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大的枪击案自然引起全球对美国枪支管制法律的强烈质疑。珊迪·胡可小学遇难者家人噩梦未除,2014年7月27日一名美国联邦法官裁定,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有关携带枪支的禁令违反美国宪法。尽管如此,美国执行更严厉的枪支管制却毫无可能。在美国大约有四成的民众支持枪械管制,但是绝大多数反对禁枪。目前美国的50个州中,44个州的宪法都有明确保护公民持枪权利的条款。......
2023-12-06
《庄子》外杂篇共二十六篇,虽然挂在“庄子”名下,大多数却与庄子无关,可视为老庄之后道家学说的汇集,成分比较芜杂。罗根泽将其作者分为十三派:左派道家、右派道家、道家隐逸派、道家激烈派、老子派、庄子派、老庄混合派、道家杂俎、神仙家、纵横家、战国末道家、西汉道家、庄子本人(《天下》)。[1]
罗氏的分类过于庞杂,缺乏统一的标准,对时代的考证也有问题,但他对道家左派和右派的划分,却颇有启发性。他区分左右的标准是对儒家的态度如何,激烈反儒的是道家左派,与儒妥协的是道家右派。而在笔者看来,左右不应依据“对外态度”,而应该依据“对内态度”来判定:主张克制情欲的,为道家左派;主张放纵情欲的,为道家右派。[2]简言之,从人性论的角度,后期道家可分为禁欲和纵欲两派。
《荀子·非十二子》是研究诸子学术较早的材料之一,荀子逐一批判了各有所偏的六派十二子。我们并不认为他的总结反映了当时思想界真实的情况,他有自己的选择标准,有些学派没有入选,有些学派只有他这里才提过。大体说来,墨翟、宋钘可以归为墨家,慎到、田骈可以归为法家,惠施、邓析可以归为名家,子思、孟轲可以归为儒家。这基本上没什么问题,而他最先提到的两派四子如何归类呢?我们看一下荀子对这两派四子的描述:
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忍情性,綦溪利跂,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陈仲、史鰌也。(《荀子·非十二子》)
李敖在《要把金针度与人》中介绍荀子时说:“他写《非十二子篇》,从社会贤达陈仲、史鳅(鰌),到墨家的墨翟、宋钘,到法家的慎到、田骈,到名家的惠施、邓析,到儒家的子思、孟轲,他都一个个点名批判。此公的气魄,于此可见。”[3]李敖说荀子“一个个点名批判”,他自己在为十二子点名的时候却丢了非常重要的两子—它嚣、魏牟,同时大概他也觉得陈仲、史鰌无以名家,所以含糊其词地说他们是社会贤达。但社会贤达那么多,为什么荀子偏对他们两个加以批判?显然,荀子是把它嚣、魏牟和陈仲、史鰌当成最重要的两个学派来批判的。矛头最先指向他们,说明在荀子的心目中这两派的重要性。
其实,这两派在学术史上的归属还是有迹可循的。我们先看一下它嚣、魏牟这一派。
它嚣的为人不可考,郭沫若《十批判书》以为他即稷下的环渊[4],不可信。单说魏牟,《汉书·艺文志》将他列入道家,班固这样介绍他:“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先庄子的说法是错误的,所谓“庄子称之”实为“《庄子》称之”,见外篇《秋水》: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庄子·秋水》)
公孙龙是晚于庄子的,魏牟与他同时,自然也晚于庄子。郭沫若推测,魏牟可能是庄子的弟子。从魏牟对庄子的称许来看,这种推测有一定道理。枚乘《七发》将“庄周、魏牟”并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旁证。只是,虽然魏牟自以为追随庄子甚虔,但他所理解的庄子很可能是另一个样子。《庄子·让王》还记载了他的另一段故事:
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瞻子曰:“重生。重生则利轻。”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未能自胜也。”瞻子曰:“不能自胜则从,神无恶乎?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魏牟万乘之公子也,其隐岩穴也,难为于布衣之士,虽未至乎道,可谓有其意矣。
魏牟本是封于中山国的贵族公子,后为布衣,但身在江海,心存魏阙,虽有隐遁之心而难绝利禄之情,不适应清苦布衣的生活,无法克制利欲之想。瞻子本想让他重生轻利,重生轻利则自然寡欲;后来见他不能自胜,干脆走了另一个极端,让他“不能自胜则从”。《吕氏春秋·审为》也引用了这个故事,作“不能自胜则纵之”,可见“从”与“纵”相通。魏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从心所欲”,他只能“从心纵欲”,所以,荀子说他“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战国策》中魏牟两见于赵策,先在秦而后在赵,俨然已是游食于诸侯之门的纵横家。
许地山以为,它嚣、魏牟是杨朱学派的后学:“杨子以后,附和他底学说底很多,走极端底,便流入放纵色食自暴自弃底途径。《荀子·非十二子篇》中所举底它嚣、魏牟,恐怕是杨朱一派底道家。”[5]许氏对所谓“杨朱学派”的认识,根据的是伪书《列子·杨朱》,并不可靠。不过,从《列子·杨朱》中也确实可以看到“纵情性,安恣睢”的特点,比如:
则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而美厚复不可常厌足,声色不可常玩闻。乃复为刑赏之所禁劝,名法之所进退;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誉,规死后之余荣;偊偊尔顺耳目之观听,惜身意之是非;徒失当年之至乐,不能自肆于一时。重囚累梏,何以异哉?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为刑所及。名誉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www.chuimin.cn)
许地山从思想倾向的角度,把它嚣、魏牟归为“杨朱学派”,正是看到了二者的相似性。
它嚣、魏牟讲究任性自然,把食色之性看得天经地义,发展到极端就成了纵欲享乐主义,并把礼法看成是戕害人情的东西。以放纵欲望为能事,为言性恶而重礼法的荀子所最不能容忍,所以,荀子最先加以批判。
下面再看一下陈仲、史鰌这一派。
陈仲的行事,《孟子》和《战国策》都有所涉及。他作为齐国的世家贵族,却宁愿独处於陵,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在当时就被目为隐居的高士。至于史鰌,为比干、伯夷一流的迂直之臣,以尸谏主[6],表面上虽与隐士无干,却也与陈仲之苦身矫性有相似之处,因而荀子把二人归为一派。史鰌在思想界的影响远不如陈仲,所以,二人并举还是以陈仲为主的。尽管陈仲、史鰌没有留下什么思想资料,他们的影响却并不小,已经具备了学派的性质。这从孟子和荀子对陈仲的批评就可见一斑。
陈仲这一派奉行少欲知足的理念,本来是从养生出发的,但发展到极端,就成了苦身以修行;一旦和对政治的嫌厌结合起来,又多了几分傲气和执拗。禁欲显然是老子少私寡欲理念的一种实践,所以梁启超把陈仲视为老子末流中“遁世的个人主义”[7]一派,自然可以说是老子后学了。只是这一派与老庄比起来,还是有差别的。用老子的话来说,他们不能做到和光同尘;用庄子的话来说,他们不能做到圣人无名。[8]荀子说他们“苟以分异人为高”正是直指其“有名”的要害。
陈仲一派远离市朝,苦行禁欲,看起来好像与世人无干。但在荀子看来,人生而有欲是国家刑赏得以实行的基础,这二人苦身禁欲,却让刑赏无所加之,是矫俗干时、欺世盗名者,所以说“田仲、史鰌不如盗也”(《荀子·不苟》)。韩非子亦云:“今田仲不恃人而食,亦无益人之国,亦坚瓠之类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而赵太后亦必欲诛杀之而后快:“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战国策·齐策》)韩非子、赵太后都是从政治的角度来反对陈仲一派的,但荀子的批判更切中问题的核心,陈仲、史鰌在对待欲望的态度上走了与它嚣、魏牟完全相反的路子,苦身禁欲,人君之赏无以劝之,于统治秩序不利。
朱伯崑曾指出,就修养方法而言,“道家则提倡禁欲主义,也有的鼓吹纵欲主义”。[9]现在看来,《荀子·非十二子》中的前两派四子,正好是道家后学的禁欲和纵欲两派。它嚣、魏牟是纵欲派,陈仲、史鰌是禁欲派。这两派虽都与老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都和真正的老庄思想有距离,也难怪今人在为他们归类的时候感到困惑。
值得注意的是,禁欲派多受老子影响,而纵欲派多受庄子影响。老子极力反对人性中的欲望,所谓“咎莫大于欲得”“常使民无知无欲”“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从他这里是开创不出纵欲派的。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认为,老子思想末流乃生四派:杨朱、陈仲、许行、慎到。这四派中,陈仲和许行都是主张禁欲的,不必多说。至于慎到,依《庄子·天下》的说法“是故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所谓“弃知去己”,本于老子“无知无欲”“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可见慎到在修养上也是主张禁欲的。[10]至于杨朱学说,因文献不足且不可靠,无法确知。《孟子·尽心上》云:“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只是拔一毛尚且不忍,安能摇神损精?所以,也不能简单地归之为纵欲派。
纵欲派多出现在庄子之后,且都和庄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集中体现在《庄子》外杂篇中。梁启超以为《列子·杨朱》中这种思想必出自魏晋,因为先秦没有这种颓废思想。[11]其实,这种“颓废思想”早在《庄子》外杂篇中就已经出现了,而且相当明显。《庄子·盗跖》以盗跖的口吻大张旗鼓地宣传享乐主义:
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去走归,无复言之!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
我们过去以为《庄子》外杂篇可能出现得较晚,但现在新出土的材料已经更新了我们的认识。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大量竹简中有几篇《庄子》残简,属于《则阳》《外物》《让王》。[12]1988年,湖北张家山又出土了《庄子·盗跖》。[13]据学者研究,这两个墓的墓主都下葬于汉文帝时期,《则阳》《外物》《让王》《盗跖》均属于《庄子》杂篇,一般被认为是《庄子》中出现较晚的篇目。它们在汉初墓葬中出土,说明其形成年代肯定要比人们之前推断的早得多,完全有可能与魏牟的时代相当。恰恰又是《庄子·让王》记载了魏牟的故事,这提醒我们《庄子》外杂篇中应该会有魏牟学派的作品,至少目前看来,很多篇目是与魏牟的“纵情性,安恣睢”同声相应的,比如《庄子·盗跖》,以及与之类似的《庄子·渔父》等。
《庄子》外杂篇中的纵欲派作品显示,庄子后学在人性论上与庄子产生了重大的分裂。至于庄子思想何以会开启这样一种思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有关此道之美:先秦诸子人性艺术论的文章
每次大的枪击案自然引起全球对美国枪支管制法律的强烈质疑。珊迪·胡可小学遇难者家人噩梦未除,2014年7月27日一名美国联邦法官裁定,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有关携带枪支的禁令违反美国宪法。尽管如此,美国执行更严厉的枪支管制却毫无可能。在美国大约有四成的民众支持枪械管制,但是绝大多数反对禁枪。目前美国的50个州中,44个州的宪法都有明确保护公民持枪权利的条款。......
2023-12-06
佛陀死后200年内便有18派佛教的教理,分别承继师尊的遗教。当初损及佛陀佛教的多神主义、奇迹及神话的大众偏爱,最后也破坏印度的大乘佛教本身。最后的一击是外来的,在某种意义下也是佛教自找的。在佛教与其他成百教派兴衰的全部历史中,虽无迫害事例,但我们可见到许许多多的争端。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文化巅峰来自佛教的刺激。......
2023-11-20
分子水平表皮的特化在胚发生的两细胞阶段表现出来,homeodomain蛋白ATMLl在合子第一次不对称分裂后的顶端细胞特异表达,然后持续均匀在原胚表达直到16细胞原胚。心形胚阶段中GL2的表达需要WEREWOLF的功能。当GL2的表达在表皮层建立的同时,WER和CAPRICE在鱼雷胚的整个根表皮层表达。成熟胚中,WER正调控CPC的转录,GL2负调控WER的转录。GL2在鱼雷胚对未来非根毛表皮细胞特性的决定与WER和CPC的活性相关,WER控制GL2的表达,CPC可能也在胚轴中调节GL2的表达。......
2023-11-20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思想之一,也在这一传统设计风潮中被广泛地运用于当代设计。谈到道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映照,不得不说的便是茶具的设计。道家思想维系了围棋与茶艺之间的联系。道家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许多设计作品,虽为隐性线索,却奠定了风格基调,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2023-06-23
道家是我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的一个流派,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古人认为,弈棋之道与神秘玄妙、变化莫测的道家之“道”颇有相通之处。弈棋又称“手谈”,讲究于无声之中知晓局中奥妙,进而明了胜负。围棋作为“坐隐”“忘忧”之物,能让人精神愉悦,契合道家的人生追求,所以古代的仙家、隐士大多喜欢围棋,通过弈棋达到精神的逍遥游。......
2023-11-21
正是基于老、庄这种独特的水思想,对于水的认识,《淮南子》并未局限于其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层面,而是立足道家思想,主张法“水”,赋予“水”特殊的哲理内涵。其一,从哲学上看,《淮南子》承继老、庄思想,坚持大“道”如水的核心观点,并有所发挥。就此而言,在道家水思想的演变中,可谓老子开其源,庄子、《淮南子》承其流,共同促成道家重“道”贵“水”的历史传统。......
2023-11-16
从管理视阈对中西人性论的解读与辨析方立峰摘要:西方古典人性观的理性法则及二元论和基督宗教的超理性法则及二元论对现代管理人性论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传统人性论本质上就是社会组织管理的人性理论。肉体服从的是欲望法则,欲望背离理性就会造成邪恶。理性即理念,最高的理念是“善”。他对柏拉图的人性论做了批评和修正。......
2024-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