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的欧盟公众对贸易持赞成态度,58%的公众对WTO表示支持。......
2023-11-28
5.3 对贸易全球化的认知差别产生贸易救济
5.3.1 反全球化的观点依然存在于各国公众之中
世界各国公众对全球化的认知态度存在差别,大多数公众既承认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同时也担心全球化可能带来的挑战。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倾向于鼓励开放市场,支持全球化,不过也不敢忽视公众对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关注,这关系着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和国内支持程度。因此政策制定者们就会在开放市场和国内利益平衡之间寻求一种平衡,采取一些政策规避贸易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一项全球态度调查项目自2002年开始调查全球公众对贸易的态度,2007年的调查涵盖47个国家的45 000个受访者。这些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德国)、新兴经济体(如巴西、中国、印度和俄罗斯)、最不发达国家(如埃塞俄比亚和马里)。该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人认为国际贸易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同时也担心贸易全球化可能带来的损害。人们担心贸易的不公平,贸易对文化、环境的冲击和损害,以及由移民带来的潜在威胁;新兴经济体对贸易的支持程度要比发达经济体高。发达经济体的公众对全球化的支持程度虽然很高,但相比以前却明显减弱。2002年美国78%的受访者认为贸易对他们的国家是有利的,2007年只有59%的美国受访者持相同的观点。意大利、法国甚至英国公众对贸易的支持率也在显著下降。与此对应的是,中国和印度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均对贸易持正面态度。在印度大约89%的受访者认为贸易对他们的国家来说是积极的因素(4)。
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自2004年开始调查美国和欧盟公众对贸易与减少贫困的态度,2007年的调查显示美国和欧盟对贸易和WTO的支持度仍然很高。64%的美国公众对贸易持肯定态度,48%的公众对WTO持肯定态度。75%的欧盟公众对贸易持赞成态度,58%的公众对WTO表示支持。不过自2004年以来两大经济体对贸易的支持程度呈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在就业岗位流失的问题上,双方都认为对方是造成本国就业机会减少的主要原因。双方公众对待新兴经济体地态度比较复杂,他们更多地将中国视作威胁,将印度视为机会(5)。
5.3.2 中国入世后,国外对中国贸易保护主义有蔓延趋势(www.chuimin.cn)
近几年来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WTO成立后,传统的贸易手段如关税被大大削减,配额、许可证等控制进口的数量手段被禁止或弱化。而加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冲击,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国,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尽量使自己融入全球化中,从全球化中受益,但仍然是受全球化冲击最大的国家。本来发达国家都用各种贸易保护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夕阳产业,何况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所以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于起点阶段,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还没有健全,为了实现本国的产业现代化,保护国内产业,发展中国家便利用WTO所允许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来保护自己国内的产业。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出口贸易逐年增长,在世界出口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低廉的产品不仅涌入发达国家市场,同时也冲击了发展中国家市场。例如中国纺织品出口在加入WTO后的增长情况惊人,在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该类商品的进口比重很大。所以这就刺激了其他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国内的纺织品产业,纷纷对中国纺织品引用特保措施和反倾销措施。除了纺织品外中国其他的低端产品在印度、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市场,都要比该国国内产品价廉物美,而且中国占据的市场份额巨大。以南非为例,其50.9%的纺织品进口来自中国,这对发展中国家同类产业造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所以发展中国家拿起这些WTO“合法”的工具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图5.3 2009年中国纺织品及原料占主要发展中国家该产品进口份额(%)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有关发展中国家贸易救济措施研究的文章
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本身经济对外部冲击的免疫能力较弱,发展潜力有限,国际竞争力不强,加之非理性的战略诉求导致了这些国家先天生理性存在贸易救济的冲动。构建发展中国家贸易救济利益平衡机制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体系是解决贸易救济的长远和战略对策。......
2023-11-28
6.7金融危机期间的短期应对策略:贸易救济商品的政府回购制度6.7.1将出口受阻的生活消费品低价或无偿发放给公众在金融危机蔓延的特殊时期,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此种情形下,中国商品的外部需求将大大降低,过剩的产能无法通过外部市场消化,而且面临贸易救济高发的情况。......
2023-11-28
主要负责与非洲国家间的贸易关系。2003年11月18日,南非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反倾销条例》,第一次对反倾销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南非贸工部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成员的任期不超过五年,具体年限由总统任命时确定。南非贸工部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出席会议的法定人数为不少于全体成员数的三分之一,且不得少于三人。......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