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传媒经济研究:全环节盈利模式的转变

传媒经济研究:全环节盈利模式的转变

【摘要】:传统的传媒经济的模式主要是双重市场模式,新媒体异于传统媒体的种种特点,颠覆了传统赢利模式。传媒经济的盈利模式将发生变化,盈利模式将成为研究的重点。从目前来看,新媒体的盈利模式首先是广告模式,这是对传统媒体盈利模式的继承。

传统的传媒经济的模式主要是双重市场模式,新媒体异于传统媒体的种种特点,颠覆了传统赢利模式。新媒体引导、改变着受众的生活方式,并催生了新的庞大的市场需求。它以创新的媒介形态,不仅改变传统媒介的传播手段与接收终端,更是整个传媒产业内容资源、传播渠道、盈利模式在内的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根本变革,也改变了传统单一盈利模式,正逐渐发展形成多元复合的盈利模式,由双重模式向立体模式转向。传媒经济的盈利模式将发生变化,盈利模式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和网络这一平台,寻找新媒体赢利的出路,已成为业界颇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从目前来看,新媒体的盈利模式首先是广告模式,这是对传统媒体盈利模式的继承。广告赢利模式可以吸引消费者,更多推销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雅虎等大型网站、谷歌搜索引擎赢利重点都是广告,其浏览与搜索等服务是免费的,通过向读者提供信息的免费阅读和搜索来聚集人气,以获得广告收益。上海报业集团的“澎湃”和互联网公司的“头条”等客户端,也是靠提供免费阅读来吸附广告赢利。其次是注册收费模式,以会员制的方式获得会员的缴费,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优惠。《纽约时报》成立网站之初就曾对专栏作家文章和其他优质内容进行收费试验,虽然因效果不好而终止收费计划,但从2011年3月28日起再次恢复对游览其网站的读者收费。第三是增值服务模式,通过提供增值服务获得收入,如电信的信息服务,网站的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等。最后是复合模式,是上述多种方式的综合利用。如腾讯视频靠播放广告,同时通过注册付费会员,可以享受到免除广告的服务,还通过下载视频收费。

如何创新模式将成为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不管是什么盈利模式,核心是要尊重受众的主动性,满足其参与性。

(一)内容融合,开辟新平台

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网络媒体平台得以拓展,另一方面,对媒体内容的需要也大为增加。视频网站也正在完成由单一的“平台提供方”到“平台提供方+内容出品方”的转型。这使得传统媒体的信息和艺术形式得以在网络新媒体上延伸,为信息传播开辟了新平台,实现了内容的融合。

网络自制剧简称网络剧,是“以数字影像技术制作,以网络为第一传播渠道,专为网络媒介服务,满足网络用户观看需要的新型演剧形式。”[31]它是在传统影视剧基础上,由互联网技术催生的一种新型影视剧。一般认为,网络自制剧是由网络媒体投资拍摄,专门针对网络平台制作并播放的影视剧。[32]或是由网站参与投资拍摄、适合视频网站播放的影视作品;[33]其基本特征是由网络媒体参与制作,以视频网站为主流传播平台,具有影视剧的属性。表现为自制影视剧、商业定制剧、微电影三条发展主线。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新产品的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音视频网站、制作公司、文化团体、传媒集团等开始涉足网络自制剧,而且在主题、风格、表演等方面渐趋成熟。从2010年开始各大视频网站纷纷试水自制网络电视剧,几年过去,网络自制剧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高的点击率和关注度让自制剧成为视频网站着力发展的方向。以乐视、优酷、爱奇艺、搜狐视频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大规模不间断地生产着自制网络剧,成为我国主要的网络剧出品阵地。[34]2013年之后,一批具有浓郁商业色彩的网络自制剧走进网民们的视野,像搜狐网站推出的《屌丝男士》系列,优酷推出的《万万没想到》系列,一经播出,便好评如潮,凭借最高将近40 000的百度指数平均值,[35]将我国网络自制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2014年也被称为“网络自制剧元年”。[36]在2013年的艾美奖上,美国Netflix的首部原创网络自制剧《纸牌屋》,不仅获得9项大奖提名,而且最终夺下了最佳导演、最佳选角和单镜头剧集最佳摄影三项大奖。此举被认为是标志着网络自制剧已经进入到能够与传统电视剧分庭抗礼的新时代。

网络自制剧的内容和叙事方式适合碎片化阅读,适应了分众化的需要;网络自制剧播放灵活,电脑和移动设备都成为网络自制剧的接收终端,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它互动性强,可以让观众参与讨论和分享,既可以直接征求观众的意见,让观众参与编剧,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来间接地体现受众的趋向,更好地建构一个故事,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气,获得较高的点击率和收视率。网络自制剧是一个新的影视剧创新项目,给予它独特的传播特征,便逐步建立起来了自身的盈利模式。

首先视频网站和广告商建立起了紧密的合作。除网站的品牌广告、贴片广告、企业赞助等广告投放形式外,重要的是植入性广告的开发。网络自制剧的制作方从广告商处获得更多的制作经费,而广告商将资金投入到某部网络自制剧中,通过广告植入以获得该产品在剧中被宣传或展示的资格。网络剧在制作之前就可以考虑广告的生产与投放,从而使得网络自制剧的广告投放开始趋于定制化与原生化,广告主可以根据需要投资并定制网络剧,将广告内容自然植入到广告中去。广告自制剧的内容与广告开始相互融合,可以避免传统植入式广告的生硬感,广告与内容也形成了伴生状态。同时借助广告商的广告投入将受众群延伸至产品营销领域,不断提高网站自身影响,实现传播效果与经济效益的融合。在第一季的推广中,《嘻哈四重奏》与康师傅绿茶合作,采用“快乐营销”的策略来打动用户群体,将该系列剧贯穿于康师傅的整个营销季,发挥出“快乐营销”的持续效应与集聚效应,通过“病毒式”营销方式,取得不俗的效果。

其次视频网站与传统电视台探索合作路径。其一是版权节目的相互输入。传统上,视频网站作为播出平台,需要向电视台等影视制作者购买电视影视剧的版权,但随着网络自制剧的走旺,一些当季十分热门的网络自制剧引起了传统电视台的关注,电视台可以播出从视频网站购买下来的网络自制剧,视频网站对传统电视台形成了电视剧的“反输”。如2012年3月,土豆网将其自制剧《爱啊哎呀,我愿意》的版权出售给了深圳卫视,获得不错的反响,这也是视频网站第一次对传统电视台形成电视剧的“反输”;2012年7月,江西卫视就向爱奇艺网购买了网络自制剧《奇异家庭》,这或许将成为未来网络自制剧的又一发展方向。[37]其二是影视剧合作制作,双屏播出。2013年末,以娱乐节目著称的湖南卫视开始挖掘网络影视剧这另一块自制剧的领域,带着丰富的自制剧制作经验及优秀节目主持人,与优酷网联合推出了网络自制剧《万万没想到》的贺岁篇《万万没想到之小兵过年》,这是我国首部由视频网站和电视台合作完成的自制剧。该片于2014年1月在湖南卫视播出,优酷网同步更新。

针对网络时代的兴起,2004年10月,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他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长尾(Long Tail)理论,他告诉读者: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热门产品,不在传统需求曲线的头部,而在于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的尾巴。将长尾上的个性化需求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主流商品还要大的市场。网络时代是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

网络自制剧针对特定收视群体,兼具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和影视剧的内容优势,致力达到制作者和观众的互动。制作者、广告商、电视台的联动,电脑、电视、手机的三三屏贯通传播模式。准确地定位和挖掘了影视剧的长尾市场,为视频网站和电视台的发展,延伸价值链条,创新盈利模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受众整合,打造粉丝经济

粉丝一词是英语fans的音译,指什么迷。“粉丝”就是一种热点人物或事件,如运动、表演艺术,或某名人的热心追随者或支持者。从广义层面上看,“粉丝”是指一部分对特定话题有较大兴趣的人。从狭义层面上看,“粉丝”不仅仅是对这些话题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其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愿意为自己的兴趣而付诸各种各样的支持性的行动,以期待放大自己的兴趣所产生的协同效果,甚至期待以行动扩大这种热点的不断扩散,获得更加多的粉丝加入和支持。从社会学角度看,“粉丝”是一种有特殊属性的社会群体,它具备以下的一般特征: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有一定的分工协作;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粉丝”文化是一种亚文化,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亚文化因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集纳了民间丰富的养料,往往能大面积收获公众注意力。“粉丝”的媒介化生存,已成为当下“粉丝”文化的一种突出景观。这一社会群体是“固定的,有规律的,情绪性的投入一个流行故事或文本”,并由此采取一致性的行动。这种文本来自书本、电视剧、电影或音乐的形式,或者是体育或流行符号。粉丝固定地、情绪性地消费所有亚文化有关的媒介文本,这样的受众就是粉丝。[38]

事实上“粉丝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速度是一致的。中国“粉丝文化”和“粉丝经济”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正是随着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等近几年各种选秀节目的发展而出现的。他们以异乎常人的热情投入于所倾慕或崇拜的特定明星、名流等个人节目、电影、电视、音乐作品、流行乐团、球队等团队。2006年,当各类选秀节目落下帷幕后,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对上海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我型我SHOW》、《创智赢家》、《舞林大会》四档真人秀进行的调研报告显示,这四档真人秀的各环节价值超过38亿元,对社会经济的总贡献达到76.89亿元。《我型我秀》和《加油!好男儿》两个选秀节目的短信投票总共有1 600万条之多。“粉丝”不仅仅是一支庞大的消费群,同时也是一支具有潜力能量的经济力量。2006年11月6日,全球首个以“粉丝”为主题的节庆正式在中国创立推出,主办者明确宣称“粉丝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孕育“粉丝”健康文化,撬动一个潜力巨大的“粉丝产业”,形成一种新兴的“粉丝经济”(Fans Economics)。

粉丝群体从最初的娱乐演艺圈溢出,渗透到文化、体育、科技政治等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并在消费主义与媒介合谋的工业体系下促生了新的文化经济形态——粉丝经济。在《粉丝力量大》一书之中,作者张蔷对粉丝经济的定义为:“粉丝经济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不断增值情绪资本。粉丝经济以消费者为主角,由消费者主导营销手段,从消费者的情感出发,企业借力使力,达到为品牌与偶像增值情绪资本的目的”。[39]

文化娱乐和媒体行业,英国学者西尔斯(Matt Hills)观察到,在从“广播”到“窄播”的媒介工业转型中,忠实的粉丝变成了最有吸引力的消费者。粉丝对于产品的情感投入,其实是一种宝贵的情感资本。品牌的价值就在于粉丝(消费者)与品牌所建立起来的持久的情感联系。电视台如果想赢利,不必追求最大数量的普通现众,只需要制造和迎合一定数量的最忠诚的观众。而在新兴的互联网行业,粉丝构成了网络新经济的主要价值源泉。无论是博客模式(如Myspace)、社交网络模式(如Facebook)、微博客模式(如Twitter),还是视频网站模式(Youtube),都是大多依靠粉丝用户花费时间和精力来贡献人气、流量和内容。忠实的用户群体成了社交网络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

粉丝经济是建立在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上的口碑营销。相对于密集型的软硬式广告宣传,口碑传播具有非常大的优势,粉丝建立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之上,信源具有一定的保证,更易于人们接受。其次,粉丝的传播是主动、积极并富有创造性的,能够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并将这些注意力转化为更大的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互动和体验是移动互联的本质。在移动互联网热潮席卷的当下,各类新型社交媒体异军突起,微博、微信、视频社区等高效的传播媒介,能迅速激发起粉丝的热情,产生聚集效应。无论是企业还是媒体,甚至个人,都试图通过拥抱新媒体分得一杯羹。由此也成就了“粉丝经济”这种新生经济形式的进一步蓬勃发展,也带动了粉丝经济整个产业链的扩充与强化。因此,粉丝经济泛指在社交网络时代,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通常情况下有着较高知名度的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是社交平台上被关注的热点,并因此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

粉丝经济与品牌、广告、衍生品等紧密相关,已经初步形成了粉丝产业链条。粉丝们支持明星代言的品牌等无形资产,消费明星青睐或使用的相关产品,支持明星而跟进一系列相似的消费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其他相关的衍生产品和延伸消费行为。对于传统传媒来说,通过和新媒体紧密结合,也可创新盈利模式。具体如下。

第一,利用粉丝凝聚人气,为新的影视剧的播放展开营销。每当一部新的电影即将投放市场的时候,制片方总是召集片中参演的明星到各地举行巡回见面会,和影迷及明星粉丝互动,再结合其他营销活动,以此带动在当地的票房。《小时代》通过见面会筛选出一部分粉丝提前观影,再回到粉丝组织进行传播、感染、裂变,采用“饥饿”营销的方式把普通的提前放映场改造为粉丝线上抢票、线下参与的社交活动。使《小时代1》最终斩获4.89亿的票房收入,其对应的制作成本则只有不到5 000万元。

第二,利用粉丝凝聚注意力,为新的电视节目的推出奠定基础。近两年一系列综艺节目的推出,都是主打明星牌。《爸爸去哪儿》第一季选择林志颖父子、田亮父女等五位明星父子或父女进行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五位明星爸爸在72小时的户外体验中,单独照顾子女的饮食起居,共同完成节目组设置的一系列任务。《爸爸去哪儿》获得了电视的高收视率、网络视频的高点击率和社会的高关注度。这表现为明星消费,而实质上是粉丝消费。

第三,利用粉丝的支持,为影视节目筹集资金。《大鱼·海棠》是一部国产动画电影,中期制作阶段面临资金链断裂。制片方在微博平台发出公开信,在知名动漫视频网站投放样片,在众筹网站启动筹资目标为120万元的众筹项目。2013年8月1日,该项目以近3 600人参加近160万元的总金额顺利完成众筹,使项目再度重启,并一度成为众筹网站点名时间上筹集资金最多的项目。

第四,关注粉丝,互联网与影视跨界融合。粉丝经济成为互联网跨界娱乐影视与影视界展开深度融合的一大动力和重要战略布局。无论传统的娱乐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都非常重视粉丝经济的开发。阿里巴巴利用娱乐宝推出了邀请粉丝投资拍电影的项目,娱乐宝是目前全球最大的C2B电影投资融资平台。娱乐宝为粉丝们打造了从投资影视剧,到关注创作动态、与明星互动,再到上映购票观影,最终获得年化收益的全流程参与,提供一种全新的娱乐生活方式和用户体验。

(三)延伸活动,投身媒体电商

随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多元化产业的探索早在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媒体集团化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媒体从开设技术服务公司,组建发行服务公司,到成立房地产公司,进军房地产行业,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部分电台、电视台代理酒类和美容保健类相关产品进行销售,将销售和广告捆绑运行,通过广告促进销售,通过销售弥补广告的不足,以有效地提高广播电视的时段价值。其后,更多的电台开办了购物频道,直接将电视节目和产品销售组合起来,并逐步取得实质性的成果。随着新媒体的挑战不断加大,当前传媒探索盈利渠道的途径之一就是立足媒体优势转型“媒体电商”。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正转变为实质性的颠覆,那就是传统媒体的“去中心化”。Web2.0时代带来的用户自生产内容模式,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组织拥有了自媒体化的基本条件和能力,也拥有了信息传播的自主权。使企业可以直接使用网络媒体和社会化媒体传播自身的形象和产品信息,越来越普遍的“企业媒体化”颠覆了以传统媒体为载体的广告商业模式,这直接导致了传统媒体在商业运营和产品营销的业务中心与客户中心地位大大降低,动摇了传媒双重市场的基础。

面对这样的冲击和挑战,媒体必须探索新的盈利业务模式,那就是不断探索“媒体实业化”,即“媒体电商化”。传媒正在从单一提供媒体中介服务的虚拟身份,向直接支撑传统实业的实体化方向发展。

“媒体电商”被广泛使用在对于媒体从事任何与电子商务,或者是非媒体业务之外的实体商业业务的统一称谓。发行量、收视率巨大的传统媒体,其价值远远不止是一个信息平台,更是一个宽广的流量平台。传统媒体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将被重新赋予入口和平台的意义,基于媒体自身的介质、渠道、区域、公信力、影响力、整合力等自身优势介入“媒体电商”,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业务创新。

时尚消费类媒体本身就在传播消费内容,吸引的也是有消费欲望的人群,直接销售产品。美国的康泰纳仕集团曾经前后做过7次对初创类电商企业的投资,旗下多本时尚刊物都有自己的在线商店,如女性时尚杂志《Glamour》运作的Glamstore网店,男性杂志《GQ》与奢侈品百货Nordstrom合作推出的购物网站Nordstrom Men.com等。国内《时尚》传媒旗下的YOKA时尚网,用户不仅可以参加“优享团”的各种团购,还可以在Ymall商城实现服饰、鞋包、化妆品等时尚商品的在线购买,更可以进入多位设计师的网上工作室购买其设计的作品。

就传统媒体而言,对媒体电商的探索正处于一个审时度势、依托优势、模式多元的探索阶段。具体的参与形式表现如下。

1.依托合作型

淘宝网是全国最有影响的电子商务平台,媒体可以依托淘宝做外围导购实现媒体电商,从而实现广告合作,并赚取淘宝客佣金。

浙报集团和淘宝网合作,2009年9月共同投资创办《淘宝天下》杂志。通过线上和线下共同发行,以网络发行为主,按需定制。内容主要来源于淘宝网的使用者,营造线上线下网购人群互相分享和购买的社区。同时,在淘宝建立了官方旗舰店,将淘代码植入杂志内容,帮助读者快速精准寻找到商品或者店铺,可以在消费信息和生活方式内容的分享中,直接点击相关链接实现购物,同时也使《淘宝天下》成为可以按效果付费的媒体,建立起新的广告营销模式。[40]

准确地说,这是一种淘客模式。它对于那些不具备媒体电商“重运营”的媒体,不需要投入任何人力物力成本,而是要把目前的基于内容的用户和流量尽可能多的变现。成为一个导购平台,做好内容和推荐。媒体致力于内容优势,淘宝获取更多的流量,实现双方共赢。

2.联和合作型

2015年5月,央视网商城举行“联合发布暨品牌签约仪式”,与国内外十三家知名企业联合发布战略合作。

央视网商城以全球新品发布+互动体验为定位,强调品牌媒体+电商的跨界融合属性,立足强大的内容资源整合、制作、传播能力,以优质全面的传媒内容服务企业。通过开发“联合发布”商业合作模式,联合优秀企业为用户创造新生活方式,以独特多变的营销活动满足用户体验,缔造新品发布、体验、交易的独特平台。让企业在这个国家级新媒体平台上搭设新优产品品牌馆,全面升级用户对企业的认知,培养用户对品牌的信赖与情感,并通过360°媒体和社会化传播,满足用户自主认知、自我表达的需求,最大化地构建多方共赢、细分差异的传媒电商生态圈,努力打造一个为平台、企业、消费者三方共赢的生态系统。

3.复合平台型

早在2006年,湖南电视台就成功推出了“快乐购”电视购物频道和电子商务网站,从“电视百货、连锁经营”起步,定位“媒体零售、电子商务”,致力跨行业、跨媒体、跨地区发展。2009年12月,湖南卫视和淘宝网共同组建了跨媒体合资公司“湖南快乐淘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手拓展电视网购新市场,探索网购与电视媒体深度结合的新商业模式。2010年4月湖南卫视推出《越淘越开心》节目,将“秒杀”搬上大众舞台,将“淘一代”的生活搬上屏幕,首期节目有超过100万人参加了“秒杀”活动。双方还创立电子商务网站“嗨淘网”,销售护肤美体、彩妆香氛、滋补保健类产品,并配合《越淘越开心》节目提供相应的产品。[41]

电商包含了库存、配送、物流、流量、交易、客服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极大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相对于淘宝网、京东商城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而言,传统媒体进入电子商务业务时间还很短,品牌优势不足,知名度不高;商品品种单一,缺少特色;技术含量不高,平台的便利性有待提高,经营管理和运营人才相对缺乏,物流设计和物流体系有待加强。从淘客型到自建型是一个逐步发展、逐渐成熟的过程,媒体电商的当务之急是努力开发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和优质的企业或产品相结合,总结和挖掘在报纸发行和电视购物等业务上积累的经验,具备一定的条件之后,才能实现从无运营、轻运营到重运营的转变。

以上的盈利模式拉动了市场的繁荣,造就了大批量的需求,也带来了丰厚的市场回报。但是深入地探讨表明,一方面,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是分众、忠诚、精准。这和传统媒体有所不同,对于想极大扩大覆盖面、实施全覆盖的传统媒体是个补充,随着媒介融合延伸传统媒体的产业链条,这也势必成为全媒体战略的盈利要素。另一方面,以上表现出来的对消费文化的沉溺,对粉丝的一味迎合会带来消费主义的蔓延和低俗文化的泛滥。此类传播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值得高度关注,这对传媒如何在新生态下保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提出了新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传媒经济的研究上,首先从研究方法上要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当代传媒业的目标市场、个性化传播、精准营销、媒介虚拟时空与现实时空的改变等等,都是新出现的现象和问题,也是研究的课题,因此需要将传媒经济侧重于定性的宏观的研究,转向更加趋向于实践的微观研究,通过对传媒经济数据的挖掘和盈利模型的研究,更加准确地反映和预测未来的传媒产业发展方向。

其次研究视域要从传媒产业走向经济发展。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一般说来是一个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从广泛的意义上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传媒产业已经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产业,由于其带有新经济的特点已经表现出了对国民经济的引领作用,是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需要研究传媒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同时,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也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关联,所传播的内容的影响和效应越来越大,必须探索传媒产品的生产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关系。(www.chuimin.cn)

第三研究重点从传媒技术走向经济创新。人们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熊彼特把创新引入生产领域,认为所谓的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数字化、网络化以及移动化等传媒技术的发展直接改变着新闻传播的生态和业态,实践证明,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产生新的传媒形态,走在传媒发展的前列。因此,必须研究传媒本身的创新动力和对传媒生态和业态的创新推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好新闻传播的信息传播和产品生产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当前,中国的传媒经济研究主要任务是:一是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成果,使国内从一开始就从学术视野上站在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位置,以此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架构。二是立足对国内大量的实证调查,开展对中国传媒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使传媒经济学术研究与传媒产业实践紧密结合,使传媒经济研究在两个方面滋养下走向成熟。

【注释】

[1]Joseph Turow.Media Systems in Society:Understanding Industries,Strategies,and Power.Langman.1992,pp.4-5.

[2]Joseph Turow.Media Systems in Society:Understanding Industries,Strategies,and Power.Langman.1992,p.5.

[3]“联环同盟”协定:欧洲三大通讯社哈瓦斯、路透、沃尔夫为了确定各自的势力垄断范围,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按国家和地区分成几块,该协定是在1870年1月17日签订的。

[4]Alan B.Albarran,Sylvia M.Chan-Olmsted.Global media economics:commercialization,concentration,and integration of world media market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8,p.xi.

[5]Joseph Turow.Media Systems in Society:Understanding Industries,Strategies,and Power.Langman.1992,p.209.

[6]Alan B.Albarran,Sylvia M.Chan-Olmsted.Global media economics:commercialization,concentration,and integration of world media market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8,p.3.

[7]Alan B.Albarran,Sylvia M.Chan-Olmsted.Global media economics:commercialization,concentration,and integration of world media market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8,p.xi.

[8]Alan B.Albarran,Sylvia M.Chan-Olmsted.Global media economics:commercialization,concentration,and integration of world media market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8,p.10.

[9]Alan B.Albarran,Sylvia M.Chan-Olmsted.Global media economics:commercialization,concentration,and integration of world media market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8,p.335.

[10]Alan B.Albarran.The Social Media Industries.Taylor and Francis.2013,pp.13-14.

[11]Alan B.Albarran.The Social Media Industries.Taylor and Francis.2013,p.18.

[12]同上书,p.115.

[13]同上书,p.132.

[14]Alan B.Albarran.The Social Media Industries.Taylor and Francis.2013,pp.143-144.

[15]《大数据时代》,《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27页。

[16]《大数据时代》,《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28页。

[17]彭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编辑之友》,2013年第1期,第6页。

[18]喻国明、何睿:《大数据时代传媒经济研究框架及工具的演化——2012年我国传媒经济研究文献综述》,《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1期,第22页。

[19]Ben Elowitz,In Media,Big Data Is Booming but Big Results Are Lacking,MAY 20,2013,http://allthingsd.com/20130520/in-media-big-data-is-booming-but-big-results-arelacking/.

[20]Big Data in Media?Here's Why all the Hype,By Oracle_Media on Jan 10,2014,https://blogs.oracle.com/media/entry/big_data_in_media_here.

[21]Ben Elowitz,In Media,Big Data Is Booming but Big Results Are Lacking,MAY 20,2013,http://allthingsd.com/20130520/in-media-big-data-is-booming-but-big-results-arelacking/.

[22]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23]R·M·梅著,孙儒泳译:《理论生态学》,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4]尚玉昌:《普通生态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页。

[25]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页。

[26]孙彦泉、蒋洪华:《生态文明的生态科学基础》,《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27]鲍德里亚著,张一兵主编,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28]西莉亚·卢瑞著,张萍译:《消费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29]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0]邹广文:《什么催生了娱乐化热潮》,人民论坛,2007年第4期。

[31]Elihu Katz,Jay G.Blumler&Michael Gurevitch(1974).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In J.G.Blumler,E.Katz(Eds.).The Use of Mass Communication: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Beverly Hills,CA:Sage.

[32]曹慎慎:《网络自制剧观念与实践探析》,《现代传播》,2011年第10期,第113页。

[33]庄若江:《网络自制剧的崛起、发展与跨媒介传播》,《现代传播》,2013年第6期,第75页。

[34]《网络自制剧为视频开启暖春时代》,《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05月14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4-05/14/c_126498608.htm。

[35]《2013网络自制剧口碑Top 10出炉》,比特网,http://net.chinabyte.com/192/12820192.shtml。

[36]《网络自制剧迎来“小时代”》,《山东商报》,2014年3月17日。http://www.kaixian.tv/gd/2014/0315/3211799.html。

[37]杨文静:《网络自制剧反输电视台 业界称内容质量是前提》,速途网,2012年7月18日,http://www.sootoo.com/content/312902.shtml。

[38]张嫱:《粉丝力量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http://book.umiwi.com/11623/3184/4859.html。

[39]张嫱:《粉丝力量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0]王一义:《〈淘宝天下〉:探索新旧媒体融合之道》,人民网—传媒频道,2010年12月1日。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5733/208955/13370764.html。

[41]邬晶晶:《媒体电商:现在时与未来式》,传媒评论,2014年第3期,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