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固区志:城市布局与规划

西固区志:城市布局与规划

【摘要】:第一节城市布局与规划一、城区布局根据1954年《兰州市总体初步规划》和1988年西固区规划,城区范围东起深沟桥,西至西柳沟,南至山根,北临黄河,面积32.9平方公里。规划确定城市供水规模为56.31万吨/日,主要供水干管采用环状网,局部地区及某些边缘地区采用支状网,以节省资源,使供水普及率在规划期内达10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兰州市召开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会议,会后,全区乡镇、村庄全面开展规划建设。

第一节 城市布局与规划

一、城区布局

根据1954年《兰州市总体初步规划》和1988年西固区规划,城区范围东起深沟桥,西至西柳沟,南至山根,北临黄河,面积32.9平方公里。以西固东路、西固中路、西固西路为界,路北为化工、炼油工业区,主要建有兰州化学工业总公司及其所属各公司(厂)、兰州炼油厂及其所属各公司(厂)、西固热电厂等;路南为建材纺织工业区,建有兰州平板玻璃厂、兰州高压阀门厂、兰州棉纺厂、第三毛纺织厂等;兰新铁路以南地区为生活福利区;环形西路以西西柳沟濒河地带为兰州水厂和水源地;临近工业区的柳泉、西固、陈坪3乡规划为蔬菜瓜果、副食品生产基地,20世纪80年代后,逐步开发建设为城镇。2000年的《兰州市总体规划》确定,在现状基础上,原则上西固西路、西固中路以北空地作为石化工业用地,生产路前空地预留第二水厂扩建备用地。商业服务设施按市级副中心加以充实完善,布局以集中为宜。住宅生活用地一是加快旧城改造,二是适度开发山坪居住小区。

二、城区规划

1954年的《兰州市总体初步规划》确定西固为工业区,工业项目有炼油厂、橡胶厂、化肥厂、热电厂及陈官营火车站、西固火车站;全市总水源地和职工居住区。全区以炼油化学工业为主,纺织、平板玻璃、制药等工业为辅。

1979年的《兰州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西固工业区是石油化工综合基地,重点安排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热电厂、水厂、铝厂等骨干工业。

2000年的《兰州市总体规划》确定西固城区为兰州市区4个组团之一,城区以西东川口至河口为兰州市沿河谷带状分布的7个组团之一。西固组团为以炼油、橡胶、化肥、精细化工工艺及乙烯工程为主的综合性石油化工基地,配合7.2万顿烷基苯工程建设,开发5号滩。规划在福利路、公园路两侧建成西固综合贸易副食品中心,规划建成集商品、金融、娱乐为一体的组团中心,部分设施按市级副中心设置。

三、分区规划

1988年的分区规划确定,西固为石油化工工业基地,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炼油、化肥、橡胶和轻纺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区及工人生活福利区。规划人口25万。总用地面积3290.35万平方米,其中工业用地1382.56万平方米,仓库用地116.57万平方米,对外交通用地132.6万平方米,生活居住用地884.65万平方米,公用事业用地218.17万平方米,工业区道路广场用地56.21万平方米,绿地107.88万平方米,菜地果园104.77万平方米,社员宅基地141.14万平方米,其他用地145.8万平方米。

2005年的《兰州西固分区规划(西固城区)》的规划期限为2005年~2010年。规划范围东至深沟桥、崔家大滩南河道,西至西柳沟,北临黄河,南至南山,以及兰州市总体规划所包括的水厂水源保护地和柳沟大坪与广家坪两块坪台地。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控制规模22万人,建设用地控制规模32.3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46.97平方米。规划发展目标: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将西固建设成为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为主导,物流业和第三产业为后盾,技术服务、生产服务、加工制造、科技开发、多种经营等为辅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环境良好,具有较高水准的城市工业组团;并使其逐步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集石油化工、商贸物流、能源供应为一体的现代化石化工业城。根据用地环境条件及西固城区功能定位,规划布局结构为两心、两轴、三带、三片区。

两心:区级商业金融中心,位于西固老城;商业次中心,位于西固公园前的公园路。

两轴:东西主轴,沿西固东路—西固西路横向贯穿西固的东西向轴线,东接西津西路,西接312号、109号国道,为西固区道路交通脊柱;南北主轴,沿寺儿沟西侧规划一条贯穿南北的主干道,为西固区南北主轴,连接南山快速路、福利路、西固路、南滨河路和沙井驿。

三带:南山自然山体锲入带、黄河自然水体锲入带、寺儿沟生态绿化带

三片区:生活居住片区,位于规划区南部,兰新铁路以南,南山以北。综合功能片区,位于西固路与兰新铁路之间,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过渡地带,建区级商业金融中心。远景规划搬迁片区内工业企业,使之成为为全区服务的集商业金融、文化娱乐、行政办公、物流和市场为一体的西固中心区。工业片区:位于规划区北部,西固路以北,黄河以南。

规划区路网结构为三横、两纵、一环。三横:南山城市快速路、西固路、福利路;两纵:新增寺儿沟规划路,拓宽牌坊路—36-2号路;一环:南滨河路。规划区道路主要分为4个等级:城市快速路宽60米,宽度大于和等于40米的为主干道,宽40米~25米的为次干道,宽度小于25米的为支路。

规划除保留现状广场外,在西固水厂前和兰州炼油厂前分别建设两处企业文化广场。

规划远期考虑轻轨交通,沿西固路架设城市轻轨。(www.chuimin.cn)

规划增大绿地覆盖率,完善公共配套设施,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城市防灾。

规划确定城市供水规模为56.31万吨/日,主要供水干管采用环状网,局部地区及某些边缘地区采用支状网,以节省资源,使供水普及率在规划期内达100%。排水规划仍采用“雨污分流,分区治理”体制。确定规划污水量40.1万吨/日,扩建兰炼污水处理厂、陈官营污水处理厂,加大污水处理量,使之逐步能够处理西固区全部污水。大型企业工业污水以及含重金属离子等难于生物降解的工业废水,由企业自行处理。

规划新建2座变电站,新增电信枢纽局1座等设施。

四、村镇规划

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固区村镇无规划,村镇建设大多任其自然发展。1979年的《兰州市总体规划》列河口、新城为小城镇,规划河口以轻纺工业和铁路枢纽为主,新城以国防工业为主。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村庄开始编制总体规划。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兰州市召开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会议,会后,全区乡镇、村庄全面开展规划建设。1980年至1985年,多数乡镇、中心村、自然村完成粗线条规划。

199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下发《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兰州市村镇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调整完善村镇建设规划,重点要放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川区乡镇和村庄,乡镇和村庄的规划,要按《规划法》要求调整和完善。

1995年,兰州市制定了村镇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提出“九五”期间,力争川区乡镇规划完成97%以上。争取到2000年,川区乡镇总体规划和建设编制达到100%。据此,西固区开始编制修订完善村镇规划。完成省级试点乡镇柳泉乡规划,并付诸实施;其余一般村镇规划逐步调整完善。

进入21世纪后,兰州市城市开始全面实施“东扩西展,南伸北拓”的大都市区发展战略。西固河口南地区城市化进程迅速,已初具城市雏形,故被确定为“西展”首选地区,由市规划部门编制总体规划。

2005年《兰州市河口南地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规划期限为2004年~2020年,近期为2004年~2010年。规划范围西起新城镇青春村,东至东川乡坡底下村,北临黄河,南至青石台,规划面积1689公顷。

规划城市用地发展方向近期以蝎子尾以西为发展重点,中远期越过蝎子尾,向东发展,形成“集中组团式”城市结构。规划构想在现有“韩国工业园”的基础上,依托“西固石化城”,利用并扩展现有铁路编组站,发展石化深加工、轻纺、建材、食品加工等工业及物流产业,分担和补充部分兰州城市功能,从而形成兰州市近郊型卫星城。

规划结构总体为两心、两轴。两心:由蝎子尾山体分隔开来的两块用地,分别形成组团中心,集中设置行政、商业、娱乐等设施,西部组团由于铁路编组站的存在,主要发展物流产业和工业为主,居住用地相对较小,东部组团以居住为主,形成一个相对较大的中心。两轴:滨河风景轴,位于规划区北部,沿黄河南岸一条贯穿东西的主轴线,由滨河绿带以及黄河河湾湿地绿化连接青石津、青石滩等景观节点,形成一条生态景观轴。城市发展轴:为该区的东西主轴线,连接两个中心。

城市用地结构形态为两个组团、两个副中心,即东川组团、新城组团。东川组团主要功能是居住、一类工业以及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新城组团主要职能是二类工业、仓储物流、铁路编组站及小部分居住和混合职能。

规划人口规模近期2.5万人,远期3.7万人。建设用地规模1277公顷,人口适宜规模9.8万人,人均建设用地130平方米。

规划对外交通由航空、铁路、公路组成。航空:利用高速公路,连接河口地区和中川机场,1小时内到达中川机场。铁路:规划将兰新铁路兰武段架设复线,扩大河口南编组站规模,增强吞吐能力。公路:规划利用现有道路,提高道路等级标准,以增加机动车通行能力,加宽西新线道路至40米,与南滨河路西固段机动车通行能力保持一致,实现与兰州市区的顺畅连接。

规划通过对周边山林地、农田、河流绿化的种植保护和城市中心公园绿地、黄河滨河公园、道路带状绿带的营造,形成大环境绿化网架,各项绿地指标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规划对公共配套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供排水工程、电力、电信、邮政、环境卫生、城市防灾等均作了原则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