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王了望与散花楼牌匾“是无等等”

王了望与散花楼牌匾“是无等等”

【摘要】:这几个字的书写者是明末清初陇西才子王了望,内容取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佛道超群,无与等者,唯佛自等,寓意佛法的崇高。

13.王了望与散花楼牌匾“是无等等”

登临麦积山散花楼的人,无不为这座开凿在悬崖陡壁上的殿堂式建筑所震撼。当你在仔细欣赏华丽宏伟的窟龛建筑和肃穆庄重的佛像时,一定会注意到后室帐形龛外侧上方悬挂的木质牌匾,其中悬挂于最正中的一块匾呈长方形,上书“是无等等”四个字,行楷体,字体结构遒放自如、气势磅礴。这几个字的书写者是明末清初陇西才子王了望,内容取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佛道超群,无与等者,唯佛自等,寓意佛法的崇高。

王了望(1606—1686)原名家柱,字胜用,后改名予望、了望,字菏泽。巩昌府陇西县人,清初陇上著名的诗文家和书法家。他祖籍山东济南府武定州信阳县,明初其祖爷父调任巩昌卫,举家迁此,到他的时候,家世渐微,属于巩昌卫籍平民,王了望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弟相依为命,受亲戚朋友相助,才得以长大成人。特殊的家庭环境促使他潜心学业,博览群书,不敢有丝毫懈怠。因此,从幼年到青年,他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攻读经、史、子、集上,以求得功名。但不幸的是,青年时期正值朝代更替、战火频仍,尽管他饱读史书,才华出众,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https://www.chuimin.cn)

他当诸生时与一个被免职的官员交往甚密,瓜田李下咎引遗祸,蒙受冤狱。他在狱中奋笔直书,作《冤辩》,以凌厉辞句诉述冤情。在他上诉等待的日子里,常常抚琴伴歌,吟诗作赋,笔墨不辍,聊以自慰。由于《冤辩》文笔犀利,言之凿凿,得到有司赏识,释放出狱,遂改名荷泽。后被聘为巩昌府知府师爷,卓尔不群,很有吏声。明朝灭亡后,他改名王予望,取 “予日望之”,希望大明能早日恢复江山。后因无望而游历四方山水,造访名贤雅士。清顺治十二年(1655),他以国子生身份赴任福建同安县知县,为官有政声。居官期满后,漫游江南,写出多篇脍炙人口的诗篇,如《闽水吟》、《过仙霞岭》、《过虞姬墓》、《湖上雨》、《襄阳界立冬见粉蝶》等。晚年,王了望回到故乡陇西,人生的坎坷和世事的沧桑使他感慨万分,遂精研书法、诗辞,声名远扬。古稀之年,仍然游历于秦州、固原、栗亭(甘肃成县)、六盘山、渭源等地,所到之处都有诗作抒发感怀之情。尤其是康熙二十年(1681),76岁高龄的王了望路过岷州,作《岷山道中有怀》、《宿岷州紫宸宫僧院》两道诗,通篇充满“事忆往来恨,可惜十年梦”的感叹,知平生所望不可望,故改名了望。

原甘肃画院院长、甘肃书协主席赵正(黎泉)先生对王了望有很高评价,称他是明清以来陇上屈指可数的书法大师之一,其书法艺术与同时代王铎、傅山诸家,理当并驾齐驱,毫不逊色,只是由于地处边陲,远离京城,又没有政治要人相捧,故鲜为人知,但就其书法所取得的成就,必将载入中国书法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