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住老城捞沙巷。遵义那晚不包餐,导游小王推荐我们到“捞沙巷小吃一条街”,说那里是年轻人喜欢的地方,此言不虚。只见捞沙巷张灯结彩熙熙攘攘,名目繁多大同小异的各地食品,以烧烤、油炸为主,当地的特色却很少,空空行过。但捞沙巷对于我却是别有深意的:祖父一家初到贵州时曾在此住过半年,他哪里想得到,八十年后这里会变成人声鼎沸的著名小吃街,而我会在这里遥想他们的生活,想象父亲13岁的少年时光。......
2025-09-30
在父亲和大伯的回忆中都有一碗难忘的脆臊绿豆粉。后来发现许多回忆录中都提到这碗粉,但“脆臊”两个字的写法却五花八门,如父亲写“碎少”、大伯是“脆稍”,还有写“碎烧”“梢”。我心想,到了湄潭一定要去尝一下。
到了才发现满街都是绿豆粉,只是没有脆臊,好生奇怪。后来在湄潭大酒店员工的帮助下,去了一家开在小巷里的早餐店,他们还专门关照要留脆臊才满足了我的心愿,真诚感谢每一位帮助我的好心人!
吃了粉要提问,一问到底是哪个“sao”字?经过一番讨论(用方言)应该是“臊子”的臊。“臊子”在江南就是“浇头”的意思,但在川黔地区叫“臊子”,现在台湾餐厅里也称“肉臊面、肉臊饭”,都是江南“盖浇饭、肉臊面”的意思。
二问为什么现在街面上少有“脆臊”?看回忆录这是很普通的东西:猪油渣。老板娘笑答:“脆臊就是猪油渣,但做法有讲究,不是光油炸那么简单。炸的时候要掌握火候慢慢来,要放点甜米酒(酒酿的酒汁),最后还要加点醋,这样才能在汤里保持脆度。酒、醋放多了放少了都不行,还得掌握好放的时间,这些都是需要经验的。街上那些小店有些不是本地人开的,所以他们不会做。本地人嘛,大概是怕麻烦吧?人懒了慢慢也不会做了。”(https://www.chuimin.cn)
搞清楚“脆臊”的意思和做法后,想要感谢湄潭街面上那些诚实的店家,他们不造假,不会或不愿意做就说没有,而不是弄些名不符实的东西来糊弄顾客,让顾客信以为真的同时也坏了“脆臊”的传统与名声,可谓有良心!
晚上重温父亲写的《重返湄潭寻旧梦》,这是他写给当年浙大附中同学的汇报(他们在湄潭度过了全部中学时光)。发现他四十三年后重吃这碗粉的地点在永兴,而且还找到了年轻时去过的那家老店,见当年烧面的女孩还在,已经是67岁的老妇人了,同一个人相隔四十三年又为他烧了那碗脆臊绿豆粉,仿佛是“脆臊奇遇记”!大伯记录的脆臊也在永兴,而我两次到永兴,却与那碗永兴脆臊绿豆粉擦肩而过。
相关文章
租住老城捞沙巷。遵义那晚不包餐,导游小王推荐我们到“捞沙巷小吃一条街”,说那里是年轻人喜欢的地方,此言不虚。只见捞沙巷张灯结彩熙熙攘攘,名目繁多大同小异的各地食品,以烧烤、油炸为主,当地的特色却很少,空空行过。但捞沙巷对于我却是别有深意的:祖父一家初到贵州时曾在此住过半年,他哪里想得到,八十年后这里会变成人声鼎沸的著名小吃街,而我会在这里遥想他们的生活,想象父亲13岁的少年时光。......
2025-09-30
阳光下的西来庵,明艳、静谧,大门紧锁,是一座庙的样子。听老人家聊聊西来庵:这个“庵”字,在这里是草房的意思,不是庵堂。后来,西来庵是风云乡的衙门,就是乡政府;又成为党继成家的私塾,就是学堂;然后是东南小学。就西来庵的历史而言,这只是刹那瞬间,我所记录的也就是这一瞬。西来庵依山傍水,视野开阔,风光秀美,如果能开放成为遗址公园,那将是属于湄潭的文化遗珍。......
2025-09-30
1928年7月国立浙江大学正式定名,劳农学院改名浙大农学院。1938年10月浙大到达宜山的时候,祖父一家在柳州。1939年秋他收到竺可桢校长的聘书,再任浙大园艺系主任兼教授,于是带领全家从柳州直奔宜山,重返浙大,直到终老。宜山,今称宜州,是浙大西迁路上唯一直接遭过日机轰炸的地方,新建的校舍毁为废墟。幸苍天护佑,师生无大伤亡。宜山也曾是瘴气恶疾猖獗的所在,浙大在宜山的15个月中,师生染病者达三分之一,病逝者近二十人。......
2025-09-30
到了6月份,父亲先找好助产医生,医生的诊所在宜山的南门,医生出诊接生诊金要大洋十元,是有点贵,但是言明即使半夜出生也要出诊的。转眼这NewBaby要满月了,母亲抱着我这光身胖小子拍了满月照,这张照片我现在还珍藏着,我的孙子现在看到这张照片就抿着嘴乐呢。他们被取名时不少人在名字中嵌有“宜”字,以资纪念,像“×宜”“×宜山”“×宜章”,如按西方的习惯,这些Baby要算“宜山”人了。......
2025-09-30
吴江新[1]2018年11月15日,我随浙大西迁后代寻访团一行探访考察了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当年浙大西迁途中曾在此短暂办学。一白鹭洲头探古幽,文军西迁曾此留,书院文脉传千古,儒学心学皆是求。南宋宝祐三年,文天祥进入白鹭洲书院读书,在名师欧阳守道的教导下,成为全院品学兼优的学生。......
2025-09-30
第三天,参加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研究会召开的“浙大西迁二代回访湄潭座谈会”。然后王宽福团长代表全体团员向湄潭各界的盛情接待表示由衷的感谢,对湄潭政府高度重视浙大西迁文化遗存表示钦佩、赞赏。此次寻访团来到遵义、湄潭、永兴,印证了浙大与贵州长久、深厚的情谊,通过这次寻访之旅完成了自己甚至是父辈们希望再次回到第二故乡的夙愿。......
2025-09-30
1937年夏开始全面抗战,我们全家十口人跟随父亲执教的浙大,一段段向西南迁徙,一路上颠沛流离,终于在1940年到达遵义,1941年又转至湄潭、永兴,终于到了大后方,不再听到警报声、敌机轰炸声,我们的生活逐渐趋于安定,小孩子又可以正常上学了,湄潭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感觉,这就有了童年的第二段美好回忆,这平静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格外珍惜且记忆深刻。湄潭之美是自然独特的。......
2025-09-30
陆建德[1]浙江大学的校史里,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军西征”是最出彩的一章,但是对于亲历者来说,那段经历都被称之为“逃难”。这三样物品都是所谓的“美军剩余物资”。那年11月下旬,祖父率一家四口随浙大迁至“文军西征”的第一站—建德,那是浙大“弦歌不辍”的起点。日军步步紧逼,建德也遭到空袭。不料浙大宣传抗日,竟被日军列入轰炸目标。这次轰炸造成极大恐慌,当晚浙大决定停课两天。......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