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肾小球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实用指南

肾小球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实用指南

【摘要】:关于对隐匿性肾小球疾病的认识,在我国经历了四个阶段。对于本病的血尿,首先必须确定为肾小球性,不是临床有血尿者就诊断为隐匿性肾小球疾病。隐匿性肾小球疾病诊断的意义主要有三个:①隐匿性肾小球疾病可能是某些疾病肾脏损害开始的表现。目前,糖尿病、高血压的早期肾脏损害都被认为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而且其程度还会逐渐加重;②隐匿性肾小球疾病大多情况下只是一个中间过程。

第十一章 隐匿性肾小球疾病

(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

隐匿性肾小球疾病(Latent glomerulonephritis)是指一组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1g/24h)的临床综合征,临床常见但隐匿,漏诊率高,常常在体检或偶然情况下(如尿色改变)而被发现,其病因复杂。尿常规是最好的早期检查手段,过去认为本病临床表现轻,预后良好,且也无更多的治疗方式,普遍不主张肾穿刺病理检查,仅是随访。随着肾穿刺的开展和适应症的放宽,此观点正被挑战,认为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虽然很轻,但病理改变的差距很大,一小部分病理重者进展较快,而且有27.1%的患者需要更改治疗方案。因此本病应更加引起患者和医生的重视,因为这些改变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征象,经过正确的干预治疗后,可能会减缓疾病的进展甚至逆转,为早期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

关于对隐匿性肾小球疾病的认识,在我国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1977年的北戴河会议,当时把一些无症状的血尿和蛋白尿,归纳为“隐匿性肾炎”,但“肾炎”和“肾病”是不同的概念,镜下血尿可以是肾炎,但也可以是非炎性的肾病,故1985年在南京会议上,将“隐匿性肾炎”改为“隐匿性肾小球疾病”,可见当时学者们也认识到了尿常规的轻度改变,可能来自于许多“肾炎”和“肾病”,只是苦于当时的检查手段的限制(如肾穿刺病理),虽然使用了该诊断名词,但在国外仍然是很少使用,为了与国际接轨,便于交流和规范,在1992年的黄山会议上,在沿用1985年的诊断名词基础上,又附加了“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这样,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该名词是属于症状学诊断,不能代表一个疾病,所以并非是最后诊断,McDondld等2006年报道,成人无症状性镜下血尿的患病率为0.19%~21%,但其病因则可达80种之多!因此,不能将这些不明不白的血尿患者,统统都戴上“隐匿性肾炎”或“隐匿性肾小球疾病”的帽子,笔者推荐协和医院毕增祺教授的建议,使用“无症状性血尿、原因待查”的诊断,强调宁可随诊,也不能强行生搬硬套,这是实用和科学的。

一、诊断

根据1992年黄山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1.无急、慢性肾炎或其他肾脏病病史,肾功能基本正常。

2.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而表现为单纯性蛋白尿或(和)肾小球源性血尿。

3.排除非肾小球血尿或功能性血尿。

4.以轻度蛋白尿为主者,尿蛋白定量<1g/24h,但无其他异常,可称为单纯性蛋白尿。

5.以持续或间断镜下血尿为主者,无其他异常,相差显微镜检查尿红细胞以异常为主,可称为单纯性血尿。

对于本病的血尿,首先必须确定为肾小球性,不是临床有血尿者就诊断为隐匿性肾小球疾病。对蛋白尿的诊断更是复杂,对一过性蛋白尿,要除外由发热、运动等造成的生理性蛋白尿,持续性蛋白尿(每次尿蛋白检查虽有波动,但总是阳性)多为病理性,因本病的尿蛋白<1g/24h(尤其<0.5g/24h者),其定位诊断比较复杂,此时多强调蛋白的分子量大小,肾小球性尿蛋白的特征是以白蛋白为主的中、大分子量的蛋白。

隐匿性肾小球疾病诊断的意义主要有三个:①隐匿性肾小球疾病可能是某些疾病肾脏损害开始(即早期表现)的表现。对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患者,应密切观察,定期随诊,并积极寻找有无背景疾病,做到早期诊断。目前,糖尿病高血压的早期肾脏损害都被认为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而且其程度还会逐渐加重;②隐匿性肾小球疾病大多情况下只是一个中间过程。不管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都会随着病程的延续而出现病情进展,蛋白尿的程度会超越隐匿性肾小球疾病的范围;③隐匿性肾小球疾病是多病因的、不同发病机制的一组肾小球病,因此,在诊断本病的同时,还要寻找线索,明确病因诊断,如遗传性肾炎,早期主要为血尿,但随时间推移,可出现眼、耳及肾功能的改变。

二、病理诊断(www.chuimin.cn)

病理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属于较轻的类型,下列2个表(表11-1、表11-2),分别为成人和儿童隐匿性肾炎的病理与临床改变的关系。

表11-1 542例隐匿性肾炎患者临床病理损害类型

摘自: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1):2200

表11-2 323例隐匿性肾炎患儿临床病理分布情况(例)

摘自: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2):88

三、鉴别诊断

由于本病病因(表11-3)的复杂性,单独依靠早期的血尿或和少量的蛋白尿,基本无法来区分疾病的性质,只有当疾病进展或出现伴随症状时,病因诊断才成为可能。因此,若过分强调病因的化,只有肾穿刺病理检查才能实现。所以临床上对有蛋白尿的患者尤其是在0.5~1g/24h的患者,或医生认为有必要清楚病理类型时,应该进行病理检查,以指导治疗。

表11-3 无症状性血尿/和蛋白尿综合征的常见病因及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

1.毕增祺.应该被废弃的诊断名词-“隐匿性肾炎”和“隐匿性肾小球疾病”.中华肾脏病杂志,2007,23(4)207~208

2.卢立肖,陈晓英,杨宇真.儿童隐匿性肾炎的临床和病理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2):87~89

3.俞东容,胡云琴,李亚好,等.81例隐匿性肾炎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5(1):38~39

4.刘笑芬,孔耀中,甘宁,等.无症状性肾小球性血尿患者临床病理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1):220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