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阳气暴脱证诊断及治疗探讨

阳气暴脱证诊断及治疗探讨

【摘要】:诊断要点具备主症①、②、③三项;或①、③两项,并均见典型舌脉者,即可确诊为阳气暴脱证。疑似证鉴别气脱证与阳气暴脱证两证均系危急证候,多见于慢性疾病的危重阶段。由此可见,气脱证是阳气暴脱证的先兆,而阳气暴脱证是气脱证恶化的归宿。方剂选要1.参附汤本方为抢救阳气暴脱证的首选方剂。

阳气暴脱证

感冒病的阳气暴脱证,是指感冒病在寒热表证进程中,由于失治、误治,特别是过用汗法或复受风寒,不惟感冒病不愈,反而转见心悸、胸闷、多汗等心气不足证候,继之突然大汗淋漓,心慌气喘,手足逆冷,脉微细数,呈现出一派阳气将亡征象。治之及时,或可转危为安,否则,很快会阳衰而亡。

临床表现

主症:①先有感冒病寒热汗出症状;②继之,见心悸、胸闷、气急、汗多、畏寒、脉数或有结代象;③大汗淋漓,手足逆冷,面色苍白,两目失神,心慌欲脱,恶寒踡卧。

次症:咳嗽,胸痛,或见大便自遗,语声低怯,但神清。

舌脉:舌体肥大,质紫暗,苔灰白滑润,脉沉微细数,似有似无。

辨证分析

感冒病为外邪时病,若体质素健,常可数日治愈。但亦有少数病人,由于心气夙虚,邪感较重,外邪乘袭于肺,稽留数日,旋即内舍于心,加之过用汗法,致使营不内守,随泄于外,汗愈泄而气愈乏,气愈乏而阳愈虚。如此,便会出现阳气暴脱证。这种由感冒“小恙”而酿成的阳亡证,古人早有论及。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多次告诫人们表证不可发汗太过,否则会致阳亡之变,并特设若干含有人参、干姜、附子的方剂,以备临证不时之需。清·吴澄在《不居集》中设有“外感致虚论”,指出“若体虚之人,感之而妄用汗、吐、下之法,重者当时受伤,变症甚速,轻者元气暗损,或迁延数月,亦必终归外损耳”。这里所说的“体虚”,是感冒病突然恶化的重要原因,而妄用汗法则是病情变化的诱因。医林俗语有“伤寒偏死下虚人,伤风亦有戴阳证”句。这里的“下虚”指元气不足,脉气无根,为病之本;“戴阳”是证候,为病之标。合言之,即外感热病,可因气虚不复,转而成为虚阳浮越的阳亡证。

“汗为心之液”。表证用汗法,虽是解表祛邪的治疗大法,但汗之太过,既耗心阴,又伤心阳。这时的大汗,是导致阳脱的主要原因。阳主生发,主温煦,为脏腑功能的动力。它在人身的作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由于心阳虚脱,加之邪毒内侵,进而损及肾阳,故呈现一派阳气衰败证候。四肢无阳气温养而见手足逆冷;卫气失固,腠理不密,阴液失却统摄,故见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表情淡漠,两目失神,亦为阳气虚象,心慌欲脱,为心肾阳气不足维系及血不养心之故;阳气式微,难以推动血行,所谓气虚血瘀,故见舌紫暗;它如舌大苔滑,脉微欲绝,均为阳亡之兆。

纵观本证病机,皆因大汗亡阳所致。清·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病不可轻汗论》中说:“又外感之疾,汗未出之时,必烦闷恶热,及汗大出之后,卫气尽洩,必阳衰而畏寒,始之暖覆犹属勉强,至此时虽欲不覆而不能,愈覆愈汗,愈汗愈寒,直至汗出如油,手足厥冷,而病不可为矣,其死也神气甚清。”简明阐述了大汗何以亡阳的病理机制。

诊断要点

具备主症①、②、③三项;或①、③两项,并均见典型舌脉者,即可确诊为阳气暴脱证。若见主症①、②两项;或见主症①兼见次症及舌象,脉细数者,应视为阳气将脱的先兆。

疑似证鉴别

气脱证与阳气暴脱证 两证均系危急证候,多见于慢性疾病的危重阶段。但在外感疾病的演变过程中,也时有失治、误治而致气脱、阳亡证的。特别是不适当地过用汗、吐、下三法,最易导致脱证发生。伤之重者为气脱,伤之极重者为阳亡。突然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气短失续,畏寒踡卧,脉微细无力,为两证共有的临床表现,但阳气暴脱证是全身阳气衰败的危候,“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神气失守,则两目失神;气失温煦,则通体皆冷,这些都是气脱证所不及的特有症状。由此可见,气脱证是阳气暴脱证的先兆,而阳气暴脱证是气脱证恶化的归宿。

论治法则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佐以活血化瘀。

方剂选要

1.参附汤 本方为抢救阳气暴脱证的首选方剂。重危之候,非大甘大温之品难以固其脱,故重用味甘性温之人参,大补脾肺之气,脾为气之主,肺为气之枢,后天气旺,外则可以温皮肤,摄汗液;内则可以行血液,振元神;阳气衰败,非大辛大热之品难以追复失散之阳,故特选大辛大热之附子,峻补命门,温通十二经脉,命门之火得复,则一身之阳皆振。参附相伍,上可助心阳益肺气,下可温命门补肾气,中可温健脾土。先后二天之气充足,阳气复生,垂危生命自然得救。正如《删补名医方论》说:“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此参附汤之所由立也……二药相须,用之得当,……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若汗出不止,可加龙骨、牡蛎,即参附龙牡汤,也是回阳救逆的常用方药;若大便自遗,可加白术温脾,即参附与术附相合之方;若心悸甚,可加麦冬、五味子,即参附与生脉散相合之方。

2.急救回阳汤 本方具有回阳救逆,活血化瘀功效。选人参、附子温阳益气,第选干姜、白术、甘草温中健脾,此5味药实为《伤寒论》中四逆加人参汤加白术,为回阳救逆名剂。由于阳虚易致血瘀,故佐桃仁、红花2味活血化瘀,以通气血。王清任说:“见真胆雄能夺命,虽有桃红气无伤。”这是王氏多年抢救垂危病症运用桃仁、红花的经验总结,故不可因虚而弃之不用。

成药简介

1.四逆汤 现已制成汤液剂。方由附子、干姜、炙甘草3味组成。附子、干姜为味辛性热之品,以附子温肾阳为君,干姜温脾阳为臣,两味气味雄厚,相辅相成,干姜助附子温肾,附子助干姜温脾,炙甘草为使药,意在调和姜附,不使辛热有重劫阴液之弊;且性能和缓,有利于持续发挥姜附温阳作用;甘味能健脾,走肌肉,可布敷阳气于全身。3味协力,共奏回阳救逆之功。

2.生脉散饮剂或针剂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固脱醒神为主药;辅以麦冬养阴润肺;五味子生津益气敛汗。3药相伍,补元气,生阴津,敛汗液。共奏固脱复脉之效。在感冒病已出现伤阴耗气证候时,及早给予生脉散制剂,不但可以推迟阳脱证的出现,而且能掌握治疗主动权,为使病情转入坦途创造有利条件。

3.归羊冲服剂 本方为当归生姜羊肉汤的成方制剂。方中当归温经养血,羊肉补气壮阳,生姜祛风散寒,又加蔗糖调味。诸药配伍,具有补养气血,温中散寒,徐徐复阳的作用。本方对感冒失治,出汗较多,畏寒肢冷者较宜。

饮食疗法

1.参莲饮 晒参5克,通心白莲子10枚,冰糖25克。

将晒参切断,莲子洗净,放碗内,加水泡发,再加冰糖,隔水蒸炖1小时左右,喝汤吃莲子。晒参留待再用,加同前次等量的莲子、冰糖和水,蒸炖再服。晒参可连用3次,最后咀嚼吞食。

本方适用于感冒病汗出过多,畏寒身冷,但未至阳脱危境者。有补气健脾生津之功。

2.黄芪粥 黄芪30克,粳米100克,橘皮3克,红糖适量。

将黄芪浓煎取汁,加入粳米,待粥成后加入橘皮,稍煮,加红糖调服,每日服2次。

本方适用于气虚感冒者。凡素常自汗,淅淅恶风,热势不显者,可常服之。有补气固表健胃及预防气脱之功。

3.当归生姜羊肉汤 精羊肉100~200克,生姜60克,葱白10克,当归15克。

先将羊肉切成片,素油炒过,兑汤1000毫升,加其他味料,煮30分钟,加食盐少许,熟后吃肉喝汤,取微汗。食后避风2~4小时。(www.chuimin.cn)

本汤主治阳虚感冒,尤适于产后风寒感冒,以及体虚不经冷风刺激,经常感冒的病人。具有补虚温中,活血祛瘀的功效。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主穴:素髎、内关;配穴:人中、少泽、中冲、涌泉。

手法:中度刺激,留针,间断捻转,收缩压升至80毫米汞柱以上时,延长间断捻转时间,使收缩压稳定在80毫米汞柱以上即可。

(2)主穴:足三里、合谷;神昏加涌泉。

手法:强刺激。

(3)主穴:人中;配穴:内关、足三里、十宣。

手法:强刺激。

(4)穴位:内关、合谷、人中、百会、神阙、气海。

方法:艾灸。危急时可用药条灸。

2.耳针疗法

取穴:肾上腺、升压点、皮质下、心、甲状腺激素点、神门、肺、肝、交感等。

方法:两耳交叉取穴,间歇留针,留针1~2小时。

3.点穴疗法

按压合间、鼻膈(在人中穴上端,鼻中隔根部正中及两侧),掐手足指(趾)甲根[在各手足指(趾)爪甲根部]。

4.贴敷疗法

(1)回阳救急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附子、肉桂、陈皮、半夏、五味子、干姜、生姜各32克。

麻油熬,黄丹收。

贴气海处。

本方具有振奋阳气,逐寒补气的功效。

(2)食盐散:将食盐粉碎炒热,放温后填放在神阙、气海两穴上,以麦麸加醋炒热,布包敷上,气通即苏。

验案选萃

案一 齐某,十一月间,因感寒邪,头项强,身体痛。自用灵妙丹四五粒并服,以酒引下,遂大汗出,汗后身轻。至夜,前病复来,以前药复汗,其病不愈,复以通圣散发汗,病添身体沉重,足胻冷而恶寒。是日方命医,医者不究前治,又以五积散汗之。翌日,身重如石,不能反侧,足胻如冰,冷如腰背,头汗如贯珠,出而不流,心胸躁热,烦乱不安,喜饮冷,西瓜、梨、柿、冰水之物,常置左右,病至于此,命予治之。诊得六脉如珠丝,微微欲绝,予以死决之。主家曰:“得汗多矣,焉能为害?”予曰:“夫寒邪中人者也,阳气不足之所致也。而感之有轻重,汗之者豈可失其宜哉!”仲景曰,阴盛阳虚,汗之则愈。汗者,助阳退阴之意也。今本伤而汗,汗而复伤,伤而复汗,汗出数回,使气亟夺,卫气失守,阳泄于外,阴乘于内,虽卢扁亦不能治之活也。是日,至夜将半,项强身体不仁,手足搐急,爪甲青而死矣。

(据《卫生宝鉴》汗多亡阳篇摘编)

案二 王某,伤于风寒,发热怕冷,身痛汗出,服表散药未愈。转增腹痛泄泻,舌白润,口不渴,小便清利,一变而为太阳太阴并病。用时方平胃散加防风、桂枝,不惟前证未减,反益心下支结,胸胁满痛,口苦烦渴,再变而为太少二阳及太阴诸病矣。窃思证兼表里,伤寒论中之柴胡桂姜汤,病情颇为切合。其方柴桂发汗和解,可治太少二阳之表;姜草健脾止泻,可温太阴之里;牡蛎开结住汗,有利气机之调畅;黄芩清热,天花粉生津,能清内在之烦渴。是一方而统治诸证,方书与之。否料患者又以病变时延,易医而欲速效。医不详察证情,认为表实里热而迭汗下之,遂致漏汗洞泻,息短偃卧,而势甚危殆,又复邀诊,脉微欲绝,四肢厥逆,汗泻未已,不时转侧手扰,此属阴阳垂绝之象,亟宜通脉四逆汤挽将绝之阳,配童便敛将尽之阴,以策万全。

附子一两,干姜两半,炙甘草五钱,浓煎,冲童便少许。

频频灌下,自晨迄暮,尽2大剂,泻汗遂减。当子夜阳回之时,汗泻全止,身忽发热,是阴复阳回之兆。按脉浮缓无力,阴阳将和,邪气外透。乃煎桂枝汤加参续进,益气解肌,2剂热退人安。后从脾胃和气血调理匝月复元。夫是病几经转变已濒于危,虽得幸愈,然亦险矣。

(摘自《治验回忆录》)

辨治按语

阳气暴脱证的救逆,关键在于及早发现与及早治疗。及早发现在于医生的慧眼识证,及早治疗要早施术,重用药。汗出不止是阳气暴脱证的先兆及成因。如果我们不能见微知著,而视汗出如珠为表解之象,那就会贻误病机,坐待命毙。亡阳之汗的特点,是冷汗淋漓,即“凉汗”。它如恶寒甚,通体不温,脉微细,似有似无,都是阳气不能维系的表现。但是,假若在亡阳证面前不敢放胆用姜附回阳,或用量较微,那只能是杯水车薪,难以换回败局。可喜的是,四逆、生脉等已制成注射剂,还有人参注射液等,使用方便,起效迅速。这对提高中医急症的治疗水平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