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韦睿军事才能堪比周瑜

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韦睿军事才能堪比周瑜

【摘要】:毛泽东于建国后读《南史·韦睿传》,密加圈点,批注有25处之多。尤其对韦睿的军事才能和果敢作风,由衷钦佩。他还把韦睿与周瑜联系到一起进行评论。毛泽东在这段话旁写了批注:“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毛泽东把韦睿和这两人相比,足见评价之高。周瑜敢以“精兵数万”抵曹操的“百万之众”。所谓“周瑜之风”,不唯有胆,而且有识,更在有为。韦睿以数万之兵破元英“众兵百万”,胆略识见,前追周公瑾,自可比肩。

韦睿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手下的战将,是一位很有统帅素质的战地指挥官。

毛泽东于建国后读《南史·韦睿传》,密加圈点,批注有25处之多。尤其对韦睿的军事才能和果敢作风,由衷钦佩。

他还把韦睿与周瑜联系到一起进行评论。

公元506年,北魏中山王元英“众兵百万,连城四十余,”进攻徐州,进军途中,首先在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把刺史昌义之围困住了。毛泽东在上述引文处,逐字加旁圈,并且作了批注:“虽众,何所用之。”

梁武帝首先派曹景宗去救援昌义之。曹景宗到了邵阳洲后,“筑垒相守,未敢进。”梁武帝又派韦睿去增援。韦睿得令后便率领部队连夜兼程行进。部属们看到魏军人多势众,都劝他缓。韦睿对部属们说:“钟离今凿穴而处,负户而汲。车驰卒奔,犹恐其后,而况缓乎。”“旬日而至邵阳(今湖南邵阳)”。毛泽东在这段话旁写了批注:

“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第201页)

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在削平各地割据势力时,常以少胜多;周瑜是三国吴国名将,多谋善断,胆识过人。这两人都英勇善战,不惧敌军势大人多。毛泽东把韦睿和这两人相比,足见评价之高。韦睿率领的部队驻扎在距离曹景宗营前20里的地方,“夜掘长堑,树鹿角,截洲为城,比晓而营立。元英大惊,以杖击地曰:‘是何神也’。”一夜之间就把一个大营建立起来,反映了韦睿的敏捷坚决,也说明了他属下将士们高昂的士气和非凡的力量。元英当然不能等闲视之,带领勇将杨大眼亲自率兵出征。韦睿来到邵阳洲坝上用火攻击魏军。大火熊熊燃烧,魏兵人多,一下子乱了套,狼狈逃命,你挤我撞,结果是“魏人大溃,元英脱身遁走。魏军趋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其余释甲稽颡,乞为囚奴,犹数十万”。毛泽东对这段文字都加上了旁圈,批注说:“百万之众,皆尽。”此批,是对这次战役的总结,也是对有胆有识的韦睿的赞誉。

周瑜和韦睿都“敢以数万抵百万”!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宣言率百万之众,挥师南下,荆州刘琮不战而降,曹操饮马长江,直逼东吴。东吴文臣武将,议论纷纷,主战主和,举棋不定。(www.chuimin.cn)

小说第四十三回,东吴重要谋臣张昭对孙权说:“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张昭被曹操的百万大军吓住了。

小说第四十四回,周瑜对孙权说:

“且操今此来,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三忌也;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将军擒操,正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屯夏口,为将军破之!”

周瑜为坚定孙权抗曹决心,又“以军数开解”:

“主公因见操檄文,言水陆大军百万,故怀疑惧,不复料其虚实。今以实校之;彼将中国之兵,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众,亦止七八万耳,尚多怀疑未服。夫以久疲之卒,狐疑之众,其数虽多,不足畏也。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愿主公勿以为虑。”

周瑜敢以“精兵数万”抵曹操的“百万之众”。

因为周瑜并非逞血气之勇,他对曹操的兵力优势取分析态度,看到曹军是“久疲之卒,狐疑之众”,而且犯“兵家四忌”,强中隐弱,优中含劣。周瑜可谓看得透,料得定,具备战略家的素质。所谓“周瑜之风”,不唯有胆,而且有识,更在有为。

韦睿以数万之兵破元英“众兵百万”,胆略识见,前追周公瑾,自可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