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樵歌情结与古琴联想-马如骥文集

樵歌情结与古琴联想-马如骥文集

【摘要】:1960年夏,当第一次听到刘少椿老师弹奏《樵歌》时,我还是个年轻学生,觉得音节奇特、手法新颖。调入南京后,刘师已仙逝多年,重弹《樵歌》,既感刘师当年提携之情,复忆十年采樵之景。《樵歌》作者,据说是南宋末年毛逊,也有认为是郭沔。与《潇湘水云》的题解一样,这又一次说明了《神奇秘谱》等谱题解的不可靠,也从另一方面削弱了毛是《樵歌》作者的可信度。

1960年夏,当第一次听到刘少椿老师弹奏《樵歌》时,我还是个年轻学生,觉得音节奇特、手法新颖。本来刘师想亲自授我此曲,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文革”中我被分配到景德镇北一不足千人的小三线工厂,地处群山环抱之中,人烟稀少,物质匮乏,生活艰苦。这里人多烧土灶,以木为薪,虽常有当地人担柴而过,价格也不高,终因收入有限,常常必须亲自上山捉柴(当地人称打柴为捉柴),以补不足。每隔数月,视存柴数量,必与同事二三,携柴刀上山。景德镇之柴刀为刀工定制,像我们都会去景德镇旧城(浮梁)的铁匠铺,根据自己体力习惯,购制称用的刀,价钱按重量计算,我用的是一把一尺余长的带钩单背刀,配尺许杂木把,刀头有一利钩,刀口精钢手工锨造,锋利异常,手臂粗的杂木,用力挥之立断。弯钩则用于高枝及较细的树枝,以及其他辅助之用。采柴处须绕越几个山头,离住处十余里[1]。山中时有麇鹿野兔出没,同行者有携猎枪者,则更须北行十数里,往往捕获甚丰。再北即为原始森林,据闻曾有虎豹伤人,虽终未有人亲见,常人至此即止。余一介书生,只随众在浅处砍些寸许粗松枝杉干,不敢过于深入。当地采伐,往往一人一大片,有时甚而一个小山头,如见此地已有人在,则须另觅地头,各不相扰。伐下树枝随地堆放,往往一天下来有数十堆之多。自古以来,当地民风淳厚,前人堆放之柴,即便日久成枯枝,也从无人拾取。因此,当天砍下之柴,只要记准地点,任何时候都可以前去担回,不必担心会有人捡现成。来时往往带足干粮,饥时则找一平坦处,就山泉充饥。若柴已足数,天光尚早,也常去临近登临胜幽处,一洗尘乏。

林中砍伐,固然劳累,然亦趣味无穷。如清晨入林,阳光从浓密的树叶中透出,通过濛濛的雾气,折射出五光十色的彩色;寄生树上的茑萝山藤,临风摇曳,姿绝幽艳,在晨光照射下,更显娇艳鲜嫩;整个树林是那样的清新宁静,人处其间,呼吸着略带湿润及草木香的空气,真有如临仙境的感觉。

午时小憩,余常趺坐于涧水潭边。山中多泉水,如灵蛇出洞,出没于岩石藤萝之间。偶从岩上跌落,迸珠喷雪,汇为繁响。至坦凹处,积水成潭,全石为底,水甘清冽。潭中常有游鱼若干,往来翕忽,闲来无事,捞鱼为乐。水清若镜,手未及水,鱼即有知,及触水,俶尔远遁,偶有未及者,亦滑如泥鳅,于指缝中溜脱,常一午不得一尾,太公钓鱼,乐在其中而已。时或长啸山谷,招邀樵友,相聚于泉边石上,取出自带米酒,纵论天下大事,笑傲天下英雄。至激动处,或放声大笑,或捶腿顿足,笑可笑之人,骂该骂之辈,时虽已“文革”后期,然仍唯有此时此地此人,方能恣意笑骂,无所顾忌。偶或登临峰顶,目极天边,近山翠环,远山隐现,天朗气清,心神开爽。其时若放声高歌,可达数十里之外,回声嗡迭,浩气冲天。再或深处探幽,距采樵处数里,经密林,有一山凹,中藏深壑,壑中但见云气溟濛,无法知其深浅。两壁草花繁茂,苍藤虬结,荒径荆榛,地势险峻,不时有异声传来,忽前忽后,忽近忽远,令人愈觉幽深神秘。壁上虽横有几条羊肠小径,似通壑底,因地太偏僻险恶,不敢再前。

及至下山,已晚霞满天,日薄崦嵫。尽管山路崎岖,俗话说,下山容易上山难,加上熟路,归家心切,常一路小跑,然毕竟重担在肩,有时也因体力有限,坡路下倾,时常趔趄,踉跄前行,滑稽可笑。路边繁花争妍,蜂蝶纷飞,秋虫唧唧,一递一声,此应彼和,山坳人家,炊烟四起,鸡犬追逐,又是一番景象。及返家,妻子卸担,童稚候门,笑语如珠,劳顿尽失。

如是者,足足十年。往事烟云,独此深入脑际,闭目犹如昨日。调入南京后,刘师已仙逝多年,重弹《樵歌》,既感刘师当年提携之情,复忆十年采樵之景。由于我非刘师亲授,而是根据刘师基本旋律手法,结合当年生活体会及个人弹奏实践,塑造出我心目中的樵夫形象。《焦庵》谱本身无小标题,为了便于理解,根据我个人的感受,为各段加上了一个小标题如下:

第一段:高山仰止;第二段:悠然进山;第三段:引吭高歌;第四段:峰回路转;第五段:伐木丁丁;第六段:柴积满坡;第七段:空谷幽深;第八段:涧边小憩;第九段:邻壑斧声;第十段:松林邀友;第十一段:樵人酒醉;第十二段:执手殷殷;第十三段:担柴下山。

有的琴家沿用《寥怀堂琴谱》的小标题,由于与音乐本身不易吻合,今不采用。(www.chuimin.cn)

《太古遗音》对《樵歌》有一段注解:“相与盘桓于苍松翠竹之间,徜徉于层峦叠谷之内,友麇鹿,侣木石,遁世逍遥,餐风饮露,视夫名利,若浮云尘芥耳,所谓乐乎樵而忘乎樵者也。”虽其描写几乎可及所有山中隐者,但其“所谓乐乎樵而忘乎樵者也”,别有一番深意,可作本文注解。

无论《樵歌》所要表述的意境还是我对山区采樵的描述,只不过是像我们那些偶尔为之的文人小资们的浪漫,而那些以此为生的真正樵夫们,就未必有此雅兴。且不论有无时间去探幽高歌,遁世逍遥,一天劳乏,不足以全家米粮,餐风饮露不能果腹也。

《樵歌》作者,据说是南宋末年毛逊,也有认为是郭沔。虽然从现有资料上看来,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究竟是谁,但毛是郭的学生刘志方的学生,学生继承师祖遗稿,略作变动或改编,冠以己名,也是可能的。至于《神奇秘谱》题解所说:“是曲之作也,因元兵入临安,敏仲以时不合,欲希先贤之意,晦迹岩壑,隐遁不仕,故作歌以招同志者隐焉,自以为遁世无闷也。”《太古遗音》更以讹传讹:“期时贾相当权,致元师长驱临安……公遂耻事胡元,隐迹崖壑……遂作此曲以招同志者。”其他琴谱亦多有此说,显然与史实相悖。中国古代文人的确存在一定的两面性,但像毛逊那样没有骨气、媚胡求荣、乞求功名的人,在元兵入侵之前,南宋小朝廷犹尚稳定之时,他未得重用,怀才不遇,灰心功名,入山隐居,是可能的。但在元兵已入临安,大势已去,却会因“耻事胡元”或“以时不合”,而“欲希先贤之意,晦迹岩壑,隐遁不仕,故作歌以招同志者隐焉”,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也是如此,元兵才入临安,他非但没有“招同志晦迹岩壑”,反而旋即千里跋涉,北上大都去献媚献曲,只是命不好,未见到忽必烈,即客死驿舍。与《潇湘水云》的题解一样,这又一次说明了《神奇秘谱》等谱题解的不可靠,也从另一方面削弱了毛是《樵歌》作者的可信度。

【注释】

[1]在山区,山人对里程的概念与通常所说不同,山人说一里,往往要一里多,甚至两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