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相声改进小组于1950年成立

相声改进小组于1950年成立

【摘要】:他们的计划得到了全体相声演员的支持,经过签名以后,又经北京市曲艺公会协助,相声改进小组便于1950年1月19日在前门箭楼宣布正式成立。

第一节 相声改进小组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相声危机

北京解放以后,相声艺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原来“耍贫嘴”、“骂大街”的生意人变成了文艺工作者,但很多演员还说着未经整理的传统相声,里面掺杂着不少侮辱劳动人民、羡慕富贵权势的内容。演出中陈旧低俗的气味浓重,演员口沫横飞、五官挪位的江湖气也没有改变。社会舆论不断地批评相声低级庸俗,不能为社会主义服务。相声面临着能否生存下去的危机。谢纯一在《我对于“相声”前途的展望》一文中说:

……由于各段子的胡说八道,相沿的相声流品日下,多半是演员们为迎合一般小市民的低级趣味,于是形成了撒村,骂大街,父子玩笑,甚至于祖宗奶奶的胡骂一气,不但没有技术上的价值,相反地成了社会上的诟病。倘若有人说“听相声去”,就有人批评他“低级”,尤其是演员们自己还常说“相声就是无招对的瞎说”,又有各学校里对学生有过禁听相声的告诫,那时候相声这门玩意儿,简直地成了洪水猛兽了,就是我本人原是曲词编作者,可是我也瞧不起相声。

于世德在回忆录《我这半辈子》中提到刚解放时相声演员出丑的情况:

一次,演唱“拆唱八角鼓”的两位演员在白纸坊印刷厂礼堂,演出前使用相声“垫话”《反正话》垫场,用谩骂博取笑料,如:楚霸王,王八杵;孙猴子,猴孙子等,结果被观众轰下台去。自轻自贱,咎由自取。

这件事现在看来有些可笑,但在当时却是实在发生的。回忆录中还描写了1949年末相声受指责的情况:

十一月的某天,戏曲讲习班的主持人在散会做小结说:“文艺界哪个部门都好办,像京剧评剧、鼓词不是都有新节目了吗?唯独相声,那里边除了低级、庸俗、拿父母抓哏,就是讽刺、挖苦劳动人民。它的前途哇……唉!”演员认为她是政府干部,是代表政府的,这个“唉”声对大家震动很大。

摆脱危机,推陈出新,是相声的唯一出路。

二、相声改进小组的成立经过

面对上述情况,演员的情绪也低落了下来,对自己的艺术失去了信心,有人甚至要改行。也有一部分演员不甘心。他们参加过1949年8月开办的北平市戏曲艺人讲习班,通过学习,那些有觉悟的相声演员有了用相声为社会服务的信心。其实,新中国成立前也有创作改编和表演积极因素的相声的传统,从“穷不怕”、“万人迷”、焦德海、张杰尧、张寿臣,到常宝堃、侯宝林,都搞过。只是当时没有正确的方向,也没有组织起来。为了彻底改变相声被冷落的状况,他们从1949年冬季开始酝酿,把相声演员组织起来,成立改进相声的团体。

1949年12月底,著名作家老舍由美国回到北京。相声演员侯一尘、侯宝林等得知以后,马上到他居住的北京饭店找他。他们知道老舍熟悉民间说唱艺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自己创作和表演过“抗战相声”,并深信老舍一定能帮助他们出主意改变相声的现状。老舍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答应为他们改编传统相声。

于世德在《我这半辈子》一文中描写了他们访问老舍的情况:

一九四九年底,侯一尘打听到老舍先生已自美国归来,下榻北京饭店。第二天,侯宝林、侯一尘、刘德智、罗荣寿、于世德等往访。当谈到大家思想消极时,老舍对刘德智说:“你说了好几十年相声,怎么会带头胡思乱想起来了?我就不信,相声一点前途没有啦?我同意宝林他们几位的意见,大伙抱成一个团,都出主意——改嘛!”接着又说:“早些时候有段相声说‘这个庙’、‘那个庙’的叫什么来着?”侯等回答:“《地理图》。”老舍说:“对。还有《报菜名》……”一连气提了十几段相声。在历数了这些传统节目之后说:“依我看,这些东西把骂大街、贫嘴废话去掉,加上些新内容、新知识,既有教育意义,还有笑料,大家照样受欢迎。”最后他自告奋勇地说:“大家回去,把这些本子找来,我给改改,先蹚蹚道,改出几段大家先演着,不过大家都得动手才行哪!”拜访共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了《相声艺人访老舍》的消息。老舍在两个月内改出了《贾博士》、《维生素》、《两条路线》三段相声。从此以后,老舍就成了这些相声演员的引路人。

同时,罗常培、吴晓铃、吕叔湘等爱好相声的语言、文艺工作者也加入了改进相声工作的行列。

在相声演员和文艺工作者的积极配合下,掀起了改进相声的高潮。孙玉奎、刘德智、侯宝林、侯一尘、高德亮、罗荣寿、高凤山、佟大方、全常保、常宝霆、于世德等十一名相声演员作为发起人拟出了以下四个步骤:

1.成立相声改进小组,把全体相声艺人团结一起,从事改进工作。

2.成立相声大会,一面改进,一面实习,所有收入,作为演员的生活费。

3.成立识字班,消灭文盲,并进行时事教育。

4.使各人的文化政治水平逐渐提高,随之而彻底改造相声,以达到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之目的。

他们的计划得到了全体相声演员的支持,经过签名以后,又经北京市曲艺公会协助,相声改进小组便于1950年1月19日在前门箭楼宣布正式成立。

三、相声改进小组的组织和活动

相声改进小组的组织机构:

相声改进小组的活动主要在组织演员学习、改进旧相声和创作新相声以及演出、出版等方面。

1.学习工作

1949年8月,北京市成立了戏曲艺人讲习班,前后搞了两期,在北京的大部分相声艺人都参加了。1950年,又成立了北京市业余艺术学校,相声改进小组的领导人如侯宝林、常宝霆、罗荣寿、孙玉奎、全常保等都参加了学习,以求深造。

《相声改进小组工作总结》说:

从1950年3月起,小组每天上午组织学习一小时,包括政治、识字、名词解释、时事解说等内容,并由小组发给每人识字课本一本、笔记本一本、金星钢笔一支。小组组织的相声大会两次赴天津演出,把艺术不够纯熟的儿童演员成员留在北京,成立短期讲习班。教相声的教师有刘德智、于俊波,并由孙寿齐教京剧,汤金澄教口技。学员有于世德、赵春田、赵振铎、于连仲、于春藻、贾振良、黄德义、孙宝奎、辛宝珊、王学义、赵世忠等。通过学习,小组成员的觉悟程度普遍提高,都认识到“侮辱穷人和轻视劳动人民是最大的错误,今后应把讽刺对象转向帝、封、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此外,小组中刘德智、于俊波、郭启儒、侯宝林、孙玉奎、常宝华等人在一起对相声历史进行了研究,根据老艺人讲述的情况,明确了历代相声艺人分为朱绍文、阿彦涛(阿刺二)、沈春和等三大流派,师承相传六代。

2.改进工作

对于相声改进工作,小组采取“兼筹并顾”的办法,一方面改编旧的,一方面创作新的。小组在每天上午活动,讨论新旧相声段子,哪些段子能说,哪些段子不能说,哪些段子要修改。大家集思广益,认真讨论。他们停演了《反正话》、《六口人》等拿父母、夫妻开玩笑的低级、庸俗的段子和《怯拉车》、《怯洗澡》等挖苦劳动人民的段子,又停演了《学聋哑》等拿残疾人开玩笑的段子。有些段子则由演员自己进行修改。沈公《相声老前辈——罗荣寿》一文中说:(www.chuimin.cn)

有时仅仅改动一两个字,一两句话,就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用。例如,传统段子《卖布头》在夸白布时,曾有一句是:“亚赛头号的洋白面。”这“洋白面”的“洋”字,显然是半殖民地旧中国崇洋媚外思想的反映。罗荣寿每演到这里就不舒服,他想,我们中国自己产的“头箩面”也就是高白面,一点也不比洋白面差,何必非用“洋”字?于是他把“洋”字改成“高”字,这句话就成了“亚赛头号的高白面”。一个字的改动虽小,但足见其爱国主义感情之深。在这个段子里,还有同样问题的词句,如“德国青”、“德国染”以及嘲讽煤炭工人味道的词句“东山送过炭,西山挖过煤”等,他都一一作了删改,使这个段子在思想上和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境地,收到了更好的舞台效果。

老舍等文艺工作者也经常提供他们改编和新创作的段子,在作家与演员的结合上起了模范作用。另外,还有许多文艺工作者经常予以协助。小组开始活动仅十个月,改编与创作的新旧相声就有三十二段,改进相声已初步打下了基础。小组的改编创作工作的过程见下表:

3.演出工作

有了一定的学习成果和适合表演的段子,经过小组研究,以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的名义组织一个团体。经北京市文艺处批准,小组从1950年3月2日起,在前门外大礼纱帽胡同路北新华游艺社演出相声大会。孙玉奎在《北京相声改进小组始末》中提到相声改进小组相声大会的情况:

新华游艺社是三间二层楼的楼房,能容纳一百多名观众。我们采取不售票,观众听了走时收钱的办法。演出从上午十点到晚上十点,中间不休息。演员都是小组成员,有侯宝林、郭启儒、孙玉奎、全常保、刘德智、于俊波、谭伯如、佟大方、于连仲、于春藻、常宝霆、常宝华、白全福、罗荣寿、高德亮、赵连升、于世德、赵春田,还有汤金澄的口技、高凤山的快板、孙宝才和王文禄的双簧。小组在后院有一间办公室兼休息室。关于演出收入,新华游艺社收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其余百分之八十归小组。小组的收入除去很少的办公费以外,都分配给演员。演员的分配以分数计算,最高和最低相差六倍。侯宝林拿最高的,是十二分,常宝霆拿十分。除此之外,都在八分以下,我也是八分。新华游艺社开始演出相声大会以后,北京市各曲艺场所就没有相声了,观众听相声只能到新华游艺社来。这样,新华游艺社的观众日渐增多。演员收入除侯宝林、孙玉奎等比在西单游艺社演出时挣得少,其他演员都比别处挣得多,能够维持生活。

后来有由外埠回来的艺人也纷纷加入组织,阵容愈来愈强,从4月起,每周又在各剧院加演一两次,使大家的生活基本上有了保障。

小组演出,设立了监听制度。演出时由刘德智等在后台监听。凡是说得不对的及迷信、色情、谩骂等词句都记下来,告诉演员,有的问题集体讨论修改。

为了互相学习,交流经验,相声大会于5月和7月两次到天津演出,受到各界群众的欢迎,日夜客满。在此期间,团结了部分天津的相声演员,随同回北京参加演出。

1950年8月改选,侯宝林当选为第四届组长。改选以后,侯宝林提出取消演出股,用北艺社的名义组织相声演出。北艺社是侯宝林主持的班社。常宝霆、常宝霖、常宝华、全常保等去了天津,剩下的人都归北艺社,9月上旬开始在王府井凤凰厅演出。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运动广泛开展宣传,小组也及时编演节目参加宣传演出。一些积极的演员自告奋勇地参加了1951年3月出发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回来后,1951年5月又组织了抗美援朝后方宣传队,赴西北、西南、中南、华北、东北等地宣传演出。小组大部分成员都参加了,他们演出的《如此美国》、《圣诞节攻势》等节目受到欢迎。

4.出版工作

在小组的努力和文艺工作者的协助下,相声改进小组的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许多机关、团体、工厂、学校邀请小组去演出,还索要相声本子。于是小组向各书店接洽出版相声集子,到1950年10月底,就出版了以下几种:

三联书店出版的:

《对口相声》 老舍著

  (其中包括《改编文章会》、《改编菜单子》、《改编绕口令》、《两条路线》)

《新西江月》 席香远、孙玉奎著

  (其中包括《新西江月》、《新绕口令》、《思想改造》、《自找罪受》)

《纸老虎》 席香远、孙玉奎著

  (其中包括《纸老虎》、《如此美国》、《拥护和平》)

来薰阁出版的:

《新八扇屏》 席香远、孙玉奎著

九洲书店出版的:

《美的研究》 侯宝林著

青年出版社出版的:

《害人的一贯道》 孙玉奎、侯宝林著

1951年1月,相声改进小组成立一周年之际,小组编了一本《北京相声小组一周年特刊》。第一篇是罗常培的《相声的来源和今后努力的方向》,还载有李甦、谭伯如等人的文章,小组的一年工作总结,最后附录相声作品《一贯道》。

四、相声改进小组的解散

参加抗美援朝后方宣传队的小组成员回来以后,因原来的演出团体、游艺社都停演了,大家商量如何重新搞起来。侯宝林等提议成立北京市曲艺工作团,于是1952年1月成立了民营公助的北京市曲艺工作团,负责人为曹宝禄、侯宝林、孙玉奎。当年11月,北京市成立了京、评、曲八个团,都是民营公助。曲艺成立了三个团,以王世臣为首的(以鼓曲为主)为曲艺一团;以曹宝禄为首的(以曲剧为主)为曲艺二团;以孙宝才、高凤山为首的(以相声为主)为曲艺三团,俗称“相声大会”。相声改进小组成员参加到曲艺三团以后,小组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自动取消。

五、小结

相声改进小组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在中国社会迎来重大转变,旧的相声面临危机奄奄一息的时候,团结相声艺人学习、改造,在老舍等文艺工作者的指引下,自力更生摸索前进,改编和创作了许多相声,还培养了一批年轻演员,为新相声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不过,也是因为历史环境的约束,它也给相声带来了“左”的影响。后期的一些相声作品,有过于强调相声的政治宣传作用而忽略艺术、娱乐作用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