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的研究62中国某大教育家有言:中国人最富被动的道德。以中国人所要求于社会者至简,故虽处极不适应之环境,均能忍受;此种道德,实较他国人为优,然苟能以此忍苦耐劳之被动的道德,进而求创造发挥之自动的道德,则更善矣。中国唯其富于被动的道德,故前此教育者所施之方针,均从被动的心理上用工。被动的教育之弊既如上述,则自动的教育实有研究之必要。自动二字,人有以限于身体的及感情的为解者,实则大误。......
2025-09-30
读勒庞的人或许最易于得出一个印象,即他过多地强调了群体的负面形象。但是,“群体心理”给个人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并不全然只是我们日常用语中所说的“罪恶”,它所导致的结果要比这复杂得多。用勒庞的话说:“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因此对于我们在群体中看到的情况,很难仅仅用刑法学意义上的犯罪来定义,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现象。
如勒庞一再所说,他所研究的并不是“群体犯罪的心理学”,而是表现在所有类型群体中的心理学特征,其中自然也包括英勇无畏的英雄主义群体。参与到群体中的个人,不但能够变得“偏执而野蛮”,而且在他只有一知半解甚至根本就不理解的各种“理想”的鼓舞下,他并不像大多数个人犯罪那样是受自我利益支配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群体行为的结果看上去非常恶劣,但参与其中的个人的动机,却很可能与卑鄙邪恶的私欲丝毫无涉。
当群体是受某种高远的理念的激励而行动时,它便会表现出极高的“道德”。然而这是一种什么意义上的道德呢?对此勒庞有个十分重要的区分,他说,如果“道德”一词指的是持久地尊重一定的社会习俗,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那么显然可以说,由于群体太好冲动,太多变,它当然不可能是道德的。相反,如果我们把某些一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如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献身精神和对平等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内容,则群体经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不错,作为“暴民”的群体,其残忍程度常令人瞠目结舌,以致不断地有人因此而感叹人性之恶。而勒庞的分析则提醒我们,这里所说的“人”,在很多情况下应是指群体中的人,而非孤立的个人。如果群体的行为动机也完全是出自支配着个人行为的非法私利,那当然只能把它视为一种犯罪。这样的群体可以是黑社会或聚散无常的暴民团体,却不可能成为一个影响甚至改变历史的要素。群体要想成为历史变迁的主角,它必须多多少少“为信仰而战”,也就是说,它的形成必须是为了某些简单而明确的信仰。在人们对惟一神教已失去信仰的时代,最有可能对组成群体的个人发挥巨大作用的,便是勒庞所说的“民族的荣誉、前途或爱国主义”。群体在这些信仰的激励下,很容易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精神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并且它所能达到的崇高程度,是孤立的个人绝对望尘莫及的。这是一些与个人的日常利益完全没有关系的观念,只有它们能够让群体“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因此勒庞断言,凡是大规模的群体运动,总是类似于宗教运动。我们这个世纪的学者谈论甚多的意识形态之争,原本是勤庞早有深切感受的一个老话题了。他说:“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即便有可能使群众接受无神论,这种信念也会表现出宗教情感中所有的偏执狂,它很快就会表现为一种崇拜。”这种运动表面上看就像是一首奇怪的交响诗,它兼有残酷和崇高两个截然不同的主旋律:崇高的境界,成功地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使他们在崇拜和服从中寻到自己的幸福,它的“道德净化”作用,使他们可以把自己或别人的死亡同样看得轻如鸿毛。当然,这些受到崇高的宗教感情所激励的群众,“必然会用火与剑去清除那些反对建立新信仰的人”,因而在无辜者的鲜血中映出的,从主观上说并不是人性的邪恶,而是真诚而不屈的信念,是出自“群体灵魂运作”的产物。(https://www.chuimin.cn)
如果我们站在康德传统的伦理哲学基础上加以分析,勒庞所说的群体的不宽容和狂热,显然是同脱离了个人主义道德基础的“群体道德”有关的。从后来研究集体主义运动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到进~步的了解,群体中个人利益的暂时消失,以及相应的犯罪意识的混灭,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千差万别的个人目标被一个集体目标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勒庞称群体中的个人会失去责任意识,也许并不十分恰当。实际情况可能恰恰相反,群体中的人认为自己可以对残暴行为不负私人道德意义上的责任,群体是个“无名氏”的作用外,很可能还因为他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要为一个“更崇高的事业负责”。在这种责任意识的激励下,他会不自觉地自我渺小化,把自己日常经营的目标与它对立起来,从而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的个人目标同样也是没有价值的。
其实从上述勒庞对道德所作的区分中,我们已可隐约感到在判断群体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上往往会陷入困境的原因。无私的奉献当然是一种美德,我们也很难指摘人们为了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命运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因此这很容易让我们得出“群体为国家和民族而犯罪不是犯罪”这种令人尴尬的结论。对于这一困境,后来的哈耶克曾以十分理解的态度做过说明,他指出:“由于大批的极权主义国家的人民竭力支持一种在我们看来似乎否认了大部分道德价值的制度,我们便认为他们缺少道德热情,这是极不公平的。对于他们的大部分人来说,实际情况也许恰好相反:像国家社会主义这类运动背后所蕴含的道德情感的强度,也许只有历史上伟大的宗教运动能与之相比。”但是问题在于,一个凌驾一切的共同目标,是同建立在个人责任上的道德无法并存的,因此,在他看来,如果我们承认,个人只不过是为所谓社会或国家这些更高实体的目的而服务的工具,“极权主义政体很多使我们害怕的特点便必定接题而至。从集体主义立场出发而产生的不容忍和残酷地镇压异己,完全不顾个人的生命和幸福,都是这个基本前提的根本的和不可避免的后果。”
相关文章
自动的研究62中国某大教育家有言:中国人最富被动的道德。以中国人所要求于社会者至简,故虽处极不适应之环境,均能忍受;此种道德,实较他国人为优,然苟能以此忍苦耐劳之被动的道德,进而求创造发挥之自动的道德,则更善矣。中国唯其富于被动的道德,故前此教育者所施之方针,均从被动的心理上用工。被动的教育之弊既如上述,则自动的教育实有研究之必要。自动二字,人有以限于身体的及感情的为解者,实则大误。......
2025-09-30
在儒家的政治理念中,道德的力量始终比法律更为重要和有效。维护道德的纯洁性,即维护社会的稳定。所以,中国的“礼”和礼貌,隐含着一个巨大的道德体系。帝王如果行为端正,符合天道、人道,上天就会保佑其国泰民安;而帝王行为如违反道德,逆反天意,就有灭国之险。“道德”一词,追根溯源,可谓源远流长。广泛之“礼”的内化便是“德”,这两者是统一的。......
2025-09-30
在欧洲传统政治学说中,确信“善”与“正义”、道德与政治的直接同一始终占据主流地位。可以说,他是近代第一个使政治学独立于伦理学的思想家,因而有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之称。当然,在近代政治哲学中,马基雅维利的这种比较极端的政治学观点并不多见。多数政治哲学家并不否认政治合法性本身所蕴含的道义原则。这特别体现在近代法学和政治学有关自然法的讨论中。......
2025-09-30
所以说,“知耻”对于人生道德修养来说,关系重大。古往今来,无论个人还是群体,知耻与不知耻的情形大不一样。犯下相同错误的两个国家,一个知耻而后进从而赢得别国的尊敬,另一个却恬不知耻,终究落得为人所唾弃。“知耻”之重要,可见一斑。“知耻而后勇”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规律。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兵败身亡。这就是知耻的力量。......
2025-09-29
不过生活中的对与错可不像作业本上的红“勾勾”或“叉叉”那么明显,清楚。妞妞不知从哪里知道这是偷的行为,便对奶奶说:“这是错误的,您这是偷……”可受委屈的妞妞仍不服输,“奶奶您不是说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么,可您在偷国家的水,这是错的呀!”可怜的小妞妞,你是不会明白什么是大人眼中的对与错的,因为他们的对与错通常跟着自己的立场在改变的。......
2025-09-29
《道德经》第十五章讲:“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说有道之士思想微妙,善于掌握事物的精微之处。重视细节不是钻牛角尖,是从精微之处看整体,从而达到细节与整体的贯通。典故一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无厚”是用刀的技艺,通过反复练习,熟练到在牛骨节的间隙中都没有阻力,这与《道德经》所讲“微妙玄通”有异曲同工之妙。......
2025-09-29
道德惩罚是惩罚的一种,指因违反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而招致的惩罚。道德权利的广泛性似乎意味着道德惩罚可以将任何权利纳入管辖和打击的范围。这样的惩罚虽然以对悖德行为和违法行为的区分为前提,但却是对法律惩罚的模拟和替代。这暗示着道德审判的参与者不仅进行道德评价,通过道德评价进行道德惩罚,而且还希望在无法诉诸国家强制力的情况下获得法律惩罚的强制效果。媒介道德审判的道德惩罚......
2025-09-30
图4-1医疗服务的三角关系、信息强度与道德风险医疗保险道德风险主要有三种形式。事前道德风险在各类保险中均存在。健康保险中的关于事前道德风险的传统讨论引入了这一理论。由于医疗保险中可以忽略事前道德风险的影响,在后文分析过程中,以道德风险一词指代事后道德风险。因此,在计算道德风险福利损失时,不考虑发病率问题会高估道德风险的损失量。......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