据中心的统一程度逐步提高。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261个单位(包括4个直辖市、25个省级劳动保障部门和232个地市)建立了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中心。

2. 全国联网工程建设取得成效。在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实现与部联网的基础上,加强部省网络的安全加固工作,完成了部省网络调整及防火墙系统的安装配置和实施。省市联网和市域网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与所辖全部地市的联网。在全部地级以上城市中,85.9%实现了与省数据中心的联网,市域网覆盖达到83.9%的经办机构,有条件的地区已延伸到街道、社区。

3. 联网应用稳步推进,开展了养老保险监测、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工作。截至2008年第二季度,养老保险监测上传数据量已达到1.68亿人次,占同期参保人员总数的89.2%;2008年6月,已有25个省份上报了失业监测数据,共上传数据372.5万条。完成了养老保险监测指标的调整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失业监测数据情况通报制度,加强了联网监测数据整理工作,上传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强了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工作,使得监测数据在支持宏观决策方面的作用进一步体现。开展了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监测、工伤保险管理服务监测、生育保险管理服务监测等其他联网应用的方案设计,在长三角及新疆兵团地区开展的异地业务联网应用试点正稳步推进。与人民银行的数据交换工作稳妥有序进行,完成了征信接口系统的部署,交换地区即将扩大到所有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

4. 金保工程一期各统一应用软件的研发和应用工作进展顺利,正按计划实施。其中,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第三版软件已基本开发完成;基层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已通过部里组织的最终验收,并在山东泰安、河南郑州、陕西渭南等地区进行了试点;财务接口及报表管理软件已完成初步验收,正在部分地区进行试运行;联网监测软件已完成初步验收,并安排在湖南、辽宁进行试点应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软件已完成了需求确认工作,并调研了江苏泰州试点情况;基本明确了异地业务系统应用软件中异地退管、异地转移需求,并进入开发阶段,异地就医需求将配合江苏省内异地就医业务进一步完善;宏观决策支持系统软件的编码开发已基本完成,即将进行初验;公共服务应用软件中《金保工程劳动用工备案管理信息系统》已完成开发,并在吉林省试点,进入测试验收和培训阶段。在应用软件总集成方面,确定了异地业务总线传输方案,完成异地业务服务总线数据类传输的封装开发和测试,着手进行各统一应用软件的联调测试。加大了社会保险核心平台第二版和“劳动99”第三版两个核心业务软件的推广力度,在江苏、河南、安徽、山东、广东、湖北等统一进行全省本地化实施的省市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5. 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和应用取得新进展,在原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网站的基础上,完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外网项目改版页面设计,开通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据统计,2008年3月,原劳动保障部政府网站的月总点击数为5 229.4万次,访问人数为100.2万;2008年8月,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站的月总点击数为1 908.7万次,访问人数为72.1万。加强了对各地区政府网站建设和“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

6. 社会保障卡发放范围日益扩大,加强了对地方发行社会保障卡的管理和指导力度。截至2013年11月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一规划、面向社会公众发行的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为5.09亿,全国已有30个省份发行了社会保障卡,发卡地市(含省本级及省直管县)达到334个,其中22个省份实现了所辖地市全部发卡。发卡人群已按照“覆盖全民”的要求,从城镇职工扩展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

7.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积极推进与公安、银行、民政、统计等部门的横向数据交换,实现了与其他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在中央本级,劳动保障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参与了国务院制定的征信体系的建设,企业养老保险费缴纳情况和个人的养老保险交换数据已全部纳入到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当中,并得到了有效应用。许多地区在社会保障卡的应用中,将公安部门对农民工的管理、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以及对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对公交卡的管理等,集中于社会保障卡一张卡上,实现了相关部门间的一卡多用。

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但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并影响着金保工程的下一步建设。一是数据的质量和利用率。目前,许多社保数据都实现了市级数据集中,但其数据质量还有待提升。如何将这些数据良好地组织进而有效利用是建设者们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二是信息安全问题。目前,互联网的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为了保障数据安全,各级社保部门大都采用了电脑物理隔离的方式,但是公众服务工程都需要在互联网上实现。在物理隔离的状况下,如何保障社保信息在互联网上的良好应用是下一步需要探讨的问题。三是条款分割和业务经办之后的管理问题。条款分割是许多部门都面临的问题,下一步横向数据的共享建设也将是许多社保单位需要尝试的方向。同时,在统一了劳动和社保业务经办流程之后,如何有效管理和应用也需要在建设中解决。

5.1.4 金保二期工程建设要求

金保工程二期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根据《2006年-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精神,以全面提高劳动保障行政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为目标,在金保工程一期建设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劳动保障事业的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全面实现各项劳动保障业务的信息化,并通过系统整合和信息共享,为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及跨地区协作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基本统一的面向社会的劳动保障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包括统计分析、监测预警、预测分析、风险分析在内的多层次宏观决策支持和基金监管模式,为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具体的建设要求是要实现四个“全覆盖”,即协调推进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调整三大业务系统建设,扩大信息系统的覆盖范围,实现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工作的“全覆盖”;将城乡各类劳动保障服务对象全部纳入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实现服务人群的“全覆盖”;完善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为广大群众和各类用人单位提供多种手段、便捷实用的信息服务,实现信息系统功能的“全覆盖”;完善劳动保障信息网络,将网络覆盖到各类劳动保障经办网点和服务网点,实现管理服务机构的“全覆盖”。

金保工程二期的重点建设内容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扩大业务系统的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加快完善和开发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劳动关系管理及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监管信息系统、农村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加强基金监管系统和宏观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为跨地区业务协作提供支持。其次是完善劳动保障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信息网,提高部、省、市主干网络性能,实现三级网络贯通,构建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基于PKI/CA技术的信任体系和安全体系。最后是构建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电话咨询服务系统的整合和劳动保障系统政府网站群建设,加快劳动保障基层信息平台建设,为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以及其他各项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