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韦卓民:培根对观察的理解

韦卓民:培根对观察的理解

【摘要】:培根在其《新工具》一书中,详细地分析了当时科学之所以停滞不前的种种原因,并指出其原因之最重大者是在于科学研究目标的未能明确。可是,观察与实验,据培根的看法,都应该有其一定的程序的。培根的观察就是这样地作为感性认识的泉源,又作为理解事物的基础和检验理解的标准的。再次,培根强调观察事物之实事求是,不得苟且。证据不确切,就还要实验,还要研究,就是培根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且培根的观察是务求周密而细微的。

培根在其《新工具》一书中,详细地分析了当时科学之所以停滞不前的种种原因,并指出其原因之最重大者是在于科学研究目标的未能明确。接着,他便写道:“可是目标纵然不错,而他们所选的途径无疑是错误的,不可通的。人们如果正确地观察一番,他们一定会看到一件可惊的事情,就是,没有一个人肯郑重地以有条不紊的实验程序,直接从感官起首,为人类的理解力开筑一条道路。”[59]那就是说,明确了科学研究的目标之后,首先就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观察和实验。由观察才能得到经验。如果经验是自然出现的,就叫作偶然的,如果你是有意寻求它的,就叫作实验[60]。可是,观察与实验,据培根的看法,都应该有其一定的程序的。过去不是没有实验,但过去人们作实验的时候,“不过是在暗中摸索四周的一切,以此侥幸找一条出路。实则他们是应当等待天明,或灯烛的光亮,然后才可以行动的。因为真正的方法只应当先燃着灯烛,然后再借着它的光亮指示出道路来。人们一起始只应当依据有秩序而消化好的经验,不应当依据粗劣而不规则的经验,应当从一种经验抽绎出公理来,应当从确立的公理再抽绎出新的实验来……因为只有有条理的方法,才能在经验的树林中,一直前进,达到公理的敞地上”[61]。观察与实验的程序就是首先从原有的经验出发,以这经验作出初步的假说,培根说为“抽绎出公理来”,然后再把假说验之于实践,就是他所说的从确立的公理再抽绎出新的实验,像这样由实践而认识的,由认识而初步理解,以主观的初步理解付诸实践作为它的验证,然后才能有更深入的理解,逐步深入,但一直不离实践,“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62]。培根的观察就是这样地作为感性认识的泉源,又作为理解事物的基础和检验理解的标准的。

培根对于观察之作为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主要的一个环节,除了上面已经讲过,必须有一定的程序,不应局限于狭隘的范围这两条重要的原则之外,还要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许多应该注意之点。

首先,观察不是盲目的。不是“在暗中摸索”,而是有初步的主观定见为之指导的。我们首先“要知道所考察,所寻求的是什么;一个精细的指出,研究问题的人必须对于他所追求的,具有一种约略的观念,否则在他寻得他的对象的时候,还不能认识是他所追求的;所以,我们的逆料(anticipatio)越发周详,越发确实,则我们的研究就越发直接,不走弯路。……我们如果知道什么人是精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就应该去请教他,那是聪明的做法而有好处的;同样地,我们翻阅有关的书籍,使我们对于研求的东西获得某些教训和知识,也是有好处的”[63]。这就是说,不是盲目将事,莫知所从的。

其次,观察中不可忽视平凡的事例。培根在其《学术推进》一书中,引用柏拉图叙述苏格拉底和海皮亚斯(Hippias)的一段对话,以说明忽视平凡事例之违反观察的原则。苏格拉底正在辩论美的问题的时候,“苏格拉底轻描淡写地举出一个美貌的少女,一匹骏马,一座精致的瓶作为美的实例。提到一个瓶的时候,海皮亚斯就发脾气地说:‘如果我不讲一点礼貌的话,我就不屑于和举这种卑鄙事例的人来辩论了。’苏格拉底因而回答说:‘你是对的,正和你很相称,因为像华装秀履的一个人’。实在地说,最可靠的知识不尽是从很突出的事例中得来的;关于一位哲学[64]。有一个故事说得很好,就是当他举目望天上的星宿时,他堕落水中去了。因为如果他向下看,他还可能在水中看见星,但他向天上看,他就不能在星中看见水;小中常可见大,比较易于在大中见小”[65]。平凡的小事之不可忽略有如此。“凡是可以供给理解以材料的事情,都不应遗漏。”[66]关于这一点,培根还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明显的,任何东西在其最软弱的情况下,通常是最需要我们的格外注意和帮助的。”[67]这句话固然是联系着青年教育的问题而讲的,但是从这句话的深意来讲,培根之强调青年教育,乃是因为他认为青年是成年的萌芽,而萌芽的东西每每为人所忽略,正如平凡的小事易于为人所忽略一样。这就证明培根是从发展看问题,而不总是把事物孤立起来看的。

再次,培根强调观察事物之实事求是,不得苟且。他写道:“一般的俗见说,鱼类的内部是热之最少的,而鸟类之热为最多,尤其是鸽、鹰、鸵鸟为最热。是否如此,应该进一步研究各种动物的热,从而加以比较其孰多孰少。应该研究鱼、四足兽、蛇、鸟而且按其种属进行研究,如狮为一种,鸢为一种,人类亦为一种。”[68]培根之研究热的原因,不惮烦地从各方面观察各种物体中热之有无,与其有热之多少,搜集大量材料,列为三种的表,以决定热这种现象之模及其原因,虽然他所采用的方法比较笨重,这是由于为当时欧洲科学发展水平所限制,但以其实事求是、丝毫不苟的精神来说,是值得后人景仰的。例如在《新工具》第二卷箴言十四里面,他这样写道:“从上面所说的,谁都能够很容易地看出我们的历史修养是可怜的,因为在上面的表中,常常插入一些传说和报道以代替证实的历史和有根据的事例(可是如果材料之信用或证实有问题时,我们总是有附注声明),而就每每不得不加上‘我们还要实验——我们须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些话。”证据不确切,就还要实验,还要研究,就是培根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有了事实作为根据,就可以大胆作出结论,而且并不必问这结论是否我的创见,不必问这样说法是否言前人之所未言。培根写道:“信凭事实的明证,我们就拒绝种种的捏造和种种的欺诈;至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会有什么后果,我们并不考虑将要发明的是否已经是前人所知道的,是否会随着事情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而与之浮沉的,正如发现的新大陆究竟是古人所已知道的阿兰特斯岛,还是第一次发现的大陆,对于人类是不关重要的。”[69]只求真理的认识,不求真理之自我发明,一切以事实为根据,而不问其他。

而且培根的观察是务求周密而细微的。这也是他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之一种表现。例如在他研究热性在相似情形下不存在的时候,他在《新工具》第二卷箴言十二中举了三十二种的例证。姑随意择其第二十四种例证来证明他的研究细微的精神。他写道:“这一个例证我们亦该勤为论证。因为生石灰在洒水以后所以获得热度,或则是因为把以前散开的热集中起来(如上述的被封锁的草类),或者是因为能燃的元精被水激动起来,发生了冲突和反动,我们如把油浇上去(不用水),则可以看出这两种原因哪一种是真实的,因为油它可以同水一样,把封闭中的元精集中起来,同时还可以不搅动它。我们还可用各种物体的灰和锈来做实验,或用不同的液体洒上去来做实验。”[70]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培根只能这样进行他的科学实验,然而他的细微周密的精神,在这里可见一斑了。(www.chuimin.cn)

再来看看他另一例子。在《新工具》第二卷箴言二十五里面,他是谈到隐密的例证。这些隐密的例证是关于性质很不明显的现象。这类性质很不明显的现象“所呈现出的性质,力量是最微弱的,仿佛在摇篮中和胚胎中似的。那种性质虽然亦各事奋斗,起初它努一点力,可是它旋即被相反的性质,所埋没,所征服。……我们可假定密度是我们所研究的性质。所谓密度就是能决定物体形相的一种性质,正同流动性相反。在这里所谓隐密的例证,便把液体中微弱的密度表示出来,就如水泡就是由水体组成的一种有定形的薄膜。屋檐的流水亦是一种相似的例证。如果有充分的水继续往下流,则流水建成一个细长条,以保存水的连续性;如果没有充分的水往下流,则流水成为圆点,以防水的连续性中断,因为水点是保存连续性最好的一种形相。不过水线一停止住,水点一开始下降,则水立刻往上回跳,以避免中断。”[71]这是描述很生动的一个例子。我们姑且不去从现代物理来分析培根这些说法,只注意他是怎样观察到檐前的滴水在继续往下滴时,呈现什么一种现象,在没有充分的水往下继续地滴,又呈现什么另一种现象,在水之停止下滴时又呈现另一种现象。这都是表现他观察的周密和细微,可以为观察的楷模的。至于他观察到现象中某种微弱的性质在某种情况之下,和相反的性质进行斗争,以求继续下去而不致为敌对力量所克服,他已经看到事物中的矛盾是变化的原动力,更证明他观察的细微和周密。他还体会到,必须从事物的发展来观察现象的变化。例如他谈到研究植物的成长时,他就指出“必须由播种观察起,必须看他何时膨胀,何时仿佛充满了元精。这种观察是容易做到的,因为我们可以把地中所埋的种子日日取出来仔细观察,看它第二天是什么样子,第三天,第四天,又是什么样子。其次我们还可以观察,它如何开始把皮顶破,把纤维吐出,并且在松土中,同时能略略向上举起来。再其次,我们还可以观察它如何把纤维发在下面成了根,发在上面成了叶,有时在土质松时,又发在旁边爬出去”[72]。培根所举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虽是老农老圃所熟悉的事情,却培根以之为科学研究的观察一种典型的例子,说明怎样需要观察之“微到显,从静到动,从相对稳定之到变动不居,是富有科学和哲学的意义的”。

再其次,在观察中必须考虑量之影响于事物的变化。培根写道:“一切特殊的品德是按照物体分量的多少而定的。大量的水腐化得慢,小量的水腐化得快。(注意培根化学知识的局限性。)啤酒同葡萄酒在瓶中比在桶中熟得快、亦比较容易可口……还必须进而考察,一个物体的分量同其品德的情状有什么比例关系……各种品德并没有同一的比例,它们的比例都是十分差异的。因之,这一种的度量应该求之于经验,不应该求之于大概或猜想……我们必须确知,要产生某种结果,我们应当需要多少,物体的分量……”[73]虽然不能说这就是培根对于辩证法量变到质变的体会,却他对于量与质的关系是有直观性的认识的。后面谈到他的三表问题时,更加能看到这点。当然微积分尚未发明之前,培根也没有条件来进一步使他的认识更为深化,然而他已经一再强调观察要从量的方面增加其准确性的。

最后,培根还指出,“知识是无止境的”[74]。只有随时随地抓住机会进行观察,向大自然不断地学习。在他的《学术推进》一书开始一段,他便有这几句话,值得我们作为座右铭的:“如果有人提出这种意见,说学术花时太多,尽可以把这时间更好地使用,我的答复就是,最活动、最事忙的人们,在他们等待事务再事紧张的时候,是有些空间的,问题是怎样来填满这些空间的间;娱乐呢,还是学习?”[75]

并且我们必须再一次指出,培根对于观察还注意到感官的局限性。正如上面所曾谈到,感性的认识常常是不十分正确的。在其《伟大复兴》的计划里,他写道:“感官的失败有两条途径,有时它完全不能给人以报告,有时它只能给人以需要的报告,不管感官的倾向怎样端正,但是还有许多东西会漏网的;事物的整体可能是微妙莫测,其部分也可能是过于微细;距离太远,运动太慢或太快,对象又可能是极其平凡不能引起人的注意,等等,都可能是感官所观察不到的。有时感官虽已观察到了,但又常常不能牢固地保持着;所以一般的证据,感官的消息,常是以人为转移,而不完全由于外界。因之,说感官是事物的标准,乃是大错而特错的。为着纠正感官的错误,我们就从各处搜集了对于感官适宜的帮助;其方法不只是器具的使用,而多半还靠实验的安排,因为适当的实验的作用,其微妙远胜于直至有最精巧器具为其帮助的感官。所以我们并不十分着重感官的直接的自然感知,而是要感官通过实验来作出判断,依靠实验来判明事物:我们希望在这样的基础上成为感官的护庇者而解释其忏悟。我们像这样求得有关理解自然的东西并使它在心中建立起来;如果人心是一张白纸的话,这就足够了。可是人心竟配置得很奇特,往往不能接受事物的真实影响。因之,必须寻找一种补偏救弊的方法。”[76]

虽然培根肯定感性认识有其严重的局限性,而且常有错误,但他只认为感官没有其他帮助便不能作为认识事物的可靠标准,并不否定通过感官所获的感性认识。培根对于感官的作用和对于感性的认识不是采取怀疑的态度,而是主张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使感官更正确地报道其关于客观事物的消息。他在《新工具》一书中明白地这样写道:“有些人主张确实性是终久不能达到的;他们的理论在出发点上虽同我的做法一样,可是结果就大大地分了家,并且完全背道而驰。因为主张那种理论的人只是说,任何东西都是不可知的;而我说,用现在通行的方法,我们在自然中,也知道不了许多。可是他们就一往直前地取消了感官的和理解的权威,而我则正要想法给它们以帮助。”[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