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4月竺校长去重庆专程到重庆村9号看望他们,这时他们已有了5个月的男孩锡涵,以后只要竺校长去重庆办事有空总会去看看这个帮助浙大西迁办学的“贵人”,而他们夫妇只要竺校长、浙大有需要也一定尽全力相助。......
2025-09-30
胡妃之祸与再次南迁
珠玑巷景区里,有一座古朴的双龙桥。若站在桥上张望,你的视线也许便会被湖边矗立的一尊白色雕塑吸引。那是一个风姿绰约的女子。她目光坚定,似在默默地守望着这条千年古道。这就是“胡妃像”。
胡妃,是民间传说中的一名奇女子。据说南宋度宗咸淳年间,胡妃遭奸臣贾似道陷害,流落江湖,被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收留并带回巷内生活,虽改名换姓、隐瞒身份,但仍被黄贮万的家仆告发,朝廷便诏令“血洗珠玑巷”,捉拿胡妃问罪。众乡邻为逃胡妃之祸,大批南迁,胡妃为了不牵连四乡居民,深夜投井自尽。
为纪念胡妃,珠玑巷人在珠玑巷南街建成了“贵妃塔”。那是座实心石塔,位于一座飞檐翘角的亭子里,叠于一口四方古井之上,共7层,通高3米多。据悬挂在亭子外面的牌匾介绍,这是广东省内现存唯一有确凿年代可考的元代石塔。除此之外,后人还在珠玑巷建了一座胡妃庙。
“胡妃之祸”的传说,虽然说法有出入,但广泛见于广府民系族谱。虽已无从考证其真实性,但却引出了珠玑巷人集体南迁的那段悲壮记忆。
贵妃塔共7层,通高3米多,据传为广东省内现存唯一有确凿年代可考的元代石塔。(https://www.chuimin.cn)
原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朝代的不断更迭,中原战乱的烽火越过长江,燃至岭南,曾经是“避风港”的珠玑巷,被卷入战争的漩涡。散居在珠玑巷周围的百姓,不得不为躲避战乱而再次举家南迁。他们扎竹排顺浈水而下,漂入水网密布的珠三角等地区。仅自北宋末期至元代初期的200年间,大规模的南迁就有三次,陆续个别的南迁则有130多次。
南宋末年,元军从大庾岭挺进广东,引发岭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迁徙。珠玑巷学廪贡生罗贵,带领包括珠玑巷在内的牛田坊58村97户村民倾巢南下,走避一空。他们扎竹排沿浈水一路南下,到清远直至三水等处上岸,继而通达南海、新会、中山等地。
据曾祥委等专家考证,在战乱南迁的人口中,珠玑巷交通要道一带的居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仅宋代,直接由珠玑巷及附近58村迁出的人口将近10万。数十万人南迁,规模是空前的。最多时,仅水路一天就超过万人。人祸加上天灾,逃难的村民或被打死,或饿死,或淹死,数不胜数,哭声震于野,景象极为悲惨。
今天的珠玑古巷
因此,胡妃的传说,承载着一段珠玑巷人南迁的惨痛记忆。弹指间,历史已过去千年。当年的鲜血与战火、悲伤与泪水,已然没入历史尘烟。
相关文章
1944年4月竺校长去重庆专程到重庆村9号看望他们,这时他们已有了5个月的男孩锡涵,以后只要竺校长去重庆办事有空总会去看看这个帮助浙大西迁办学的“贵人”,而他们夫妇只要竺校长、浙大有需要也一定尽全力相助。......
2025-09-30
浙大由广西迁往贵州,爸爸所在的史地系图籍典册众多,均由陆路运送,师生竭力配合,经过艰难跋涉,终使教学资料安全运抵遵义。这里,遍布浙大人西迁的足迹,脑海中不断浮现起爸爸妈妈教书、上课生活的模糊身影,虽然时间太过久远,可我们竟在西迁路上再次重逢了!浙大西迁宜山纪念馆里,我(右)和姐姐以平(左)在父亲像前合影......
2025-09-30
阳光下的西来庵,明艳、静谧,大门紧锁,是一座庙的样子。听老人家聊聊西来庵:这个“庵”字,在这里是草房的意思,不是庵堂。后来,西来庵是风云乡的衙门,就是乡政府;又成为党继成家的私塾,就是学堂;然后是东南小学。就西来庵的历史而言,这只是刹那瞬间,我所记录的也就是这一瞬。西来庵依山傍水,视野开阔,风光秀美,如果能开放成为遗址公园,那将是属于湄潭的文化遗珍。......
2025-09-30
在父亲和大伯的回忆中都有一碗难忘的脆臊绿豆粉。到了才发现满街都是绿豆粉,只是没有脆臊,好生奇怪。二问为什么现在街面上少有“脆臊”?发现他四十三年后重吃这碗粉的地点在永兴,而且还找到了年轻时去过的那家老店,见当年烧面的女孩还在,已经是67岁的老妇人了,同一个人相隔四十三年又为他烧了那碗脆臊绿豆粉,仿佛是“脆臊奇遇记”!......
2025-09-30
2007年6月在首访浙大西迁终站永兴、湄潭后,我即萌生要重访西迁各站及1946年东归复员杭州之路。6月即去江西泰和,么弟志平来昌接我后先去吉安,后转大巴去泰和。2008年6月在杭州见到泰和县博物馆馆长肖用桁先生,经他指点,方知此屋是临清书屋,是萧氏族人子弟的私学,是竺校长当年的办公室。中午一时许回到泰和车站,中餐在店主推荐下,吃了当地名产乌骨鸡,从现杀到炖成汤,半小时多,其味真的鲜美,餐后三时哥俩去了赣州。......
2025-09-30
陆建德[1]浙江大学的校史里,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军西征”是最出彩的一章,但是对于亲历者来说,那段经历都被称之为“逃难”。这三样物品都是所谓的“美军剩余物资”。那年11月下旬,祖父率一家四口随浙大迁至“文军西征”的第一站—建德,那是浙大“弦歌不辍”的起点。日军步步紧逼,建德也遭到空袭。不料浙大宣传抗日,竟被日军列入轰炸目标。这次轰炸造成极大恐慌,当晚浙大决定停课两天。......
2025-09-30
租住老城捞沙巷。遵义那晚不包餐,导游小王推荐我们到“捞沙巷小吃一条街”,说那里是年轻人喜欢的地方,此言不虚。只见捞沙巷张灯结彩熙熙攘攘,名目繁多大同小异的各地食品,以烧烤、油炸为主,当地的特色却很少,空空行过。但捞沙巷对于我却是别有深意的:祖父一家初到贵州时曾在此住过半年,他哪里想得到,八十年后这里会变成人声鼎沸的著名小吃街,而我会在这里遥想他们的生活,想象父亲13岁的少年时光。......
2025-09-30
同年8月,国民党拘捕中共川东支部领导的绥阳县地下党员及进步人士多人,何柱承是其中之一。所幸同年11月20日,在解放军挥师西进、大兵压境的形势下,监狱看守闻风而逃,何柱承与其他六名同志于半夜越墙而出,成功脱险。浙大与遵义的深情厚谊延续多年,值得永久纪念。他热爱、关心浙大,主编了《浙江大学在遵义》这一宝贵史料,促成了“可桢大桥”的命名,这两件大事足以载入浙大史册,浙大人应该记住何柱承这个名字。......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