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南航附中,激发梦想的地方

南航附中,激发梦想的地方

【摘要】:母校,梦想起飞的地方朱平凡朱平凡1992届校友。学生时代很难真正理解“母校”的含义,觉得那是一群花甲老人谈论年少记忆时提及的词汇。在母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脑海中——1986年9月,我有幸成为首届“六年一贯制实验班”的一名学生,跨入南航附中的大门。我更庆幸成为母校坚持素质教育的一名受益者,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党团、社团活动,让我们增添了社会实践的机会,锻炼和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母校,梦想起飞的地方

朱平凡

朱平凡

1992届校友。首届“六年一贯制”实验班学生。现任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传媒中心经管办主任助理。2006年获江苏广电总台“十佳记者”称号;2008年获全国交通电台“抗击冰雪报道先进个人”。

学生时代很难真正理解“母校”的含义,觉得那是一群花甲老人谈论年少记忆时提及的词汇。离开了校园,才知道曾经的时光是多么灿烂美妙,曾经的老师同学是多么的可敬可亲,曾经的那方天地对自己的一生又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记得在1989年的5月17日,南航附中的前身——南京七中迎来命名40周年校庆。当时,我正值初三,担任学校团委委员、学生会宣传部长,我在校庆活动中的任务是带领广播站的同学在高中部教学楼二楼最东边的广播室里现场播音,通过大喇叭向校友们介绍各个活动的区域分布,播读校友们写来的贺信。就在接近中午时分,来了一对中年夫妻,要到我们的广播室参观。听了他们的一番自我介绍,我和在场的每位同学都很激动——原来,他们都是七中的老校友,在中学时代都是广播站的播音员,而如今他们已成为广播电视行业的从业人员,所以特意要来看看母校现在的广播站是啥样子。交谈中还得知:那位“阿姨”是我非常喜欢收看的江苏电视台《潇洒今宵》栏目的制片人,那位“叔叔”是江苏电视研究所的专家,还有,他们的孩子也正在南航附中上学。我们当时就在畅想:若干年后,自己是否也会真的像这对老校友那样去从事新闻工作?那时候我们也一定会惦记着这间狭小却承载着年轻梦想的广播室吧……

一晃已是20年过去了!我如今真的成为一名幸福的广播人。感叹时光匆匆,感慨美梦成真,又怎能不感激恩师栽培,感恩母校养育!在母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脑海中——

1986年9月,我有幸成为首届“六年一贯制实验班”的一名学生,跨入南航附中的大门。班主任毛逸民老师不仅拥有着高雅的气质,她的美丽曾令我们在全校师生面前为之骄傲;而且她以独有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为我们创造了最佳的学习环境。我们班的风气一直很好,没有同学抽烟,更没有出现过打架滋事这样的违纪现象。如今,老同学们分布在世界各地,都干得很不错,有的在学术机构,有的在跨国企业,有的已成为单位的领导,还有的已经拥有自己的产业,偶尔还会在报纸上看到他们的工作事迹。我们要感谢毛老师,还有风度翩翩的梁斌老师,讲课很酷很生动的许在平老师……对于我来说,还有后来文科班的谢宁宁老师、陈亭华老师、朱家骅老师、韩翔老师、陶有恒老师,等等。他们不仅传授给我们知识,让我们为实现梦想寻找前进的道路,更以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榜样,教我们懂得如何做人的真谛。(www.chuimin.cn)

我更庆幸成为母校坚持素质教育的一名受益者,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党团、社团活动,让我们增添了社会实践的机会,锻炼和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还清楚地记得,和同学们一起编校报的认真劲儿,采访、写稿子、编辑、排版,请钢笔字漂亮的同学手写成报纸,再到南航印刷厂胶印,拿回来后发到每个班级贴在墙上。那时候无法彩印,为了有个红色的报头,我们就想了个“土”办法——做了一个报头的红印章,一张张地盖在报纸上。还有我们的校园广播,虽然条件也很简陋,广播室里仅有老式的唱机、话筒、扩音机,不过,每天中午都会有半小时的节目送给全校同学。为了和“真的广播”再像一点,有同学从家里拎来收录机,放在话筒前,现场与语言“合成”——直播配乐朗诵!时任老校长张天为了鼓励我们,还要求把每月其中的一次全校周会,以广播站特别节目的方式来呈现,以“校园动态”、“同学访谈”、“专题报道”等栏目展示校园一个月里的新鲜事儿。还有,每年的五四青年节,我们也必定会拿出一台由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我们还创造过“男生歌唱组合”、“校园模特队”这些让师生们节目一新的节目样态,在校园里乱起一阵阵“时尚旋风”——当这一切都成为美好的回忆时,当时的“主唱”林林已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著名演员,当时的“主播”施岚已是家喻户晓的著名主持人,并走上电台领导岗位!还有那时的合作伙伴,赵新、邢致远、蒋毅、罗莹、马卉,直到如今我们也常常联系,甚至有工作上的合作。非常感激曾经给予我们指导的很多老师——程保禄、汤其明、蒋晓芬、谢国红,还有文学社的老师张扬生、方锐忻、刘宗启,等等。

高考时,实验班的成绩非常辉煌,不仅录取率很高,不少同学还考入清华、复旦等名校深造。相比之下,我的成绩不够理想,当然显得十分惭愧,这也成为我后来工作之后仍要坚持不断学习的动力,希望自己和老同学的差距尽量小一点。凭借母校恩师传授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我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获得河海大学思政专业(传播方向)硕士学位

在工作方面,我也一直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大学期间就在南京经济广播电台客座主持中学生节目《风华绝代》,后来又在江苏文艺台主持《红蜻蜓音乐专列》和《RADIO欢乐派》。因为中学时曾是《南京中学生报》学通社的小记者,所以我还幸运地成为这家报社的专职编辑,记得有一年暑假,作为随团记者我与南航附中的老师、同学共赴延安采访。2001年,江苏电台成立交通广播网,我加盟了这个幸福的团队,先后主持维权节目《透明直播室》和公益节目《爱心方向盘》。同时,作为交广网首席记者,我采写的《追踪的哥死因之谜》和《爱心大送考》分别获全国交通电台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江苏广播新闻政府奖一等奖。在交广网,我通过竞岗先后成为新闻部主任、总监助理,策划了“出租车调价听证会直播”、“空中的士首航仪式”、“我为奥运加颗心”、“心系灾区——电波架彩虹”、“08北京助威团”等大型直播活动。今年,我又被台里调往广传中心经营管理办公室工作,接受新的挑战。我明显感受到:中学时期开始担任学生干部,的确培养了自己策划和组织、协调能力,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受益匪浅。

再次回想起20年前偶遇“广播站校友”的场景。因为如今,我和当时在场的各位同学也可谓人到中年,很快就将迎来母校的又一次隆重的校庆,如果有机会回母校,我们当然也会像当年那对老校友一样,要去看看广播室!我会对自己说一声:呵,好一个时空飞越!再补充一个很有戏剧性的情节:那对老校友他们儿子的名字,我后来在编辑校报《心声报》时见过,他写了一篇荡飞回肠的关于歌颂祖国的散文,而他就是如今每晚在电视里点评新闻脍炙人口的《零距离》节目著名主持人孟非老兄!

我想,还正在南航附中读书的“小校友”们看到这,一定会为孟哥哥骄傲一把!那我告诉你:我和孟非的“顶头上司”——中国广电界风云人物、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周莉台长,还有著名的电视剧编导陈小杭老师,综艺频道著名娱乐节目主持人陈浩,也都是我们的校友。当然,从母校走入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母校——我感觉自己正在渐渐读懂这个词汇的内涵,她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梦想起飞的地方!我们要飞得更高些,把所有对她的眷恋,对她的感恩,都化作飞翔的动力。永远做一个无愧于母校的人。

2009年5月2日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