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合并:战略对策加速发展

高校合并:战略对策加速发展

【摘要】:在当前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高校之间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合并高校要实现对先进的赶超并非易事,必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战略对策。只要能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下,发挥出全体大学人的巨大潜能,就能够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第四节 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对策

战略对策是对战略目标的支持和保证,是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在当前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高校之间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合并高校要实现对先进的赶超并非易事,必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战略对策。

一、整体追赶、局部跨越

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发展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是不平衡的,是通过主导部门的率先加速发展带动其它部门的成长,即经济增长是由某一点发起,然后向外扩散,实现超常增长。这说明跨越式发展不仅是一种超常规的发展,也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即它不是全面、平行地推进,而是可以在不同的领域有先有后、有所侧重。合并高校在办学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整体跟进。对大学发展具有关键带动作用的是师资和学科,推动学校加速现代化的

关键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当前,要把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流学科、建设数字化新校园作为重点,率先启动,加大投入,构筑人才高地,进入学科前沿,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二、打造品牌、特色立校(www.chuimin.cn)

随着中国教育供给方式的日趋多元和家长对学校选择性的增加,教育品牌的竞争已不容忽视。市场条件下,品牌已经成为学校赢得家长认同和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并认真审视其品牌管理策略。品牌即名气,是一种无形资产,可以带来有形的资源。有名气的大学源源不断的吸引优秀教师、优质生源和经费资源,促进快速发展。名气的背后是质量品质。学校的名气是教师水平、学生质量、科技贡献等方面在国民心目中的综合反映,一般要经过长期积累的过程。合并高校要想尽快扩大知名度,应该走以特色造品牌,以特色创名气的路子。如合并组建的三峡大学可以巧打“三峡牌”,把“三峡”这个世界级的品牌转化成三峡大学的办学优势、办学特色和知名度。要利用开发三峡的机遇,寻求科技项目,形成在水利水电工程开发研究、地质环境灾害防治、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三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等方面的科研特色;要依托三峡,办好水电、三峡文化及旅游等特色学科,积极发展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新材料等新兴学科;要为三峡服务,面向三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水利水电行业培养具有敬业、创新、实干品质特色的高素质人才;要融入三峡,把三峡大学新校园建成世界旅游名城、三峡明珠宜昌市的标志性景点,营造以求索精神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使之成为三峡旅游新景观。

三、改革驱动、制度创新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活力不够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体制、机制即制度问题。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合并高校应以并校为契机,以改革为动力,进行制度创新,可以收到一变百变、事半功倍的效果。合并高校应围绕跨越式发展的目标,针对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改革与创新。一是以校内机构和教学科研组织的改革为突破口,改变上下对口、方便管理为原则的大而全的职能处室设置,以效率优先、服务学术为宗旨设置学校职能机构;调整部分沿袭传统学科专业而设置的院系教学行政组织,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发展的教学科研组织,建立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新体系。二是以建立起校院两级管理、以院为主的内部管理新体制,激发基层办学活力,促进学院创特色、上水平。三是以学分制改革为突破口,变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刀切”为多样化,逐步做到学生自主选课程、自主选教师、自主选上课时间、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专业,学生按学分缴费,教师按教分计酬,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调动教和学双方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四是以办学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变单一的国家投资办学为国家、民间、国外机构等多种主体投资办学并存,实现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积极建立民办二级学院,扩大与国外的联合办学。同时,应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下,整合社会资源,增强办学实力,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四、以人为本、民主办学

一般大学与一流大学之间的最大差距是“人”的差距,办一流大学必须吸引和造就一批一流人才。人才的培养具有周期性,这是无法跨越的。合并必须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对外可采用全聘制、部分工作时间制、兼职(客座)教授制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吸纳社会人才资源为学校所用。在校内,要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为人力资源开发,建立对教职工的科学、透明的业绩考评制度,选拔人才时唯才是举,对聘任上岗的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实行重点倾斜;在学校管理中,要扩大教职工的民主参与;在学术事务上,要淡化行政权力,强化学术权力,提倡学术自由,在校内营造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和能够激励教职工最大限度实现个人价值的环境。只要能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下,发挥出全体大学人的巨大潜能,就能够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