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忠于职守即是忠孝道德观的体现和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忠于职守即是忠孝道德观的体现和要求

【摘要】:忠于职守,就是对待自己的职业要孜孜以求,勤奋努力,积极进取,全面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精神实质,就是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职业活动中的反映,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及坚忍的进取心和事业心在本职工作中的表现。所以,古人对于忠于职守的道德观提出了明确的内涵和具体的要求。忠于本职,乐于奉献。职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分工的表现,分工愈细,职业越多。

忠于职守,就是对待自己的职业要孜孜以求,勤奋努力,积极进取,全面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古人有“君子有三患五耻”之说,“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礼记·杂记下》)这里,“在位的君子”虽然指的是在位的执政者,但可以引申为所有在职岗位上的人。如果一个人不忠诚于自己的事业,不能兢兢业业地工作,不能终身为之奋斗,就会律己不严,半途而废,最终事业无成,甚至落得可悲可耻的下场。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精神实质,就是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职业活动中的反映,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及坚忍的进取心和事业心在本职工作中的表现。所以,古人对于忠于职守的道德观提出了明确的内涵和具体的要求。

忠于本职,乐于奉献。职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分工的表现,分工愈细,职业越多。职业的发展,既能满足社会生活、生产等的需要,又能促进人际间的相互交流。“《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室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史记·货殖列传》)它说明人们在各个职业岗位上勤奋劳动,默默奉献,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了社会的生活和发展要求。古代四民职业中,不同职业的人都可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因此不能以职业来定荣辱贵贱的等级。明代王守仁说:“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诗词欣赏

岁末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风尘。

《岁末到家》一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深情话语,如见如闻,游子归家,为母的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诗句虽然直白,却意蕴深重。“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体现母亲对自己的十分关切、爱护。“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二句,把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真实、生动,情深义重,让所有游子读后热泪盈眶。最后两句“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风尘”是写作者自己心态的。“低徊”,迂回曲折的意思。这里写出了自己出外谋生,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不敢直率诉说在外的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全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细细读来,仿佛就是我们的心灵话语,句句朴实,字字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