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院教室走廊留给我一生的财富郭立玮郭立玮1965届校友。“文革”前南京七中五年一贯制首届毕业生。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母校让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而最初见识这八个字,却是在母校旧址南院教室的走廊。考场设在八府塘校址南院,两排红砖平房教室虽简陋,但走廊上一幅幅配有作者头像的语录、警语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学习过程给予的愉悦成为我在那不堪回首的年代唯一的享受。......
2023-12-05
母校,梦想起飞的地方
朱平凡
朱平凡
1992届校友。首届“六年一贯制”实验班学生。现任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传媒中心经管办主任助理。2006年获江苏广电总台“十佳记者”称号;2008年获全国交通电台“抗击冰雪报道先进个人”。
学生时代很难真正理解“母校”的含义,觉得那是一群花甲老人谈论年少记忆时提及的词汇。离开了校园,才知道曾经的时光是多么灿烂美妙,曾经的老师同学是多么的可敬可亲,曾经的那方天地对自己的一生又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记得在1989年的5月17日,南航附中的前身——南京七中迎来命名40周年校庆。当时,我正值初三,担任学校团委委员、学生会宣传部长,我在校庆活动中的任务是带领广播站的同学在高中部教学楼二楼最东边的广播室里现场播音,通过大喇叭向校友们介绍各个活动的区域分布,播读校友们写来的贺信。就在接近中午时分,来了一对中年夫妻,要到我们的广播室参观。听了他们的一番自我介绍,我和在场的每位同学都很激动——原来,他们都是七中的老校友,在中学时代都是广播站的播音员,而如今他们已成为广播电视行业的从业人员,所以特意要来看看母校现在的广播站是啥样子。交谈中还得知:那位“阿姨”是我非常喜欢收看的江苏电视台《潇洒今宵》栏目的制片人,那位“叔叔”是江苏电视研究所的专家,还有,他们的孩子也正在南航附中上学。我们当时就在畅想:若干年后,自己是否也会真的像这对老校友那样去从事新闻工作?那时候我们也一定会惦记着这间狭小却承载着年轻梦想的广播室吧……
一晃已是20年过去了!我如今真的成为一名幸福的广播人。感叹时光匆匆,感慨美梦成真,又怎能不感激恩师栽培,感恩母校养育!在母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脑海中——
1986年9月,我有幸成为首届“六年一贯制实验班”的一名学生,跨入南航附中的大门。班主任毛逸民老师不仅拥有着高雅的气质,她的美丽曾令我们在全校师生面前为之骄傲;而且她以独有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为我们创造了最佳的学习环境。我们班的风气一直很好,没有同学抽烟,更没有出现过打架滋事这样的违纪现象。如今,老同学们分布在世界各地,都干得很不错,有的在学术机构,有的在跨国企业,有的已成为单位的领导,还有的已经拥有自己的产业,偶尔还会在报纸上看到他们的工作事迹。我们要感谢毛老师,还有风度翩翩的梁斌老师,讲课很酷很生动的许在平老师……对于我来说,还有后来文科班的谢宁宁老师、陈亭华老师、朱家骅老师、韩翔老师、陶有恒老师,等等。他们不仅传授给我们知识,让我们为实现梦想寻找前进的道路,更以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榜样,教我们懂得如何做人的真谛。(www.chuimin.cn)
我更庆幸成为母校坚持素质教育的一名受益者,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党团、社团活动,让我们增添了社会实践的机会,锻炼和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还清楚地记得,和同学们一起编校报的认真劲儿,采访、写稿子、编辑、排版,请钢笔字漂亮的同学手写成报纸,再到南航印刷厂胶印,拿回来后发到每个班级贴在墙上。那时候无法彩印,为了有个红色的报头,我们就想了个“土”办法——做了一个报头的红印章,一张张地盖在报纸上。还有我们的校园广播,虽然条件也很简陋,广播室里仅有老式的唱机、话筒、扩音机,不过,每天中午都会有半小时的节目送给全校同学。为了和“真的广播”再像一点,有同学从家里拎来收录机,放在话筒前,现场与语言“合成”——直播配乐朗诵!时任老校长张天为了鼓励我们,还要求把每月其中的一次全校周会,以广播站特别节目的方式来呈现,以“校园动态”、“同学访谈”、“专题报道”等栏目展示校园一个月里的新鲜事儿。还有,每年的五四青年节,我们也必定会拿出一台由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我们还创造过“男生歌唱组合”、“校园模特队”这些让师生们节目一新的节目样态,在校园里乱起一阵阵“时尚旋风”——当这一切都成为美好的回忆时,当时的“主唱”林林已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著名演员,当时的“主播”施岚已是家喻户晓的著名主持人,并走上电台领导岗位!还有那时的合作伙伴,赵新、邢致远、蒋毅、罗莹、马卉,直到如今我们也常常联系,甚至有工作上的合作。非常感激曾经给予我们指导的很多老师——程保禄、汤其明、蒋晓芬、谢国红,还有文学社的老师张扬生、方锐忻、刘宗启,等等。
高考时,实验班的成绩非常辉煌,不仅录取率很高,不少同学还考入清华、复旦等名校深造。相比之下,我的成绩不够理想,当然显得十分惭愧,这也成为我后来工作之后仍要坚持不断学习的动力,希望自己和老同学的差距尽量小一点。凭借母校恩师传授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我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获得河海大学思政专业(传播方向)硕士学位。
在工作方面,我也一直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大学期间就在南京经济广播电台客座主持中学生节目《风华绝代》,后来又在江苏文艺台主持《红蜻蜓音乐专列》和《RADIO欢乐派》。因为中学时曾是《南京中学生报》学通社的小记者,所以我还幸运地成为这家报社的专职编辑,记得有一年暑假,作为随团记者我与南航附中的老师、同学共赴延安采访。2001年,江苏电台成立交通广播网,我加盟了这个幸福的团队,先后主持维权节目《透明直播室》和公益节目《爱心方向盘》。同时,作为交广网首席记者,我采写的《追踪的哥死因之谜》和《爱心大送考》分别获全国交通电台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江苏广播新闻政府奖一等奖。在交广网,我通过竞岗先后成为新闻部主任、总监助理,策划了“出租车调价听证会直播”、“空中的士首航仪式”、“我为奥运加颗心”、“心系灾区——电波架彩虹”、“08北京助威团”等大型直播活动。今年,我又被台里调往广传中心经营管理办公室工作,接受新的挑战。我明显感受到:中学时期开始担任学生干部,的确培养了自己策划和组织、协调能力,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受益匪浅。
再次回想起20年前偶遇“广播站校友”的场景。因为如今,我和当时在场的各位同学也可谓人到中年,很快就将迎来母校的又一次隆重的校庆,如果有机会回母校,我们当然也会像当年那对老校友一样,要去看看广播室!我会对自己说一声:呵,好一个时空飞越!再补充一个很有戏剧性的情节:那对老校友他们儿子的名字,我后来在编辑校报《心声报》时见过,他写了一篇荡飞回肠的关于歌颂祖国的散文,而他就是如今每晚在电视里点评新闻脍炙人口的《零距离》节目著名主持人孟非老兄!
我想,还正在南航附中读书的“小校友”们看到这,一定会为孟哥哥骄傲一把!那我告诉你:我和孟非的“顶头上司”——中国广电界风云人物、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周莉台长,还有著名的电视剧编导陈小杭老师,综艺频道著名娱乐节目主持人陈浩,也都是我们的校友。当然,从母校走入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母校——我感觉自己正在渐渐读懂这个词汇的内涵,她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梦想起飞的地方!我们要飞得更高些,把所有对她的眷恋,对她的感恩,都化作飞翔的动力。永远做一个无愧于母校的人。
2009年5月2日于南京
南院教室走廊留给我一生的财富郭立玮郭立玮1965届校友。“文革”前南京七中五年一贯制首届毕业生。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母校让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而最初见识这八个字,却是在母校旧址南院教室的走廊。考场设在八府塘校址南院,两排红砖平房教室虽简陋,但走廊上一幅幅配有作者头像的语录、警语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学习过程给予的愉悦成为我在那不堪回首的年代唯一的享受。......
2023-12-05
南航附中精神永存殷晟殷晟1994届校友。时光飞逝,转眼已是2009年,我离开南航附中已经十五年了。这种互相帮助,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可以称之是“南航附中精神”吧。在我们离校后不久,南航附中被评为重点中学。因此,我祝愿我的母校——南航附中,能够继续保持这样一种精神,能够继续保持优良的传统,成为一所全面发展的优秀的学校。......
2023-12-05
给我学养给我禀性——擦肩走过八府塘的日子何兆华何兆华1960届校友。与向彤合作的歌剧《芳草心》获文化部一等奖、第三届田汉戏剧奖。那就是说我的声乐主课已经通过,只差今天的视唱练耳和乐理应试啦?赶紧去找中央音乐学院主考教授杨彼得先生问问吧,他回答说:“我们考虑过,但你的程度不够。”……......
2023-12-05
一九五一年的盛夏,初三试卷未答完,我就离开七中参军了。在七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学习时间,但母校这一段的深情,却让我终生难忘。记得一九五零年秋季,我已上七中的初二下。第二次参军总算如愿以偿,我经历了七中校风的沐浴,带着老师同学的深情,走进了海军序列。每当想起七中的一段段往事,总是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生难忘的七中情哪!......
2023-12-05
千船竞发中有一叶小舟李增俊1966届校友。千船竞发中有一叶小舟——新中国像是一艘远航的巨轮,我们这代人就是一叶小舟,经历过风和日丽的全速航行,也有绕过暗礁,摸索前进的艰辛。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的独特行动,1968年底至70年初,长江两岸,运河堤旁,千船竞发,红旗飘扬,豪情满怀的年轻人奔向四方,正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23-12-05
母校永远是个温暖的地方袁慎芳袁慎芳1983届校友。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三八”红旗手。到今年,母校——南航附中成立已75周年了。我是1980年到1983年在母校就读的初中,那时母校还用的是以前的老名字:南京市第七中学。后来,知道学校更名为南航附中,被评为省重点中学,内心更是由衷地替母校感到高兴。虽是调侃的玩笑话,但也包含真实的成分。......
2023-12-05
母校的歌声鼓舞我前进吴世信吴世信1959届校友。由于在治疗眼科疾病方面的成就,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当时我们最爱唱《勘探队员之歌》,这首歌唱出了年轻人的豪迈热情,歌中唱道:“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和人民。”我在这催人奋进的歌声中学习、成长。在郑州工作十五年中我们下乡救灾,上山送医送药,参加军训,空军体检,我逐渐了解到眼科的重要性,爱上了眼科。“勘探队员之歌”继续激励我的工作。......
2023-12-05
满腔热忱地拨动后进生的心弦邱炳炎邱炳炎1954届校友。在我们这所后进生面广量大的学校里,教育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我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满腔热忱地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的。对于教育后进生来说,后进变先进的真实感人的事例对他们的触动尤其大。平常我常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我感到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料,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其中最积极要求进行改革试验的竟然是几个后进生。......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