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桃符等。福州人习惯在除夕上午贴春联。20世纪40年代之前,福州人贴的春联一般留有约10厘米长的白楣,叫联头,也叫“白头春联”“白额春联”。1645年长汀一役,隆武帝兵败被俘遇害。消息传到福州,正准备过新年的百姓悲痛万分却又不敢举丧悼念,就在春联上“留白”寄托哀思,表示为纪念明朝而过年。迎春过年贴春联做年是中国传统节日,是“百节之首”。福州侬习惯着[1]三十早[2]贴春联。......
2025-09-30
“独一处”的历史标本
三坊七巷始于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后,当时狭小的福州城“子城”人口激增,北来的贵族、士人聚居在“子城”南门外,形成三坊七巷的雏形,也为其一脉相传的士大夫传统打下了根基。
唐安史之乱后,避难而来的士人又选择了这里。唐末,古福州“三坊七巷”的格局基本形成。至宋代,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南移,“三坊七巷”作为闽地达官显贵、文士名流的聚居地地位日益突出。诚如郁达夫所言,这里“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并由此形成了历史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共存共荣的文化生态。“三坊七巷”又历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中叶至晚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传统与近代中国的风云激荡交融在一起,加上船政学堂、马尾船厂在福州创办等种种机缘巧合,这里涌现出大批近代中国风云人物。
三坊七巷现存大量有价值的古建筑多形成于明清时期。著名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说:“要看坊巷格局,全中国只有福州独一处!”这个“独一处”,就是三坊七巷。
以南北向的南后街为界,三坊七巷被分为东西两半。西边从北到南依次是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东边从北到南依次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如今,光禄坊、杨桥巷、吉庇巷已消失,衣锦坊也少了一半——北半幅被建成了高层商品房“衣锦华庭”。
存余的三坊七巷和南后街保留了古代街坊“方块居住”和“市场固定”的格局。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古朴而富有地方特色传统风貌的街区。
坊巷内的数百座明、清古建筑多是数座毗邻,每座又是多进院落。主座庭院、厅堂、居室与侧座的花厅、书房、假山园林互相辉映,院内的柱础、灯杠、斗拱、雀替、窗棂等木石构件精雕细刻,加上门罩、六离门、复龟亭、美人靠等构成完美的建筑体系。在海内外建筑专家的眼里,三坊七巷是研究中国城坊历史的活化石,是“江南古建筑的艺术宝库”,是“明清古建筑的博物馆”。
今天的三坊七巷(https://www.chuimin.cn)
这里,有159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它们分别是: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小黄楼、水榭戏台、二梅书屋、林聪彝故居、陈承裘故居、欧阳氏花厅。
站在“衣锦华庭”的楼顶向下望,在三坊七巷的一片灰瓦海洋里,座座民居的重重风火墙好像此起彼伏的波涛,声势壮观。
现在的南后街上正在大兴土木,从北向南,工程车在街上挖开大口子,埋设各种现代生活所必需的管线。南后街两边的房子大多已经在拆除,到处都是残垣断壁,空气中弥漫着木材发霉的味道,尚未倒下的墙壁上,写着大大的红色“拆”字。在三坊七巷的深处,更多的老房子,被保护规划列为拆除或改造的对象。
比建筑实体更落寞的是人文意义上的三坊七巷。作家北北说,这是“人脉断了”。
三坊七巷在建国后的公房改造中住进大量普通人家,伴随着儒家传统中士人阶层的消失,它不再是文人士大夫的聚集之地,失去了作为生命力支撑的文化传统。时代变迁,它所有的关于“钟鸣鼎食之家”和名人层出的回忆都已定格,并在岁月流逝中逐渐风干。再加上由于产权不清带来的修缮不力,老建筑在多户杂居的“过度使用”中日显破落,三坊七巷也就日益年迈无力。
三坊七巷夜景
衰微,几乎是像三坊七巷一样的古城区的必然结局。“以前,我们没有认识到文物的价值,破四旧等运动,把我们的很多历史都隔裂了。”阮仪三教授说。
相关文章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桃符等。福州人习惯在除夕上午贴春联。20世纪40年代之前,福州人贴的春联一般留有约10厘米长的白楣,叫联头,也叫“白头春联”“白额春联”。1645年长汀一役,隆武帝兵败被俘遇害。消息传到福州,正准备过新年的百姓悲痛万分却又不敢举丧悼念,就在春联上“留白”寄托哀思,表示为纪念明朝而过年。迎春过年贴春联做年是中国传统节日,是“百节之首”。福州侬习惯着[1]三十早[2]贴春联。......
2025-09-30
杨军校士馆也称试院,民间又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度最基层选拔人才的场所。当地乡贤郑廷荣父子慷慨捐资两万四千银洋建造慈溪校士馆。考棚内凡试场所需的物品都一应俱全,无所不备,被誉称为慈溪科举校士“史无前例”之盛举。咸丰十一年,太平军进入慈城后校士馆被毁。慈溪校土饰到清代末年一直是慈溪及附近地区童生们考秀才的县试场所,也称县考。校士馆虽已失去了以往的神圣和辉煌,但它潜藏着的文化和旅游功能已日益凸显出来。......
2025-09-30
嘉靖《宁波府志》在形胜卷中说慈溪“县负山百治。……治之左为上午岙,东岭出其腋,又左为花瓶山、马岙山、清道山抵夹田江,伏脉乱流为管山”。慈溪文人儒学训导骆培称管山亭成,登临纵目,大舒心怀:上矗云霄,下临江渚,远山横黛,近野纤青,潮汐往来,烟霞舒卷。管山之于姚江,是历史见证。......
2025-09-30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在7月22日至24日之间。荔枝树高数丈,大可合抱,叶大遮暑,四季常青,福州适合种荔枝树。红彤彤的荔枝,果红浆甘味甜大暑节气吃荔枝大暑是廿四节气其第十二节气,着[1]七月廿二号遘廿四号台中。“大暑荔枝、小暑鲎”,大暑食荔枝成啰福州节气习俗。......
2025-09-30
也许柔石讨厌教书,也许有更多的原因,就在这一个冬天,柔石离开慈城。此后,柔石又以慈城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二月》,此篇后被谢铁骊改编为电影《早春二月》。因为柔石与慈城的缘分,民国慈溪县新志稿(卷十八)收入柔石的诗作《战》。柔石喜欢“萧”字,他的两部有影响而与慈城有关的作品《二月》与《生日》的两个男主人公都姓萧,一个萧涧秋,一个萧彬,颇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侠义与悲壮。......
2025-09-30
中秋摆塔,由八月十三夜开始至十五夜,十六日即拆掉,收起留存。每年添置补充,年年摆塔,遂成福州中秋传统习俗。中秋寻乐来摆塔《福建岁时风俗考》讲:“闽人对于中秋此节日,颇为重视,相互馈遣月饼,夜聚家人欢饮。长辈者购泥塑孩儿,互遣孩童。家家均于十三夜起至十五夜止,陈列所有泥孩,层层布置,加添古董、玩具、盆花、稻秧等于厅堂,供人玩赏,名曰‘排塔’,此风福州最盛。”排塔是福州中秋节特色之一。......
2025-09-30
东镇桥边也由此聚集了一些人家,有店铺、作坊、教堂、住家等等。位于东镇桥东头的同德昌轧米厂是慈城真正具有近代工业意义的粮食加工企业,它是以机器与电力作为动力,对稻谷进行加工的。同德昌无疑是东镇桥头一户殷实人家。陈全福师傅在东镇桥开漆匠店已是第二代了,他的父辈兄弟二人是从余姚来慈城打工的。......
2025-09-30
上采日当夜亮灯,到元宵之夜大闹花灯,福州是灯的世界。上采是元宵节前的一个小节日。正月十一上采日明举人徐熥《闽中元夕曲》:“满城箫鼓沸春风,爆竹声喧风蜡融。三十万家齐上采,一时灯影照天红。”正月十一是福州其“上采日”。“上采日”,是元宵前其蜀隻节仔。......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