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穿越春秋品管仲:最佳时代结局

穿越春秋品管仲:最佳时代结局

【摘要】:战争按照管仲的设计有序推进。接下来,按照管仲的主张,双方握手言和了。这次行动的最后收获就是把楚国纳入了联盟当中。但是责任和责任是不同的,在管仲这里最终指向了国和天下。能够不逞一时之勇,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保持超级理性,当个人的功名和天下乃至历史责任发生冲突时,果断选择后者,这样的人堪称民族脊梁。

战争按照管仲的设计有序推进。

第一阶段,蔡国是个小国,哪里扛得住这么多国家的打击?军队瞬间溃败,蔡穆侯被活捉了。接下来,迅速进入第二阶段。旗号一换,就杀向了楚国

楚国听说因为女人的事情,齐桓公大动干戈,带着八国部队热热闹闹地攻打蔡国,奇怪之余也感觉到了威胁。但是中原国家讲究礼义,这件事的确可以上纲上线,讨伐蔡国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所以摸不准齐国的真实意图。那么到底备不备战呢?备战需要调动军队,开支巨大;不备战,万一八国部队打过来又无力抵抗。正在犹豫之间,管仲突然旌麾南指,楚国在仓促之间自然想到了求和。

于是,楚王派人到中原大军来沟通,就问了:请问齐侯,你们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咱们是风马牛不相及啊!万万想不到您会不远千里来到我国国土之上,不请自来,这是什么缘故?

管仲回答说:以前周王曾授予我先君太公一项权力,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为了辅助王室,我齐国是有征伐权的。由于你们不进贡包茅,周天子滤酒请神的材料都短缺了。你们影响了天子的工作,知道吗?所以我过来问罪。同时,还有一件事,当年周昭王到了楚国之后人就没有回去,所以我们是来管你们楚国要人的。

本来管仲的个性更接近于理工男,但突然说得这么幽默,甚至还有点跩,就感觉反常了。诸侯们打楚国,一是因为他僭越称王,二是因为他不断打郑国。但是这两件事情,管仲一句都没有提到。到底在搞什么名堂呢?

接下来听听楚国使者怎么说。他说: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左传·僖公四年》

没有进贡,的确是我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但是昭王走丢了,问我没用,您还是问水边上的人吧!

注意,楚国使者称楚王为“寡君”,而不是“我王”,并且答应进贡,也就是在一句对话之间,已经对僭越进行了修正。

接下来,就到了本篇开头的那一幕,齐桓公带着楚大夫屈完检阅八国部队以炫耀武力。这一刻,阵容庞大自不必说了,将士们精神抖擞也是必须的,战鼓声和呐喊声也肯定是震天动地,令人胆寒的。

但是屈完毕竟是见过世面的大国之臣,面对齐桓公的威胁,并没有被吓丢了魂。他的回答可谓进退有度,大气沉着,赢得了后世无数人的赞赏。

屈完是怎样回复的呢?他说:您如果用德行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但如果您用武力说话,我楚国则有方城山作为城墙,有汉水作为护城河,就算您的军队再多,也派不上多大用场。(www.chuimin.cn)

屈完的话虽然也有提虚劲的成分,但楚国毕竟也是一个强国,如果真的众志成城,这一仗也就真的不知要打到何年何月,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于是,接下来就到了真正考验管仲智慧的时候了。这种事不惹,问题解决不了;但惹大了,可能无法收场。所以如果打,也许可以建立盖世奇功留下千古英名,但也可能是江山易主生灵涂炭。但是不打呢,也一方面可能长了楚国的志气,也会被人指责临阵变卦坐失良机,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的意志。

千钧一发,打还是不打?

第一,管仲出发之前是想真打吗?以管仲的一贯作风,应该不是。

这一次跟之前管仲召集陈、曹两国攻打宋国一样,只是想借助浩大的声势和突袭的态势来震慑楚国,迫使其接受尊王的主张。而在那些管仲决心要厮杀的战争中,一般是不带或少带其他诸侯的。比如北伐山戎,也只约了鲁国一家而已。

第二,事到如今管仲打不打呢?当然也得看看八国部队有没有胜算。

中原诸侯,各有各的处境、利益、算计,所以很难真正齐心。并且,八个国家的军队,如何能够统一调度?语言、旗号、武器、阵法都有不同,想真正发挥战斗力,谈何容易?里面难免会出现猪队友、狐队友、狼队友。所以,打起来是缺乏胜算的。

到这里,其实很容易知道管仲会怎么办了。

接下来,按照管仲的主张,双方握手言和了。于是齐桓公率各路诸侯与楚国举行了会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这次行动的最后收获就是把楚国纳入了联盟当中。看热闹的不嫌事大,搞那么大动静最后居然和局,就像看了一次平局的足球赛,会感觉挺没劲。但是国际关系不能以情绪为导向,达成目标才是最重要的。楚国加入联盟之后,就必须遵守盟约,于是尊周王是最基本的,不打盟友也是自然的。所以,召陵之盟,总体上说还是成功的。

之前管仲在北伐山戎的战役当中,重点表现出了担当,而担当自然是指担当责任。而这一次,管仲又有可贵精神凸显出来,就是责任。

第一,管仲为人之子,为君之臣,为国之相,为天下之贤,这其中哪一个角色的责任,他都是尽心尽力地去承担和履行。但是责任和责任是不同的,在管仲这里最终指向了国和天下。常人显然达不到他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境界,但对这样的人,后人应该致敬。

第二,除了是天下之贤,他还可以被称为历史之范。齐楚对抗,他拿捏得非常精准。既对天下负责,解决了楚国问题;也没有辜负历史,没有把华夏推向深渊。很惊险,但更精彩。能够不逞一时之勇,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保持超级理性,当个人的功名和天下乃至历史责任发生冲突时,果断选择后者,这样的人堪称民族脊梁。后人评价管仲为春秋第一相,华夏第一相,甚至是天下第一相,可以说当之无愧!

孔子说,没有管仲,我们今天都是野蛮人,中华文明就中断了,所言非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