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作为一个人,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体系必然会渗透到其工作中,甚至一些工作者还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加诸于案主的身上,从而对案主造成了较大的伤害,并影响了其工作的成效。这样,在社会工作专业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并将个人的价值观放在一边。因此,选择接受社会工作训练的学生也应尽早检验其价值观体系是否与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体系相融合。......
2023-12-02
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专业社会工作产生于西方市场经济,伴随着西方工业化与城市化,为解决由此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在西方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我国也实行了市场经济,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与西方相似的社会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由和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方法转为寻求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方法,因此,西方的专业社会工作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但是,西方专业社会工作是建立在西方价值观基础之上的,而东西方价值观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首先应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以及如何建构中国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而我们认为,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立,应以市场经济的哲学基础与道德观念为背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本,开放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以综合融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一、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基础
我们认为,中国社会的福利思想、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我们对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借鉴等,构成了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基础,以下做一些简要的讨论。
(一)中国社会的福利思想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福利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社会救助、福利思想的论述十分丰富。比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提出:“以荒政十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眚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17)这十二“荒政”和“保息六政”概括了周朝关于社会救助思想的主要内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周礼》在关于如何实施社会救助政策的问题上,也设计出了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程序。如《周礼》在规定由政府出资进行社会救助的同时,也号召邻里之间互帮互助。不仅如此,“保息六政”作为一项普遍实行的救助制度,有着较广范围的救助对象和丰富的救助内容,包括幼儿救助、老人救助、残疾人救助、疾病救助等方面,并从爱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疗与安富六个方面对社会福利作了比较完整的描述。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从政治角度看,周朝的社会福利思想所体现的是民本主义,强调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人民的生活幸福。这与后来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与孟子的思想有所不同。因为孔、孟宣扬与体现“仁爱”的福利,其目的不是寻求社会的平等和正义,而是抚民、安民的政治考虑。正是从这个角度看,儒家从本质上是反对民主与社会变革的,并强调基于“忠孝”的社会秩序,因此,“仁爱”也有亲疏远近之分。可见,以社会福利为核心的“仁政”思想,仅仅是为了统治者能够稳坐江山。不过,由于儒家总体上是道德哲学,所以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及“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等类似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念,均在我国传统道德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道家与佛教对我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道家强调社会平等和自由,认为统治者只需顺应民意就能使天下太平,达到“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因此,在道家的社会历史观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本主义相似的思想内容,比如尊重生命、主张个性自由等。甚至有人说,正是中国的儒道两家自然主义思想影响了法国的魁奈与英国的亚当·斯密,从而成为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思想渊源。(18)同时,佛教对我国社会福利思想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佛教宣扬人人皆能成佛与成佛的必经之路是做善事,强调行善济贫(如“福田”和“布施”),以及要求教徒以众生平等之心亲近民众,以善言教化和笃行善举而利众生。显然,这种自利利他、自觉觉人的慈善与博爱的道德观,具有强烈的利他主义特点。不过,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佛家的“博爱”只能促进民间福利活动的开展,如赈济、养老、育婴、医疗等救济事业的发展,但对统治者的政策影响不大。
可见,“爱人”与“助人”不仅是西方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因此,它们是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工作价值的普遍性。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现代中国,爱人助人的内容一定比古代中国更加宽广,今日中国人比古代中国人一定会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
2.中国当代社会福利制度
在计划经济时代,为了加强社会管理,中国逐渐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在城市,我国普遍实行了“单位制”,并力图通过正式组织的力量来解决人们遇到的生活方面的问题;在农村,除了对“五保户”的救助与救灾,政府没有其他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农民基本上靠家庭与村集体来解决困难。因此,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以就业为基础的“职业福利”和以需求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以单位和集体为依托来满足城乡人民改善生活水平的需要。不过,自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社会意识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党和政府在社会福利制度的设计与安排方面发展了新的理念,开始推行“小政府大社会”与“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改革,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已经逐渐由原来国家与单位包揽过渡到国家、社会、市场、家庭共担,并且越来越强调福利享受者的社会责任。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方针指引下,社会福利制度越来越注重权利与义务并重、平等与差异同存、公平与效率兼顾。在进一步保障弱势群体生存与发展权益的同时,强调个人享受福利的权利与其应尽的社会责任挂钩,将社会资源优先给予最需要的人,以此满足人们最紧迫的需要。(19)
(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社会工作源于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其价值观建立在自由、平等、博爱等尊重人的权利的人道主义基础之上。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指导下,调节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范畴。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社会主义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改造和建设过程中逐步完善的,因此它是革命人道主义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也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合理地吸收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中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要求个性解放,主张自由、平等和博爱等内容。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形成并完善的,它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唯心史观的理论基础是根本对立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伦理原则不是从抽象的人、人性、人的价值出发,而是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对不同人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彻底解放。因此,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核心是集体主义,集中体现了个人和集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一致性。
可见,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影响了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同时也为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材料。
(三)对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借鉴
作为一个专业,其价值体系的独立性是一个本质特征。社会工作也不例外。虽然在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中有着因各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的差异而有不同的部分,但是也有着超越主流价值观的、不受国界限制和意识形态影响的共享部分,即核心价值部分,比如重视个人的尊严,重视个人自决,重视平等关系等。社会工作是一个外来的学科,这样,我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构建必然要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体系。这共享部分就是我们需要吸收和借鉴的主要内容。而我们要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体系,就必须先承认共享部分的核心价值的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比如,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工业化、现代化、都市化进程中创造了社会工作这门学科,并完善了其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我们不得不看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的历史性的、革命性的影响,而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制度就是其中的重要影响之一,并成为了人类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吸收和借鉴这些优秀的部分,以此用来构建我们本土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体系,并使它发展得更好。
二、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在对中国传统社会工作实践理念的继承和对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吸收借鉴的基础上,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才得以建构。参考夏学銮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论述,我们认为,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四个层次的内容。
(一)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
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是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讲,利他主义即是社会工作核心价值的内容,也是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的精髓所在。“利他主义是无私地关心他人福利的伦理原则,行动者以奉献为特征而不求索取。”(20)可见,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并不是出于利己的考虑而去助人,而是受自己坚守的专业信念的驱动。因此,社会工作者参与助人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必须是利他指向的和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另外,我们认为,服务、社会正义、尊严、人际关系、信任以及能力,也是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
(二)社会工作的社会价值
在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社会价值是高高在上的,它对其他价值而言处于指导和决定的地位,是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基础层次(21)。而主流文化的界定是包含有时间维度的,即与社会时代相联系,所以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因此,社会大众所崇尚的基本价值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与社会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平行发展的。比如,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与市场经济相容的一般社会价值观有自由、平等、公正、自愿、诚实、守信、敬业、竞争、谦爱、互助等。不过,即使是在同一时代,不同阶层或不同群体对于主流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观念也是不一的。因此我们不应该把中国社会的主流社会价值当成是一个封闭的、一成不变的体系。而夏学銮教授认为,平等、信誉、独立、礼貌、孝顺、抱负、勤奋和竞争这八个方面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因此可以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基础的组成部分(22)。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
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国际的普遍原则,并结合我国社会文化基础和社会工作发展阶段的基本情况,我们认为,在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建设方面,应注意以下方面的内容:强调社会和谐;保持家庭和谐与稳定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家庭观念;注重服务的“人情味”;重视道德建设;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我们认为,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应包括工作敬业、接纳差异、尊重案主、案主自决、个别化、平等相助等内容。
(四)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随着中国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制定一套适应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的社会工作伦理标准。我们认为,敬业、精进、真诚、合作、保密、正义、公德等,应成为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操守。不过,我们也认为,制定我国新的社会工作伦理标准,内容上应遵循以下原则:(1)现实原则与发展原则相承。当前我国刚刚开始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因此,我国新的社会工作伦理标准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应从实际出发,但又要给未来修订工作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2)文化原则与政治原则互补。即新的社会工作伦理标准,一方面要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同时又要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3)本土原则与国际原则并重。比如,人道主义是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价值基础,但社会工作的发展不能背离具体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因此,新的社会工作伦理标准体系应该立足我国实际,积极参考国际经验。
思考题
1.简述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2.简述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3.试述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内部可能存在哪些矛盾?应该怎样看待这些矛盾?
4.简述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原则。
5.你认为符合中国社会要求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有哪些?
主要参考文献
[1]拉尔夫·多戈夫等.社会工作伦理实务工作指南[M].隋玉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www.chuimin.cn)
[2]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3]秦炳杰,陈沃聪,钟剑华.社会工作实践基础理论[M].香港:香港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王思斌.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J].中国社会工作.1998(2).
[6]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7]夏学銮.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N].中国社会报.2007-1-29.
[8]Biestek,Felix.The Casework Relationship.Chicago:Loyola University Press,1957
[9]Frederic G.Reamer.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包承恩,等译.台北:洪叶文化公司,2000.
[10]Lau Siu-Kai&Kuan Hsin chi.The Ethos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M].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8.
[11]Loewenberg F.&Dolgoff R..Ethical Decision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M].Itasca:F.E.Peacock Publishers,1988.
【注释】
(1)转引自秦炳杰,陈沃聪,钟剑华.社会工作实践基础理论[M].香港:香港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35.
(2)转引自秦炳杰,陈沃聪,钟剑华.社会工作实践基础理论[M].香港:香港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35.
(3)参见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等译.[M].北京:三联书店,1987:50.
(4)转引自Frederic G.Reamer.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包承恩,等译.台北:洪叶文化公司,2000:(附录一)1.
(5)参见Lau Siu-Kai&Kuan Hsin chi.The Ethos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M].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8:第二章.
(6)参见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9.
(7)参见Frederic G.Reamer.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包承恩,等译.台北:洪叶文化公司,2000:29.
(8)参见Frederic G.Reamer.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包承恩,等译.台北:洪叶文化公司,2000:附录一.
(9)参见Frederic G.Reamer.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包承恩,等译.台北:洪叶文化公司,2000:附录一.
(10)参见Frederic G.Reamer.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包承恩,等译.台北:洪叶文化公司,2000:34.
(11)参见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7.
(12)参见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7.
(13)参见Frederic G.Reamer.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包承恩,等译.台北:洪叶文化公司,2000:35.
(14)参见Frederic G.Reamer.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包承恩,等译.台北:洪叶文化公司,2000:135.
(15)参见Frederic G.Reamer.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M].包承恩,等译.台北:洪叶文化公司,2000:189.
(16)参见拉尔夫·多戈夫.社会工作伦理:实务工作指南[M].隋玉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7-59.
(17)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53.
(18)参见盛洪.经济学精神[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59-60.
(19)参见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54.
(20)王思斌.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J].中国社会工作,1998(4):20-32.
(21)参见夏学銮.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N].中国社会报.2007-1-29(003).
(22)参见夏学銮.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N].中国社会报.2007-1-29(003).
有关社会工作:原理·方法·实务的文章
因为作为一个人,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体系必然会渗透到其工作中,甚至一些工作者还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加诸于案主的身上,从而对案主造成了较大的伤害,并影响了其工作的成效。这样,在社会工作专业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并将个人的价值观放在一边。因此,选择接受社会工作训练的学生也应尽早检验其价值观体系是否与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体系相融合。......
2023-12-02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已十分重视乐舞的作用。我国舞蹈发源较早,古代一直有雅乐和俗乐,分别在宫廷和民间并行发展。汉代时雅乐舞蹈已创作出具有民间风格的作品,也有了显示舞者柔软腰功的作品。在这两种舞蹈形态基础上,中国现当代的舞蹈发展延续了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统并结合特定的历史阶段衍生出了新舞蹈和中国现代舞的类属。......
2023-11-21
为了将“增进社区的社会团结”和“促进社区发展”的目标落实为具体的社区工作,我们可以在社区建设概念下,采用地区发展模式进一步拟定以下具体工作目标及工作范围。......
2023-12-02
而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是,在熟知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前沿进展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这样,缺乏本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最终会影响社会工作在中国专业化的进程。......
2023-12-02
产品制造不再是价值链的核心,相反,由于消费者成为稀缺资源,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的核心理念,创新和服务逐步成为价值链的核心。随着3D打印等智能制造技术的兴起,与制造业紧密相连的行业都有可能会被各种平台所颠覆,从而构建起新的生态系统。......
2023-06-23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的断限[1],是从汉末建安到隋代。所以要确定“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断限,隋代应该作为其最后的一个发展阶段。上述讲述的是本书采用的断限方式及理由。可见,作为六朝之第一朝的东吴,在诗歌史也有其实质性的内容。诗歌史及一般的文学史的建构,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积累。魏晋南北朝诗歌史的建构与内部分期,是南朝至唐初的史家奠定的。......
2024-01-11
我国社会政策的发展不可能是自发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进行建设的过程。在建构社会政策时,应从以下几点考虑。完善的社会政策体系是社会建设的载体。社会政策和福利制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基础。国家福利体系强调公共福利的发展,政府将在社会政策和福利制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广覆盖、保基本仍将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社会政策和福利制度......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