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宋将郭逵大败交趾军于富良江畔,宋军损折亦重,遂罢兵。元丰四年,宋发动灵夏之役,深入西夏,但大败而归。方腊起事于两浙路睦州青溪。次年初,宋被迫缔结城下之盟,金军从开封北撤,但仍围攻太原。宋迅速失去陕西绝大部分地区。自此,进入宋与金、伪齐对峙时期。绍兴十一年,高宗收诸大将兵权,并杀岳飞。宋开始招徕山东的反金武装,集中于楚州,称“忠义军”,作为抗金之重要力量。......
2023-08-29
宋孝宗赵昚像
高宗唯一的亲子赵旉,在苗刘兵变中受了惊吓,旋即病死。自此,高宗再无后嗣。赵旉死后仅三天,便有人上书,要求高宗“择宗室之贤者”立为后嗣。此后,立养子之说不绝于耳,甚至对高宗有重大影响的哲宗孟皇后,也建议立太祖之后为嗣——事实上,太宗之后在靖康之难中几乎被金军一网打尽。绍兴二年,高宗选择了燕王德芳之后伯琮(后改名瑗),育于宫中。过了两年,又选了秦王德昭的后代伯玖(后改名璩)养起来。年龄较长的瑗,在长期的竞争中不占优势。他曾获得赵鼎的支持,从而引来秦桧的反对,而太后韦氏、皇后吴氏都偏向璩。瑗早熟,胜在端厚凝重,在秦党的监视下,战战兢兢地度日。秦桧末年,瑗主动卷入了斗争。他向高宗报告,秦桧已病重,只是瞒着皇帝。于是有了高宗夜访秦府的一幕。高宗是始终倾向于瑗的,但也只有在反对的力量消失之后,他才做出决定。他后来回顾说,早有立瑗之意,只是怕母亲不高兴。绍兴二十七年韦氏卒,三年后,瑗进封建王,改名玮,获得了“皇子”的名分,而璩确定了“皇侄”的身份,安置到绍兴府去了。两人地位立即有了差别,形势基本明朗。
宋光宗赵惇像
绍兴三十二年五月,高宗出诏,立玮为太子,更名昚。六月,传位于太子。此后,他以“太上皇”的身份,安享二十五年晚景。关于高宗何以退位,据他宣称,是“老且病”,想退闲休养。最后这两年多,高宗的皇帝生涯确实不好过。自闻完颜亮有意南侵,他始终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又要竭力抵挡,又觉得守也是守不住的,不如“迁都”以避。后来被大臣推着,勉强到建康前线去巡视,年近六十的皇帝不免感到身心疲惫。不过,最令他深受打击的是完颜亮毁盟之事。绍兴十二年的和议,他已经退到底线,如此条约尚不可保,那么,和议有什么意义?凭借和议以保境安民的目的不能实现,他当初为和议所作的努力和牺牲,又有何价值?高宗主动退位,出于羞愧,恐是主因。但他也没有立即抛下重担,而是等金军北退、宋军全面越过边境反击之时,才完成传位之事。一方面,可以让自己比较体面地退到后台;另一方面,孝宗从他手中接过的,看上去是一个不坏的局面,即所谓“边事浸宁,国威益振”。不过,这局面实际上绝对算不上好。
从金军北退到宋高宗退位之间的半年,是金最为艰苦之时。金师一路北退,人心惶惶,未能在本国境内沿途诸州有效布防。而完颜雍正竭力调集兵力,平定契丹人撒八、窝斡在北方的叛乱。宋军顺势在原边界以北占领了一列州县。这本来是大好时机。但分散的进击很难有持久的效果,四处都在进行一城一地的争夺,这是一种动态的僵持,无法以这种方法打破双方的均势。总须有全局性的谋划和进击,才可能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在金方形势最困难的五月,高宗才正式确定以复出的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但还未决定基本动向应当是攻还是守。六月,孝宗登基,但仍是循着这条游移不定的路线。九月,朝内开始讨论攻守问题,张浚欲守淮,开始在淮北构筑工事,史浩建议守江,争执不下。同时,张浚门下被陆续召集至临安,这显示,皇帝逐渐倾向于张浚的意见。但是,金军此时已于北境取胜,擒窝斡,乱事被敉平。至十一月,北境重兵大体都开始向南转移。隆兴元年正月,向南境转移的金军已陆续到位。宋方在陕西的形势也已恶化,宋军主动放弃已得之地,退军途中为金军邀击,丧师数万。此时,张浚进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开始策划北伐。
导致时机被浪费,或是因为皇帝缺乏反击的决心,或是寻找一位作全盘筹划的人才太不容易,或是宋军的整顿和动员效率过低,或是三者兼而有之。但更关键的是,高宗退位引起的皇位更替,导致了朝政的暂时混乱。孝宗于危难之际突然站到前台,对于自己担当的新角色,很难立即适应。老少更代,对于基本国策的理解也全然不同,人事方面也必须有所变动。于是,本就因为议政充分而施政迟缓的宋廷政治,更因核心层的不大不小的震动,进一步拖沓。跨高宗、孝宗两朝的一年之间,宋方几乎没有任何有组织的进攻。当金军已经完成军力的南移之后,张浚终于回到了权力核心。对他来说,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到隆兴元年正月,不过十四个月时间,他的回归非常迅速,然而对于宋金对抗的格局来说,十四个月太长了,这两个时间点之间,形势发生了逆转。宋方也不是不知道这一点,张浚麾下的武锋军都统制陈敏就意识到:“闻金重兵皆在大梁,必有严备。”岂止是严备,且有进一步的动作。又拖延一段时间,终于做出北伐的决定,又显得仓促和不妥。
北伐的适宜时机已经过去了。但是,张浚之锐意进取,至老不改。宰相史浩以下,给他忠告的同事、友人,不知凡几,大体都劝告他,对形势的判断不要过于乐观。但张浚觉得,自己已年近七十,苦等三十余年才有再图恢复的机会,绝不能空掷。孝宗皇帝对北伐大事予以绝对支持。适逢主管侍卫马军司李显忠、建康都统制邵宏渊献策攻取女真屯驻重兵的虹县与灵璧,张浚主张二人分帅大军北伐。不幸得很,继富平之役、淮西之叛,张浚主持的隆兴北伐,再次出现惨剧。二人顺利攻下虹县和灵璧,接着,李显忠又攻下重镇宿州(治符离,今安徽宿州市)。可是待女真大军到宿州城下,李显忠轻敌取败,邵宏渊坐视不救,两军遂一同溃还。郑重其事的北伐,出师仅一月就轻易地结束了,时在隆兴元年五月。
至此,宋仍然占着两年以来占领的商、秦、唐、邓等州,形势看来比以前还要好点。当金世宗提出议和时,宋仍然犹豫着。但拖延了一年多之后,金军突然跨过淮河,迅速攻陷江北淮南一半州县,这时,宋才意识到,貌似改善的形势,实在是经不起一击的,终于再次接受了和议。隆兴二年十二月,和议成。
较之绍兴和议,隆兴和议有两处重要变化:两国关系,由君臣改为叔侄;岁币由银、绢各二十五万,减为各二十万。宋获得了较前优厚的待遇。尽管宋不可能满足于经过改良的弱势地位,尤其不能满足于原封不动的边界。可是反击的尝试遇挫之后,锐气复丧,无力打破僵局。
有关士大夫的理想时代:宋的文章
次年,宋将郭逵大败交趾军于富良江畔,宋军损折亦重,遂罢兵。元丰四年,宋发动灵夏之役,深入西夏,但大败而归。方腊起事于两浙路睦州青溪。次年初,宋被迫缔结城下之盟,金军从开封北撤,但仍围攻太原。宋迅速失去陕西绝大部分地区。自此,进入宋与金、伪齐对峙时期。绍兴十一年,高宗收诸大将兵权,并杀岳飞。宋开始招徕山东的反金武装,集中于楚州,称“忠义军”,作为抗金之重要力量。......
2023-08-29
后者自绍兴三十二年归宋之后,一直密切关注北方的时局。此正如童贯遇见马植,随后便是挑起南朝的北伐之心。俟邓友龙奉使归来,韩侂胄确定了北伐计划,从开禧元年至二年上半年,三项工作同时进行。开禧二年四月,在正式进攻开始之时,中路已由“忠义人”收复蔡州褒信县。五月,北伐正式开始,其过程异乎寻常地简单。随着东路军的溃回,北伐的主要战事,在出师同月就结束了。......
2023-08-29
但女真一方是主动出击,有备而来,一战而胜,尽屠宁江州军民。但女真军行动迅速,在辽军还未完成布防时,于凌晨渡江偷袭,击溃辽军。但他已经获悉,现在辽处于不寻常的状态。双方为这一片土地的归属,争执不下。至此,宋金之间达成了共识:灭辽、分地,宋将以前给辽的岁币,转交与金。在双方联络的过程中,由于需要绕过辽残存势力盘踞地区,使者都经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的海路往返,故盟约被称为“海上之盟”。......
2023-08-29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一个国土不完整的政权。“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向辽国付10万两白银和20万匹绢作为“岁币”买和平。而到了南宋,每年给金的“岁币”是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有宋一代就是这样的窘境,加上经常要发生边界战争。......
2023-11-18
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征程。公元1232年,蒙古又与宋朝达成协议,联合进攻金国,灭金以后河南的土地归宋朝所有。两年后,金朝在蒙宋夹击下灭亡。这时,阻碍蒙古统一全国的就只有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宋陵石刻元军一路追至崖山,派人向张世杰劝降。张世杰愤然拒绝了元朝使者的要求。宋军拼命抵抗,双方相持不下。不久,宋军战船就陆续降下了战旗,停止抵抗。南宋就这样灭亡了。......
2023-08-30
领导高度重视是金保工程成功建设的关键。六、 加强业务与信息化的良性互动金保工程建设涉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多项业务,需要上下连通,部门联动。对金保工程建设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原则,努力提升业务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项目......
2024-01-17
蒙古与宋通好,意在联合灭金,因此对南宋表面上的和好并不满意。理宗召集臣僚商议,拒绝了蒙军的要求。蒙古和金朝相继派遣使节至襄阳和临安,争取南宋的支持,南宋面临外交政策上的重大抉择。四月,理宗召大臣集议,南宋有关和战的争论再度展开。宋军在向洛阳挺进的过程中,遭遇蒙军埋伏,伤亡惨重。八月初,宋军全线败退,恢复三京的军事行动宣告失败。他处分了主战的郑清之和赵氏兄弟等......
2023-08-29
相对丰富的水源也决定了金塘岛有比较丰富的地下水,这使得水井众多。魏家老屋是一幢2层木结构四檐屋的北厢部分,据屋主魏永利介绍,这幢四檐屋是金塘山开禁以来的第一套大户宅院,说明魏氏最早入住中弄村。而魏家井可以说是金塘展复后魏家人在此拓荒定居打下的生存之井。虽历经重修,仍不失为金塘第一井。......
2023-10-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