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阳虚证感冒病之脾阳虚证,是指素体脾阳不足,健运失常,复感风寒所致的感冒病证。诊断要点只要具备主症①、②中一项,并见③、④中任一项及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感冒病的脾阳虚证。但两证相比,气虚轻而阳虚重,所以脾阳虚证,畏寒较甚,并有腹冷痛,甚则面浮肢肿等。仲景制小建中汤,其治疗阴阳不和之虚劳发热乃为功效之一。上述症状,乃脾胃阳虚、水湿不化而致。平时可作为脾阳虚患者的补益剂服用。......
2024-01-08
风热表虚证
风热表虚证,是由于素体卫气不固,腠理失密,复感风热之邪,致使营卫失和,临床以发热,微恶寒,有汗,头痛身楚,咳嗽,心烦,口渴,舌苔黄,脉浮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①发热,微恶风寒;②有汗;③咽干,口渴。
次症:①头痛身楚;②咳嗽心烦。
舌脉: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
卫表素虚,腠理疏松,是易受六淫之侵的先决条件,且感冒之后,多呈虚证;若感受风热之邪,则患风热表虚证。风伤卫阳,腠理开泄,营阴失守,故见发热,微恶风寒,汗出,身楚;风热伤津,则咽干,口渴;风热犯肺,肺失宣肃,故见咳嗽;风热上攻于头,则见头痛;风热不解,内迫于营,则见心烦。其舌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在表之象。
诊断要点
凡具备主症①、②两项,或主症②、③和次症①、②,并均见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风热表虚证。
疑似证鉴别
1.风热表实证与风热表虚证 风热表实证与风热表虚证在临床表现上都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身楚,咳嗽口渴,脉浮数等风热袭于肺卫的症状,故须注意鉴别,两证的不同点是:从病机上,风热表实证是由风热之邪袭于肺卫所致,并无素体表虚因素夹杂其中,与风热表虚证的体质因索不同。从临床上,两证的主要区别是表实无汗与表虚有汗。另外,脉搏的有力与无力也是两证的鉴别点之一。
2.表寒肺热证与风热表虚证 表寒肺热证具有发热恶寒、汗出口渴、咳嗽咽痛等症状,与风热表虚证颇相似,故须加以鉴别。表寒肺热证,由于表寒郁遏,内热不得宣泄,故见烦躁,气喘;热邪内迫,故见鼻煽;热灼肺阴,故痰黄稠。这些症状都是风热表虚证所不具备的。加之两证受邪性质不同,一为风寒,一为风热,所以恶风寒的程度也有区别。依此便可鉴别清楚。
论治法则
疏风清热,兼护津液。
方剂选要
1.桑菊饮 风热表虚证,当用辛凉微苦之品疏风清热,并用甘凉之品固守津液。《温病条辨》中的桑菊饮独具此功。方用桑叶、菊花甘凉轻清,既能疏散肌表风热之邪,又能清肺中之热,故为主药。薄荷辛凉解表,苦杏仁肃降肺气,桔梗辛开肺气,3药助桑、菊解表宣肺,共为辅药。连翘辛寒质轻,能清热透表;芦根甘寒清热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的主药桑叶、菊花有护阴生水之功,吴鞠通说:“桑叶菊花为补金水二脏之品。”且“走肺络”,这对于风热表虚证尤为适宜。全方共奏疏散风热,护阴宣肺之功。若气粗似喘,加石膏、知母;渴甚,加天花粉;咳嗽痰稠者,加瓜蒌皮、浙贝母;咽痛者,加马勃、牛蒡子。
2.茅苇汤 方中茅根、苇根清热生津并轻宣风热;葱白通阳解表;白芍、大枣酸甘化阴;竹叶清热除烦;苦杏仁、桔梗,宣降肺气。诸药共奏散风清热兼顾阴液之功。若头痛甚者,加菊花、牛蒡子;咳嗽重者,加枇杷叶、浙贝母;咽干甚,加麦冬;咽痛,加射干、马勃。
成药简介
1.桑菊感冒片 本药为桑菊饮的新型制剂。运用本药的基本指征是: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汗出,鼻塞,咽微痛,苔薄黄,脉浮数等。
2.玉竹白芍白薇煎汤送服风热感冒冲剂 风热感冒冲剂为风热侵犯肺卫而设。但全方重在清热解表,宣肺止咳,而顾护阴津不足。故用玉竹、白芍、白薇煎汤,取其滋阴生津,敛阴和营。送服风热感冒冲剂,适用于风热表虚感冒之重症。
3.罗汉果止咳冲剂 罗汉果味甘性凉,功于清肺解热润燥为主药;薄荷辛凉解表为辅药;百部、白前、枇杷叶、桑白皮清肃肺气并止咳化痰为佐药;桔梗引诸药入肺并有较强的祛痰作用为使药。全方合用,具有解表清肺,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风热表虚感冒以肺热咳嗽发热为主症者。
饮食疗法
1.银花薄荷饮 金银花30克,薄荷10克,鲜芦根60克。
先将金银花、芦根加水500毫升,煮15分钟,后下薄荷煮沸3分钟,滤出加适量白糖,温服,每日服3~4次。
本饮剂解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风热表虚证发热咽干口渴突出者。
2.粉葛豆豉粥 葛根粉10克,淡豆豉10克,葱白3茎(洗净),麦冬10克,粳米50克。
将葛根粉、淡豆豉、麦冬放入沙锅中,加水500毫升,置火上煮沸,5~10分钟,滤去渣。于药汁中放入粳米,同煮为稀粥。将葱白切成短节,于药粥将成时放入,搅拌即成,温服。
葛根、豆豉、葱白解表祛风热,麦冬、粳米养阴和胃。本粥祛风和缓,解热不猛,养阴不腻。是治疗风热表虚证的饮食佳品。
3.桑叶枇杷粥 桑叶18克,枇杷叶18克,甘蔗100克,生茅根30克,薄荷6克,粳米60克。
将上述药物洗净切碎,加水适量,煎煮取汁,入粳米煮至米花粥稠,趁热服,每日1剂,连服3日。
桑叶、茅根、薄荷清热生津,枇杷叶肃肺止咳,甘蔗、粳米生津养胃。本粥适用于肺胃蕴热外受风热的感冒病人。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取风池、曲池、足三里。(www.chuimin.cn)
风池、曲池行泻法。足三里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曲池亦可针灸并用,但不宜多灸。鼻塞加迎香;咽痛加点刺少商出血;咳嗽加天突、肺俞;头痛加太阳、印堂。
(2)取大椎、合谷、血海。
大椎针刺后拔火罐,合谷用泻法,亦可针灸并用,但不可多灸。血海行平补平泻法,亦可用灸法。
2.指针疗法 取穴:太阳、攒竹、风池、风府、肺俞。
手法:平补平泻,即用拇指尖点动5次,揉动5次,再点动5次,再揉动5次。上述穴位均用此法。
3.梅花针疗法 取穴:风池、大椎、合谷、曲池及胸背部、后颈部。头痛加太阳,鼻塞加迎香,咳嗽加太渊、颌下。
手法:用梅花针中度或较重刺激,1日治疗2~3次。
4.按摩疗法 推按正顶法、推偏顶法、推揉脊背法、点按肩胛法。
(1)推按正顶法:病人坐式或俯卧式,医者站其对面,双手拇指置于病人两眉中间之印堂穴处,用拇指腹面沿头正中线,向上直推至百会穴,复用按法点按。然后继续向后头推动,直至枕骨下之风府穴,并用按法点按风府。如此反复操作3~5次。
(2)推偏顶法:病人坐位或卧位,医者先用一只手固定病人头部,另一只手从眉外端之太阳穴,经耳轮上方耳后推移至风池穴止,改用按法点按风池穴,待局部产生麻胀后,用手指轻轻揉动按压点。如此反复操作2~3次。
(3)推揉脊背法:病人俯卧,双上肢弯曲抱于胸前,自然呼吸。医者站于病人头前侧,双拇指分别置于病人颈椎两侧,沿脊椎两旁的足太阳经脉,从颈椎至臀部,自上而下做直线推动,同时施以顺时针方向的揉动。如此反复操作2~3次。
(4)点按肩胛法:病人侧卧或站立,医者坐或站其后面。医者将双手拇指置于病人肩胛骨缝隙外,其余四指分别握定肩上部和肩胛骨下缘,两拇指自大椎穴,沿肩胛缝向下点按,至肩胛骨下缘为止。点按时嘱病人轻轻咳嗽。此法反复操作2~3次后,改用手掌于点按过的部位进行推动,自上而下反复3~5次。
5.洗沐疗法 冬桑叶30克,黄菊花15克,黑山栀10克,独活4.5克,天麻4.5克,薄荷汤为丸,热水1000毫升化开洗头。
6.贴敷疗法 绿豆粉100克,炒热;鸡蛋清1枚。二味调和做饼,敷胸部,3~4岁小儿敷半小时取下,不满周岁小儿敷15分钟取下。
验案选萃
案一 韩某,男,29岁。病历号523477
3个月前感冒并发高热,自购西药服后,下午体温仍在38℃左右。咳嗽痰不易出,胸胁震痛,口渴思饮,小便黄,食欲缺乏,夜寐不安。舌苔微黄,脉浮数。治宜疏表清热宣肺,以五解五清之法治之。
鲜苇根18克,炙白前5克,炒淡豆豉10克,鲜茅根18克,炙前胡5克,炒山栀6克,桑白皮5克,白杏仁6克,炒芥穗5克,冬桑叶6克,苦桔梗5克,黄芩10克,冬瓜子(打)18克,炒枳壳5克,炙甘草3克,炙化橘红5克。
服药1剂热退,又服2剂而痊愈。
(据《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摘编)
案二 陈某,男,3岁。门诊号:41115。
1980年4月5日一诊:风热犯肺,发热咳嗽(体温39℃),舌苔薄黄,脉数汗少,口干咽红,便闭尿赤,发病3天,热在气分。亟宜辛凉轻清。
淡豆豉9克,桑叶6克,连翘9克,大力子9克,薄荷3克(后下),鲜芦根30克,桔梗4.5克,生甘草3克,蝉蜕3克,射干6克,2剂。
4月7日二诊:得汗热松,体温38℃,咳嗽较爽,咽红口燥,便通1次,小溲通赤。气热未消,再以清解。
桑叶6克,连翘9克,薄荷3克(后下),枇杷叶6克(包),黄芩4.5克,生甘草3克,鲜芦根20克,天花粉9克,苦杏仁6克。
4月12日三诊:邪化热清,咳嗽亦爽,舌润口滋,纳动便调。兹拟清养。
桑叶6克,苦杏仁6克,枇杷叶6克(包),竹茹6克,橘红3克,生甘草3克,浙贝母6克,紫菀6克,炒谷芽9克,川石斛9克。3剂,其症即安。
(据《幼科名言》摘编)
案三 仝某,男,4岁。1996年12月12日来诊。体温39℃,汗出,鼻塞,咽红口燥,头痛,舌红苔薄黄,指纹红赤,脉浮而数。风热之邪侵犯卫表,腠理开泄,迫津外出,故有发热较重而汗出。肺受风热侵扰,失于肃降,津液被灼,故而痰吐稠黄,口干舌燥。风热壅积于咽,气血瘀滞,故咽部红肿疼痛。证属风热型感冒,治予祛风散邪,清热解毒之剂,敷药感冒散2号方,药用2剂,诸症悉除。
感冒散2号方为荆芥、柴胡、黄芩、赤芍、连翘、金银花各10~15克,共研细粉,加醋调和成糊状,每次用10~15克,视年龄大小而定剂量多少。外敷神阙穴上,用纱布覆盖,再用绷带或布条拦腰扎好,松紧适度,每日换药1次。
[摘自《河北中医》1998,20(2):69]
辨治按语
风热表证,治宜辛凉,佐以微苦,这是前提,但证有表实表虚之别,故具体治法亦应有所不同。证之虚实是随人之体质而确定的,风热表虚证多是太阴(肺)气阴两虚之体。与风热表实证卫强体壮不同,故治疗上既要疏风清热,又要顾到肺气的清肃与肺阴的滋润,施今墨先生认为,外感热性病多属内有蕴热之患,故他常用七解三清(即解表药味和清里药味之比例为7∶3)、六解四清、五解五清等法,选用既不伤津又可清热之品,如苇根、荷叶、竹叶、桑叶之类,每能收到良效。吴鞠通所拟定的桑菊饮就照顾到了肺络之伤,用桑叶菊花补其不足,茅苇汤也兼顾到阴液不足,所用白芍、大枣即是此义。董廷瑶老中医治疗风热犯肺的经验(案二),也处处顾护阴分,如所用之药芦根、天花粉、石斛等,肺阴得润,肺气自能肃降。所选验案,均用了苦寒药,如黄芩、山栀等,但量较轻,意在清降肺气,除其蕴热。若选味多,用量过,就会苦寒化燥,反致里热炽盛,故当慎之。
有关感冒论治学的文章
脾阳虚证感冒病之脾阳虚证,是指素体脾阳不足,健运失常,复感风寒所致的感冒病证。诊断要点只要具备主症①、②中一项,并见③、④中任一项及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感冒病的脾阳虚证。但两证相比,气虚轻而阳虚重,所以脾阳虚证,畏寒较甚,并有腹冷痛,甚则面浮肢肿等。仲景制小建中汤,其治疗阴阳不和之虚劳发热乃为功效之一。上述症状,乃脾胃阳虚、水湿不化而致。平时可作为脾阳虚患者的补益剂服用。......
2024-01-08
随着第一次发作之后,血尿更为常见。膀胱结石的典型症状为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结石位于膀胱憩室内时,常无上述症状,而表现为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患者,因尿潴留并发膀胱结石,其排尿困难更为加重,或伴感染症状。适用于肾虚型尿石症并肾积水者。......
2023-12-04
诊断要点凡具备主症①或②,并见③、④中任何一项及典型舌脉者,即可确诊为感冒病的肺气虚证。但风寒表虚证多无慢性虚损病史,其发病以卫强营弱为病机,多无肺气虚证的咳嗽无力,呼吸短促等;而肺气虚证必具慢性虚损病史,且有气短咳喘无力等虚象。脾气虚证的食少、腹胀、便溏,与肺气虚证的自汗、咳嗽、气短等,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是由于脾主运化与肺主清肃的功能有别所决定的。本粥对一切气虚证均有效。......
2024-01-08
诊断要点具备主症①、②、③三项;或①、③两项,并均见典型舌脉者,即可确诊为阳气暴脱证。疑似证鉴别气脱证与阳气暴脱证两证均系危急证候,多见于慢性疾病的危重阶段。由此可见,气脱证是阳气暴脱证的先兆,而阳气暴脱证是气脱证恶化的归宿。方剂选要1.参附汤本方为抢救阳气暴脱证的首选方剂。......
2024-01-08
诊断要点凡具备主症①、②及典型舌脉;或主症①、②及次症中任何一项和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风寒表湿证。风寒表湿证为风寒湿邪袭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淫雨季多见;水上井下作业者亦易患本证。风寒表实证不夹湿邪,故不具备表湿症状。而风寒表湿证,必见头重如裹,肢体酸痛,或一身尽痛难以转侧等表湿症状。本方发汗祛湿,疏风散寒,用于感冒之风寒表湿证甚为合拍。本方适应范围较广,风寒表湿证即在其列。......
2024-01-08
肾阳虚证感冒之肾阳虚证,是指素体阳气虚弱,命门火衰,复受风寒所致的感冒证候。诊断要点凡具备主症①、②、③及典型舌脉;或主症①、②与次症并见典型舌脉;或主症①、③与次症并见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感冒之肾阳虚证。两证除表证类同外,肾阳虚证也是相同的。适用于肾阳虚而致的腰膝酸痛以及腰部劳损等。......
2024-01-08
脾肺气虚证感冒之脾肺气虚证,是指素体脾肺气虚的病人,在感受风寒后而呈现出内伤兼表的一种证候。诊断要点凡具备主症①、②;或③、④中1项兼⑤、⑥中1项,并具见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感冒之脾肺气虚证。但脾肺气虚证应当有肺气失肃和虚馁的症状,如咳嗽吐痰,胸闷气短,面色白,自汗等。......
2024-01-08
为了提高结肠癌的疗效,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结肠癌晚期,病人全身乏力,进行性消瘦、贫血、食欲缺乏,纳呆,低蛋白血症、腹水,全身衰竭而死亡。相当于中晚期结肠癌,伴有慢性肠梗阻。相当于中晚期的右侧结肠癌,出现贫血及恶病质。......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