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加乔夫冒称彼得三世只是便于发动农民起义而已。10月7日,普加乔夫率起义军进攻奥伦堡,因兵力悬殊,没有成功。在此期间,普加乔夫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加强部队建设。7月12日,普加乔夫把起义分成四个纵队,向俄国南方另一军事重镇喀山发动猛攻。8月25日凌晨,双方在萨尔尼科夫展开决战,起义军被击溃。普加乔夫带领200多名残部,东渡伏尔加河,逃往草原深处。1775年1月10日,普加乔夫在莫斯科被沙皇杀害。......
2023-12-05
元末农民战争全面爆发后,战争波及范围的逐步扩大对于北方各地政治格局的转变产生了直接影响。战争进程中,原有的地方军政机构遭到破坏,军队被严重消耗,诸王实力受到削弱,战争持续造成的危机成了敌对政治集团斗争的借口,进而加剧集团间的冲突,一句话,大多数原有的军政运行机制迅速丧失了继续运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在与农民军的斗争中,特别是在脱脱下台后,新崛起的地方实力派们却逐步壮大起来,他们抓住农民军战略战术上的种种缺陷,遏制了北方红巾军的发展,取得了政治、军事上的主动。对于朝廷而言,这些桀骜不驯的军阀们就是一柄极具破坏性的双刃剑,用它压制农民军的同时,也加速肢解了王朝正常运作的体系,地方军事集团的兴起这一现象本身就宣告了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的能力已经严重退化,甚至不复存在了。
对河套周边地区产生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关先生(关铎)、破头潘(潘诚)等率领的红巾军中路军。他们于至正十七年(1357)闰九月进入山西,后兵分两路,分别由沁州(今山西沁县)、绛州(今山西新绛县)进攻山西中、北部,先后攻陷了冀宁(今山西太原市)、辽州(今山西左权县)。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攻克完州(今河北完县)后,于十月占领大同(今山西大同市)、兴和(今河北张北)等路,元大同达鲁花赤完者帖木儿逃跑。十二月攻克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进占全宁路(今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城)、辽阳路(今辽宁辽阳)。大都西、北、东北三面的重要城市均为红巾军攻陷,严重威胁了元朝统治中心的安全,朝廷从陕西紧急调回察罕帖木儿(Caqan-temür)围追红巾的同时,又在至正十九年(1359)年初命孛罗帖木儿(Bolod-temür)镇守大同,力求建立起拱卫大都的屏障。孛罗帖木儿与察罕帖木儿两集团向河东地区的快速集中,立即引起了双方瓜分势力范围的混战。至正二十二年(1362),中路红巾军主力在辽东、高丽被消灭。至正二十三年(1363)春天,关先生余众在回攻上都的时候被孛罗帖木儿击败,归降了后者。在围剿中路红巾军的过程中,元廷对所依靠军事集团的选择及布防问题上煞费苦心,力求通过换防、调动、分配辖区、与敌作战等种种手段的共同作用达致某种程度的力量平衡,在此基础上,朝廷才有可能以仲裁者的姿态出现,以期部分地实现对军事集团的控制。于是在命令察罕帖木儿回援河东不久,朝廷把保卫京师西部重镇——大同的任务交给了孛罗帖木儿,甚至在对两军阀防区的划分上,还颁布了有利于孛罗帖木儿的诏旨,即就是说,从至正十九年起到至正二十五年(1365)间,面对察罕集团咄咄逼人的态势,朝廷把自身依靠的重心偏移在孛罗帖木儿一侧。在孛罗帖木儿与察罕帖木儿(后有扩廓帖木儿)的争夺中,虽然前者在河东方面没有获得进展,但在陕北方面还是最终扩展了地盘,并非一直处于劣势。(www.chuimin.cn)
在席卷全国的动乱风潮影响下,宁夏府路和汪古部赵王辖区内也程度不同地发生了战乱。至正十八年(1358)汪古部赵王属部灭里起义,围攻王宫,赵王八都帖木耳[1]依靠昔班帖木儿一家舍身相救才得以脱身的逸事表明汪古部对自己的辖区[2]也正渐渐失去控制,河套东北方向大青山以北的局势的确岌岌可危,砂、净诸州业已遭遇了来自于外地的红巾军和本土的灭里战乱破坏。经过一系列战乱影响的汪古赵王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能力必然受到了极大的动摇,以至于在以后“勤王复国”重要政治军事活动中再也难觅踪影。另外,《元史》记有至正十九年(1359)四月“己丑,贼陷宁夏路,遂略灵武等处。”[3]1359年发生在宁夏府路境内的战乱应当被认为是自元朝初年浑都海战乱结束以后对宁夏打击最严重的事件,史称“元末寇贼侵扰,人不安居”[4]。正因为陕西行省南北方向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事态,那么当年五月,朝廷以陕西行台御史大夫完者帖木儿为陕西行省左丞相,授予“便宜行事”的专断大权很可能与此有关。
总体而言,以红巾军为主的北方人民暴动,迅速消耗了元朝的行政、军事实力,瓦解了正常的行政结构,促进了大范围出现军事力量的分散化和地方军队的个人集中倾向,直接推动地方军事割据集团的迅速崛起。人民反抗战争在打击元朝地方统治的同时,在特定时间段内,为军阀集团控制地方军政权力创造了客观条件。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早在元廷退出中原的10年以前,河套及周边地区和其他地区一样,业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脱离了元朝的直接控制。1368年及以后的时间里,明军在本地区的军事活动,与其说是推翻元朝统治,扫除其统治基础,不如说是将元朝政治失控后遗留的国家碎片重新组织起来罢了。换言之,洪武初年的战争对象更像是打着元朝旗号的军阀集团而已。
有关明初河套周边边政研究的文章
普加乔夫冒称彼得三世只是便于发动农民起义而已。10月7日,普加乔夫率起义军进攻奥伦堡,因兵力悬殊,没有成功。在此期间,普加乔夫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加强部队建设。7月12日,普加乔夫把起义分成四个纵队,向俄国南方另一军事重镇喀山发动猛攻。8月25日凌晨,双方在萨尔尼科夫展开决战,起义军被击溃。普加乔夫带领200多名残部,东渡伏尔加河,逃往草原深处。1775年1月10日,普加乔夫在莫斯科被沙皇杀害。......
2023-12-05
在冷战时期,欧洲大陆的两端出现了以北约为代表的西方阵营与以华约为代表的东方阵营。为什么冷战时期的北约同盟最终发展出了安全共同体,而华约同盟没有。虽然安全共同体理论意识到了联盟的动态演进性,并且认识到了和解的重要作用,[21]但在本研究问题中,此类理论可为北约的案例提供一定的解释,却无法解释华约的案例。......
2023-08-16
柴荣屡次到达长江口,打败南唐军队,眼见要南下渡江,攻打南唐国都。就这样后周征服南唐,消除了南面威胁,充实了人力物力,为北抗契丹创造了有利条件。公元959年四月,柴荣正式对契丹用兵。二十八日赵匡胤率先到达瓦桥关,在后周军队强大的威势下,契丹各守将相继被迫投降。柴荣在行宫宴请众将,共同商议夺取幽州事宜,众将都一致认为柴荣不应该继续攻打契丹。......
2023-09-17
祖逖北伐渡大江公元280年,西晋武帝司马炎率20万大军兵分三路大举伐吴,仅以两个多月时间攻占建业(今南京),消灭了魏、蜀、吴三国中最后一个政权,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改元太康。祖逖明知司马睿并不积极支持北伐,但他也不在乎,毅然选择江阴作为他驻屯之地。祖逖率领部下渡江北上,他一身戎装,雄赳赳气昂昂,屹立在船头。祖逖打探到消息后,又派出军队截获了这批粮食。......
2024-05-16
二十年前在越国会稽山发生的一切,二十年后在吴国姑苏山“重演”,所不同的是胜利者与失败者、主宰者与被主宰者的角色正好易位,历史似乎在有意给吴越两国的君主出了一份同样的考卷。一份试卷,两种答案;同样的机遇,迥异的结局。人的选择的重要性在历史的活动中凸现出来,人的智慧与谋略就此也分出了高下优劣。发生在会稽山和姑苏山的一切再一次向我们显示了,历史并非是某种命定的必然,而是人在多种可能性中选择的结果。......
2023-08-30
与之对立的解构主义批判话语代表了不同的文本观,德里达认为一个文本不可能存在确定的意义。德里达力图在自己的文本中预防意义的封闭,他坚持颠覆文本的稳定性而保持开放性,对中心话语及其依附主体进行一贯的瓦解。新媒体革命促进了德里达解构主义的流行。在德里达“能指的自由游戏”中,意义是流变的,其存在于经验之中;事物的核心是不确定的、变化的。......
2023-10-10
金师一路北退,人心惶惶,未能在本国境内沿途诸州有效布防。隆兴元年正月,向南境转移的金军已陆续到位。又拖延一段时间,终于做出北伐的决定,又显得仓促和不妥。孝宗皇帝对北伐大事予以绝对支持。不幸得很,继富平之役、淮西之叛,张浚主持的隆兴北伐,再次出现惨剧。隆兴二年十二月,和议成。较之绍兴和议,隆兴和议有两处重要变化:两国关系,由君臣改为叔侄;岁币由银、绢各二十五万,减为各二十万。......
2023-08-29
诸葛亮的姐姐诸葛英和丈夫蒯祺结婚已经近20年了,显得很幸福。从事写作的蒯祺一直保持着有限的知名度。蒯祺必须先离婚。蒯祺猜测,兴许她把打印的事安排到了明天。原来,妻子把故事的结局改了:既然丈夫提出了这个要求,夫妻俩还是离了婚。蒯祺震惊了,忏悔了。诸葛英一面回答,一面向他伸出手臂。其实,能有这样的结局,诸葛英特别感激自己的弟弟诸葛亮。他鼓励姐姐开动脑筋,积极改变对自己不利的可能结局,终于如愿以偿。......
2023-12-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