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第一阶段,蔡国是个小国,哪里扛得住这么多国家的打击?军队瞬间溃败,蔡穆侯被活捉了。接下来,迅速进入第二阶段。旗号一换,就杀向了楚国。
楚国听说因为女人的事情,齐桓公大动干戈,带着八国部队热热闹闹地攻打蔡国,奇怪之余也感觉到了威胁。但是中原国家讲究礼义,这件事的确可以上纲上线,讨伐蔡国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所以摸不准齐国的真实意图。那么到底备不备战呢?备战需要调动军队,开支巨大;不备战,万一八国部队打过来又无力抵抗。正在犹豫之间,管仲突然旌麾南指,楚国在仓促之间自然想到了求和。
于是,楚王派人到中原大军来沟通,就问了:请问齐侯,你们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咱们是风马牛不相及啊!万万想不到您会不远千里来到我国国土之上,不请自来,这是什么缘故?
管仲回答说:以前周王曾授予我先君太公一项权力,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为了辅助王室,我齐国是有征伐权的。由于你们不进贡包茅,周天子滤酒请神的材料都短缺了。你们影响了天子的工作,知道吗?所以我过来问罪。同时,还有一件事,当年周昭王到了楚国之后人就没有回去,所以我们是来管你们楚国要人的。
本来管仲的个性更接近于理工男,但突然说得这么幽默,甚至还有点跩,就感觉反常了。诸侯们打楚国,一是因为他僭越称王,二是因为他不断打郑国。但是这两件事情,管仲一句都没有提到。到底在搞什么名堂呢?
接下来听听楚国使者怎么说。他说: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左传·僖公四年》
没有进贡,的确是我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但是昭王走丢了,问我没用,您还是问水边上的人吧!
注意,楚国使者称楚王为“寡君”,而不是“我王”,并且答应进贡,也就是在一句对话之间,已经对僭越进行了修正。
接下来,就到了本篇开头的那一幕,齐桓公带着楚大夫屈完检阅八国部队以炫耀武力。这一刻,阵容庞大自不必说了,将士们精神抖擞也是必须的,战鼓声和呐喊声也肯定是震天动地,令人胆寒的。
但是屈完毕竟是见过世面的大国之臣,面对齐桓公的威胁,并没有被吓丢了魂。他的回答可谓进退有度,大气沉着,赢得了后世无数人的赞赏。
屈完是怎样回复的呢?他说:您如果用德行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但如果您用武力说话,我楚国则有方城山作为城墙,有汉水作为护城河,就算您的军队再多,也派不上多大用场。(www.chuimin.cn)
屈完的话虽然也有提虚劲的成分,但楚国毕竟也是一个强国,如果真的众志成城,这一仗也就真的不知要打到何年何月,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于是,接下来就到了真正考验管仲智慧的时候了。这种事不惹,问题解决不了;但惹大了,可能无法收场。所以如果打,也许可以建立盖世奇功留下千古英名,但也可能是江山易主生灵涂炭。但是不打呢,也一方面可能长了楚国的志气,也会被人指责临阵变卦坐失良机,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的意志。
千钧一发,打还是不打?
第一,管仲出发之前是想真打吗?以管仲的一贯作风,应该不是。
这一次跟之前管仲召集陈、曹两国攻打宋国一样,只是想借助浩大的声势和突袭的态势来震慑楚国,迫使其接受尊王的主张。而在那些管仲决心要厮杀的战争中,一般是不带或少带其他诸侯的。比如北伐山戎,也只约了鲁国一家而已。
第二,事到如今管仲打不打呢?当然也得看看八国部队有没有胜算。
中原诸侯,各有各的处境、利益、算计,所以很难真正齐心。并且,八个国家的军队,如何能够统一调度?语言、旗号、武器、阵法都有不同,想真正发挥战斗力,谈何容易?里面难免会出现猪队友、狐队友、狼队友。所以,打起来是缺乏胜算的。
到这里,其实很容易知道管仲会怎么办了。
接下来,按照管仲的主张,双方握手言和了。于是齐桓公率各路诸侯与楚国举行了会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这次行动的最后收获就是把楚国纳入了联盟当中。看热闹的不嫌事大,搞那么大动静最后居然和局,就像看了一次平局的足球赛,会感觉挺没劲。但是国际关系不能以情绪为导向,达成目标才是最重要的。楚国加入联盟之后,就必须遵守盟约,于是尊周王是最基本的,不打盟友也是自然的。所以,召陵之盟,总体上说还是成功的。
之前管仲在北伐山戎的战役当中,重点表现出了担当,而担当自然是指担当责任。而这一次,管仲又有可贵精神凸显出来,就是责任。
第一,管仲为人之子,为君之臣,为国之相,为天下之贤,这其中哪一个角色的责任,他都是尽心尽力地去承担和履行。但是责任和责任是不同的,在管仲这里最终指向了国和天下。常人显然达不到他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境界,但对这样的人,后人应该致敬。
第二,除了是天下之贤,他还可以被称为历史之范。齐楚对抗,他拿捏得非常精准。既对天下负责,解决了楚国问题;也没有辜负历史,没有把华夏推向深渊。很惊险,但更精彩。能够不逞一时之勇,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保持超级理性,当个人的功名和天下乃至历史责任发生冲突时,果断选择后者,这样的人堪称民族脊梁。后人评价管仲为春秋第一相,华夏第一相,甚至是天下第一相,可以说当之无愧!
孔子说,没有管仲,我们今天都是野蛮人,中华文明就中断了,所言非虚啊!
有关穿越春秋品管仲的文章
管仲一贯反对军事称霸,绝不是性格窝囊,而是因为他在努力追求不战。管仲在军事上更强调体系建设,而孙子相比之下则更偏重于谋略。这一点从管仲的军事部署上可见一斑。而每年春秋两季的农忙之后,管仲要搞两次军事演习,训练阵法和号令,于是齐国民兵就有了集团作战的能力。当时,管仲采用了赎刑的方式解决部分军费。当然,管仲在军事领域的建树还远远不止这些。......
2023-10-31
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1,见一恶终身不忘。”管仲对曰:“君请矍已乎3。鲍叔牙之为人也好直,宾胥无之为人也好善,宁戚之为人也能事,孙在之为人也善言。”公曰:“此四子者,其孰能一人之上也4。寡人并而臣之,则其不以国宁,何也?”7消息:即消长。8勿已:没有终结。......
2023-10-31
召忽曰:“子固辞,无出1,吾权任子以死亡2,必免子。”管仲曰:“不可。持社稷宗庙者,不让事,不广闲3。将有国者未可知也。子其出乎。”管仲曰,“不然也。夫国人憎恶纠之母,以及纠之身,而怜小白之无母也。诸儿长而贱,事未可知也。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已也4。小白之为人无小智,惕而有大虑,非夷吾莫容5小白。天不幸降祸加殃于齐,纠虽得立,事将不济,非子定社稷,其将谁也?”乃出奉令,遂傅小白。......
2023-10-31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1。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10,有三幼者无妇征11,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12,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21,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22。13士人:后世学者分析当为士民。20事:承担国家的职役。......
2023-10-31
葵丘大会成功了。但是齐桓公的虚荣心并没有得到彻底满足,炫耀的欲望依然不停涌动。封禅是级别最高的大典,一般只有改朝换代,或者开创了太平盛世才会举行,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寰。这是严重的僭越行为,是破坏礼制,必然会引发各国诸侯的强烈不满。六年后管仲去世,继而齐国内乱,千秋伟业也就自我终结了。所以,可取而不取,在规劝齐桓公之前,管仲要做的是首先克制自己的欲望。......
2023-10-31
十岁更制3,经正也4。五尺见水,十分去一,四则去三,三则去二,二则去一,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7。7三尺而见水,比之于泽:后世学者分析当为一尺而见水,比之于泽。道曰1:均地,分力2,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蚤晏3,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4。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6。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即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023-10-31
管仲历来冷静理性不会情绪化,但这一次他的作为却大大出乎意料。所以尽管桓管之间以真实面对真实,但并不意味着不发生矛盾。当时推荐管仲的是鲍叔牙;向鲁国引渡管仲的是鲍叔牙;当最初几年桓管在称霸路线上发生分歧,居间调和同样还是鲍叔牙。齐桓公的舆论压力顿时减轻了。而从个人角度来说,管仲的举动对自己的伤害是巨大的。......
2023-10-31
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1,而欲封禅。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10,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11,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12,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在今山西平陆县境内。......
2023-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