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陈嵘:《中国森林史料》,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版。
陈振汉等编:《<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杜洁祥主编:《中国佛寺史志汇刊》,台湾明文书局年1980年版。
高景岳、严学熙编:《近代无锡蚕丝业资料选辑》,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中华书局1976年版。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河南省政府:《整理豫河方案》,1931年刻本。
洪焕椿主编:《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弘昼监理,唐绍祖等纂修:《大清律例》,乾隆五年刻本。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1952年。
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山东省、华东各大中城市郊区农村调查》,1952年。
江苏省长公署第四科:《江苏省实业视察报告书》,商务印书馆1919年版。
李文海、夏明方主编:《中国荒政全书》,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南京图书馆特藏部等:《江苏省工业调查统计资料(1927—1937)》,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第1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编:《中国近代盐务史资料选辑》第2—4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4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
瞿宣颖纂辑,戴维校点:《中国社会史料丛钞》,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生活与博物丛书·饮食起居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荣家企业史料》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8年版。
王达等合编:《中国农学遗产选集》,农业出版社1993年版。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上、下),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吴觉农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
无锡县政府编:《无锡概览》,文新印刷所1935年版。
谢国桢选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徐雪筠等译编:《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中华书局1962年版。
艺文印书馆编:《岁时习俗资料汇编》,台湾艺文印书馆印行1970年版。
俞剑华等编著:《顾恺之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
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1—320册),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1995年版。
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国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3年版。
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江苏省档案馆编:《苏北抗日根据地》,1989年打印本。
中共苏北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苏北土地改革文献》,1952年。
中共苏南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苏南土地改革文献》,1952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10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光绪十五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英译汉第31册),光绪十六年。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光绪十七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英译汉第33册),上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光绪十八年。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光绪十八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英译汉第34册),上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光绪十九年。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光绪二十八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下卷(英译汉第44册),上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光绪二十九年。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光绪二十九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下卷(英译汉第45册),上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光绪三十年。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光绪三十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下卷(英译汉第46册),上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光绪三十一年。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光绪三十一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论略》下卷(英译汉第47本),上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光绪三十二年。
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光绪三十二年通商各关华洋贸易论略》下卷(英译汉第48本),光绪三十三年。
周峰编:《中国古代服装参考资料》(隋唐五代部分),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
朱偰:《中国运河史料选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
有关江苏风俗史的文章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晋时被陈于殿庭的拂舞,即出自江左,旧称吴舞,属于江苏歌舞。《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子夜所作。以上诸曲,开始时只有歌词或谣谚,之后被谱上曲调,以管弦金石乐器演奏。六朝时,南京歌乐之普及,虽仆婢也极擅此道。建康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乃嫂捶挞婢女,婢女精于歌乐,遂作《团扇歌》,晋以后在江东流传。元嘉末,陶继之为秣陵令,捕杀一班抢劫者,其中一人竟为大乐伎。......
2023-07-31
东晋时,北方南迁士族王、谢两族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但江南本地豪族顾、陆、朱、张也具备分享中枢权力的势力。陈寅恪指出,孙吴政权是由汉末江东地区的强宗大族拥戴江东地区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从而组织起来的政权。因此,六朝时,江南豪族的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与江南尚武之风向尚文之风的转变是一致的。......
2023-07-31
三国时始,苏北精英视南渡为常态,东晋后更是南渡成风。吴主孙权即出生在下邳,其步夫人,本临淮淮阴人,与步骘同族,“宠冠后庭”。张在汉末来到江南,被孙策任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待以师友礼,“文武之事,一以委昭”。避乱渡江,与尚书刁协同为晋元帝所宠。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原为彭城绥舆里人。其曾祖刘混迁居江南丹徒县京口里,官至武原令。八岁能赋诗,弱冠举州秀才。南朝梁武帝萧衍,与萧道成同宗同籍。......
2023-07-31
越风俗的源头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勾践灭吴后,越地风俗扩张到以太湖为中心的吴地,取代或融合了吴地风俗。显然,越地风俗的影响范围,是随着越国区域的变动而变动。吴、越土地接壤,在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的元素。历史典籍中常说吴越“同音共律”“同俗共气”“同俗拜土”。在丘承墩墓葬中,角形器与璧形器单独放置在墓室的中部,且数量相等,可能象征男根和女阴,即越人的“淫祀”,显示了苏域的越人风俗。......
2023-07-31
僧伽大师,又名泗州大圣、泗州和尚,原为古印度人,俗姓何氏。濒临泗水的泗州大圣塔,“舟人往来与居人祈祷立应”。全国有泗州大圣神迹的地方不一而举。嘉兴东塔讲寺,“宋初为泗州大圣塔院”。浙江仙居二十都官岭泗州堂,由宋吴里仁建,“祀泗州大圣。春月士女祈梦者甚众”。明以前,通州狼山之巅一直有寺庙,祀泗州大圣。明代行巩,“梦泗州大圣衣覆顶而落发”。康熙十九年,泗州大圣塔遭水淹,沉入洪泽湖底。......
2023-07-31
自机纱输入中国后,苏北农家开始以之织土布,机制纱很快成为苏北地区进口的大宗商品。1902年,镇江进口的印度棉纱价值450万海关两,占该口进口货物总值的30%。费维恺指出,在清末最后40年中,棉纱的成功进口对中国的手工棉纺织结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并间接地成为棉布进口的主要障碍。苏北各县的实际情形也证实了镇江海关的报告。在清前中期,屡经倡导而始终无人问津的家庭手织业,到了清末在淮安府很快兴盛起来。......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