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激光计量:激光在生物体中的定量计算

激光计量:激光在生物体中的定量计算

【摘要】:不论在临床治疗上,还是在诊断和基础研究中,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意义,都必须进行定量的工作,激光计量就是对激光作用于生物体的定量计算,它包括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从激光剂量的单位来看,它实际上是激光的能量密度。根据其定义可知,激光剂量由功率、面积、时间和入射角四要素决定。当入射角不为零时,则激光剂量值的大小按公式1-5的规律,随入射角增加而减小,与入射角的余弦成正比。

不论在临床治疗上,还是在诊断和基础研究中,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意义,都必须进行定量的工作,激光计量就是对激光作用于生物体的定量计算,它包括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

(一)激光的物理剂量

物理剂量(physical dosage)是指以物理学量作为指标的剂量,定义为激光束垂直照射到生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功率与照射时间的积,用D表示。

D=(P/s)·t·cosθ  (公式1-5)

式中P是到达受照射处的激光功率,单位是W,s是受照射面积,单位是cm2,t是照射时间,单位是s,θ是入射激光束与受照表面法线的夹角,单位是度,D为剂量,单位是J/cm2

从激光剂量的单位来看,它实际上是激光的能量密度。根据其定义可知,激光剂量由功率、面积、时间和入射角四要素决定。从试验和临床时间表明,激光作用生物组织以后产生生物效应的强弱,不但与能量密度有关,还与组成能量密度的四要素的配比有关。

1.激光功率 对连续激光器可用相应的功率计直接测量其功率;对脉冲激光器通常用相应的能量计测量出单个脉冲的能量,并观测脉冲的波形,求出其峰值功率与平均功率

2.受照面积 指受照处激光束的光斑面积,由于激光功率在光斑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按高斯型分布,在其中心处光强最强,边缘处最弱,如图1-11所示,当光振幅减到中央光振幅的I/e时,其光束宽度为光斑直径D,半径为R,光斑面积为:

(www.chuimin.cn)

3.照射时间 对连续激光用秒表或电子计时器计时,对脉冲激光只需记录脉冲个数。从公式1-5可知,当垂直照射(θ=0)时,功率密度确定以后,则照射时间是决定剂量大小的惟一因素。剂量值随时间增加而成正比增加。在临床实践中,常用改变照射时间长短的方法来调节剂量的大小,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控制剂量的方法。

4.激光入射角 当入射角θ=0时,cosθ=1,此时公式1-5可写成

D=(P/S)·t  (公式1-7)

此为垂直入射时的激光剂量公式。当入射角不为零时,则激光剂量值的大小按公式1-5的规律,随入射角增加而减小,与入射角的余弦成正比。这一规律又称为激光剂量的余弦定律。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要求垂直照射。临床上常用调节功率密度的方法来调节剂量,以适合治疗的需要。如用CO2激光器对组织进行气化或切割时,若需要凝固止血,则增大刀头与受照面间的距离,就可增大受照面积减小功率密度,达到止血的目的。

(二)激光的生物剂量

1.生物剂量的定义 在临床应用中,发现用同一物理剂量照射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不同部位时,其所引起的生物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常常直接将生物组织反应的强弱程度分级,并定义出分级的标准,按照这种标准所分的级,称为生物剂量(biological dosage)。

2.生物剂量的标准 生物剂量的标准是复杂的,这是因为受照处有不同的结构、肤色和疾病状态,不同的反射、散射、吸收和透射,以及不同的热学特性和其他生物学特性,这给生物剂量的统一分级造成困难。但是,对一些局部领域,仍可确定其生物剂量,如对眼底光凝治疗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又如临床上常把激光在皮肤上的红斑反应分别为0级(亚红斑量)、Ⅰ级(最小红斑量)、Ⅱ级(弱红斑量)、Ⅲ级(中红斑量)、Ⅳ级(强红斑量)和Ⅴ级(超红斑量)等6级,这6级都是生物剂量的量度。这些生物剂量的确定,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