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少阳病证:诊断与治疗方法

少阳病证:诊断与治疗方法

【摘要】:少阳病证外邪侵犯少阳,或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使少阳枢机不利,出现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为主症的证候,称为少阳病证。诊断要点凡具见主症①、②、③;或见主症①、③;或见主症①、②;或见主症①及次症①、②中一项,并均见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少阳病证。或秽浊之气由外而入,或宿食停水由内而犯,由外而入呈少阳病证者,可选用七宝丹治疗。可用于少阳病证以寒热、恶心呕吐为主症者。

少阳病证

外邪侵犯少阳,或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使少阳枢机不利,出现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为主症的证候,称为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

主症:①寒热往来;②胸胁苦满;③口苦、咽干、目眩。

次症:①默默不食,心烦喜呕;②耳聋、目赤。

舌脉:舌淡红,苔白或薄黄,脉弦。

辨证分析

少阳经位于太阳之里,阳明之表,为人体气机出入之枢机。邪犯少阳,正邪分争于表里之间,邪在表则寒,邪在里则热,邪正相持,或进或退,故寒热往来。足少阳之经脉,起于目锐眦,走耳中,下胸贯膈,循行于人身之侧。邪气壅遏,经脉为之不利,是以胸胁苦满;风热循经上扰,故耳聋,目眩或目赤。邪热内扰,肝胆郁滞,胃气不和,所以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胆热上蒸,则口苦。津为热灼,则咽干。邪在少阳,热势未盛,津伤未甚,故舌质淡红,苔白或薄黄。脉弦乃邪犯少阳之象。概而言之,以上见症,总属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利,邪正分争所致。

诊断要点

凡具见主症①、②、③;或见主症①、③;或见主症①、②;或见主症①及次症①、②中一项,并均见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少阳病证。

疑似证鉴别

1.太阳少阳并病证与少阳病证 太阳少阳并病证病位居于半表半里而偏于表,与本病证的病位基本相同。其寒热,微呕,心烦,口苦,为共有症状。但本病证已脱离太阳之表而未入阳明之里,故呈寒热往来,与太阳少阳并病证的发热微恶风寒不同,依此便可辨其不同。

2.疟邪半表半里证与少阳病证 两证均具寒热往来,脉弦等少阳病的特点。但本证多因太阳之邪不解传入少阳,或外邪直犯少阳,故多有外感病史。一年四季均可出现。而彼证是感受疟邪所致,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常骤然发作。休作有时,或2日1发,或3日1发,头痛剧,恶寒甚,热势高,常随大汗而解。而本病证的寒热往来,发作无定时,病势较疟邪为轻,但不经治疗难以自愈。

论治法则

和解少阳。

方剂选要

1.小柴胡汤 本方以柴胡为君,透解少阳郁热,疏利肝胆,条达气机;黄芩为臣,清少阳胆经之热,柴芩合用,外解内彻,枢转少阳邪热;人参甘草益气扶正,杜邪内传,半夏和胃降逆止呕,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祛寒热,为使药。甘草配柴芩,可调和内外,姜枣合参夏,可通达营卫。诸药合用,具有和解少阳,扶正祛邪之功。若胸中烦热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以涤胸膈间烦热;热盛津伤而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清热生津;若木气横逆而中土受病,出现腹中痛者,去黄芩之苦寒,加赤芍柔肝泄木,缓急止痛;痰浊阻滞少阳,而见胁下痞满者,去大枣之甘腻壅气,加牡蛎软坚散结化痰;水饮内停,而见心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淡渗利水,里不虚兼见太阳风寒表证者,去人参之温补,加桂枝以解太阳表邪;肺寒气逆而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之酸收敛肺气,干姜之辛温以温肺散寒。

2.达原饮加柴胡 适用于邪伏膜原,寒热往来,口苦,呕吐,胁痛,耳聋等。方中柴胡、黄芩外宣内彻,清疏少阳经邪热,共为君药;槟榔厚朴、草果开达膜原,辟秽化浊,调畅气机,共为臣药;知母清热护阴,白芍柔木和营,共为佐药;甘草调中而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和解达邪,辟秽化浊之功。背痛者加羌活;目痛鼻干者加葛根;呕吐甚者加半夏、藿香。

3.蒿芩清胆汤 用于寒轻热重,胸痞作呕,舌红苔腻,脉濡数等温热偏盛之少阳证。方以青蒿、黄芩为君,清泄少阳胆热;竹茹、陈皮、半夏、枳壳为臣,燥湿和胃,降逆止呕;配用赤茯苓、碧玉散为佐使,淡渗利湿,导热从小便而去。本方功能清胆利湿,和胃止呕。热盛者,加山栀、连翘泻火清热;头痛目眩者,加桑叶、菊花疏风透表,清利头目;咳嗽、胸痛者,加鱼腥草、芦根、冬瓜子清热化痰;少阳三焦湿热下注成淋者,加木通、栀子、柴胡泻火通淋;痰热引起心悸、失眠者,加琥珀、瓜蒌皮、黄连清热涤痰,宁心安神。

成药简介

1.少阳感冒冲剂 本方由小柴胡汤加青蒿而成。青蒿,辛苦而寒,气芳香,入肝、胆、肾经。芳香疏达,清透解肌,是其特长。为清泄肝胆伏热的要药。小柴胡汤加入青蒿,增强了和解少阳,疏透郁热的作用,改制冲剂,携带服用均方便。

2.小柴胡丸 小柴胡丸为小柴胡汤的新型制剂。其药物组成与原方相同。但“丸者缓也”,有和缓之义,其荡涤之力较原汤剂为轻,故适用于少阳病证寒热不重的病人。若病势较甚,可与汤剂同服,或加大剂量服用。

3.七宝丹 邪伏膜原,亦可出现半表半里证。或秽浊之气由外而入,或宿食停水由内而犯,由外而入呈少阳病证者,可选用七宝丹治疗。方用常山除秽逐饮,槟榔消散戾气,草果仁开结膜原,此3味为主药,合力入巢穴破邪气;陈皮理气开胃,厚朴宽肠化浊,青皮峻烈走泄,此3味为辅药;甘草和中为佐使药。全方具有祛外邪、化湿浊、消积滞、调肠胃的功能。适用于寒热往来,胸结满闷,口苦烦渴,脉弦滑者。

4.柴胡注射液 柴胡,味苦性寒,为少阳厥阴经病的要药。善长和解退热,疏泄肝郁,升阳举陷,尤善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凡外邪侵袭少阳,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耳聋等,均可作为主药用之。以柴胡制成的单味或复方注射液,对外感热病有较好的解热疗效。

5.柴黄口服液、颗粒、片 处方由柴胡、黄芩组成。长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柴胡、黄芩相伍为治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若满,口苦,咽干,目眩等症的少阳证之要药。风热表证、风寒表证,慎勿早用,以防引邪入气分(半表半里),形成误治。

饮食疗法

1.生姜橘皮饮 生姜10克,橘皮10克,紫苏叶6克,红糖15克。

将生姜洗净,切丝;橘皮、紫苏叶洗净,合并装入杯内,加开水冲泡,加盖,浸泡5~10分钟后,放入红糖搅匀,趁热服用。

本饮剂具有解表散寒,和胃止呕之功。可用于少阳病证以寒热、恶心呕吐为主症者。

2.柴胡薄荷饮 柴胡6克,薄荷6克,冰糖适量。

先将柴胡、薄荷加水适量煎煮去渣,加入冰糖调匀服之。本饮剂有和解少阳,解表退热的功效。可用于少阳病证寒热往来突出者。

3.鸡蛋清酒 新鲜鸡蛋1个,白酒20毫升。

取鸡蛋清,和入白酒,调匀1次口服。

鸡蛋清味甘性寒,有除伏热,止咳嗽的功效。增入白酒,使发散解热力更强。(www.chuimin.cn)

4.素馨花茶 素馨花茶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薄荷5克,苦竹叶10克。

将上药洗净,放入茶壶内,用开水泡10分钟即成。代茶饮之。

5.平肝清热茶 龙胆草、醋柴胡、川芎各1.8克,甘菊、细生地黄各3克。共为细末,水煎代茶饮。

6.青蒿茶 青蒿50克,薄荷3克。

将青蒿楝去杂质,与薄荷共为细末,用于水泡后饮用。

以上3种茶剂,均有清透少阳经邪热的作用。可以任选一种。

其他疗法

1.针刺疗法

穴位:外关、足临泣、大椎、后溪。热盛加曲池,并刺十宣放血;湿痰加肺俞、丰隆。

手法:泻法。

以上穴位外关与足临泣分别为手足少阳经之络穴,能助少阳之枢,疏通三焦气机,疏泄胆火气郁;大椎属督脉,能振奋阳气;后溪宣发太阳经气,领邪外出。

2.贴敷疗法

柴胡四物饼。柴胡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熟地黄6克,白芍10克。

捣成饼状贴于脐部,外用胶布固定,1日更换1次。本方对于妇女行经时外感风寒呈现少阳证候者,有养血调经,和解少阳的功效。

3.擦剂疗法

(1)柴胡擦剂:柴胡适量,捣碎,少撒些温开水,擦背及胸,取微汗。

(2)鸡蛋清搽剂:取鲜鸡蛋1~2只,打开小洞使蛋清沉入事先准备的干净小碗内。准备拇指大小的人发一把,让患者端坐或侧卧于避风体暖的地方,用人发蘸取蛋清反复涂搽患者足底、手心、肚脐周围及胸、背部,以保持体表蛋清不凝固为好,涂搽完毕,可用干纱布或纸将蛋清抹去。

本法能使病人体温在15分钟左右降至正常。

(3)生姜搽剂:生姜捣烂,纱布裹,擦天庭。或令2人各持姜渣一团,擦患者两手足心、两臂弯、前胸、后背,得汗即解。

验案选萃

案一 乙丑正月二十日,钱某,34岁,太阳中风汗多,误与收涩,引入少阳,寒热往来,口苦脉弦,与小柴胡汤和法。其人向有痰饮喘证,加枳实、橘皮,去人参。煮3杯,先服1杯;寒热止,止后服;尽剂不止,再作服。

廿三日,风入少阳,与小柴胡汤已解其半,仍须用和法;寒多热少,而口渴,较前方退柴胡,进黄芩,加天花粉。煮3杯,分3次服。

(据《吴鞠通医案》摘编)

案二 李某,男,38岁。1959年2月13日就诊。症见:头痛且晕,寒热往来,恶心,胃脘满闷,脉弦数。辨为少阳外感寒邪,治当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加菊花。服1剂后,次日复诊,诸症基本消失,仅右侧头仍痛,再以前方去党参、甘草、大枣、菊花,加荆芥穗、防风,共进2剂而愈。

(据《江西中医》1959年12期张柏合“对伤寒论小柴胡方证的体会与运用”摘编)

案三 吴某,女性,28岁,2003年7月20日就诊。主诉恶寒发热5天,患者开始头痛、身痛、鼻塞发热,自服抗病毒冲剂、头孢拉定无效。体温逐渐上升达40℃,改用静脉滴注青霉素、病毒唑,体温仍在38~39℃。午后体温逐渐上升高达40℃。就诊表现:畏寒发热。继而微汗出,但热不退,伴口苦、咽干、头痛、恶心欲呕、口渴喜冷饮,胸闷腹胀满,大便秘结,精神倦怠,面色晦暗,脉弦滑,舌边深红,舌苔垢腻微黄。查体:体温39℃,心率96次/分钟,呼吸20次/分钟,血压110/80mmHg。化验检查:末梢血白细胞5200×109/L,中性44%,淋巴56%,尿常规阴性,X线胸透无异常。中医辨证:外感湿热郁遏膜原。治则:清热燥湿。开达湿浊。处方:草果20克,厚朴15克,槟榔30克,知母20克,黄芩20克,白芍15克,大黄10克,枳实15克,柴胡15克,葛根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后2小时排除干结大便量多。服药4剂自觉胸闷减轻,精神有所好转,体温下降为37.8℃。微汗出,口不渴,仍感口苦咽干、纳少,舌体胖大边红、苔白腻,脉弦滑。属湿热内蕴,余邪未除。上方去知母、白芍、槟榔、大黄、枳实、葛根。加苦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豆蔻15克,滑石20克,每日1剂,连服6剂,舌苔消退,食欲增加,体温正常。后未复诊,随访未复发。

[摘自《职业卫生与病伤》,2005,20(2):144-145]

辨治按语

少阳病证属外感热病过程中的一个症候群。其致病之因,可由风寒、风热所致。但不管是风寒,或是风热,邪入少阳经后,多渐从热化,所以本证的性质是半表半里之热证。

和解少阳是治疗本证的大法。所谓“和解”乃是指和解表里,疏利三焦,调畅气机,扶正达邪之意。鉴此认识,临证选方用药,不能只局限于《伤寒论》的小柴胡汤,应根据寒热轻重,及兼夹症状的不同,随机选方遣药。

本证既不是表证,也不是里实及胸膈实邪之证,所以治疗上禁用汗、吐、下三法,临证当审慎。若汗下不当,少阳邪热与水饮互结,症见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可予柴胡桂枝干姜汤;误下后,邪热内陷,心下痞满不痛者,宜用半夏泻心汤;误下后,正气转虚,表里不和,症见胸满,烦惊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当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尚有妇女外感风邪,经水适断,热与血结,症见寒热如疟,发作有时等少阳证者,可用小柴胡汤加桃仁、红花、牛膝、牡丹皮等。

临床因外感湿热、郁遏膜原所至发热的患者,尤其是3~8月份患病者,约50%属外感湿热内蕴,表现出一系列邪伏少阳及阳明的症状。又因湿热之邪为患,其性湿热交结,病情缠绵,一般病程较长。难以很快恢复。故治疗用清热燥湿、疏利透达、开达湿浊的法则。方以达原饮为基础,加用柴胡、大黄、葛根,枳实达到清里解表,逐秽燥湿的作用。开达膜原法及达原饮来自吴又可著《温疫论》,其书基本观点以逐邪为第一,认为“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达原饮证是由温疫之邪侵伏膜原所致。所谓膜原,古代医家薛生白曰:“外通肌肉,内通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由于邪伏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故见恶寒发热;湿疫之邪夹湿浊阻遏于中,以致气机失调,胃气上逆,故见胸闷欲呕;清阳不升则头痛头晕;邪疫化热,阻遏少阳,故见口苦脉弦;湿遏热伏,故舌质红,苔白垢腻;热遏阳明,腑气不通,故见大便秘结,故治疗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