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根据《决定》要求,严格按照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规定确定参保人员范围。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特点,《决定》规定的本单位工资总额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之和。国家每年根据上年度职工工资增长等因数,确定并公布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视同缴费指数由各省级地区统一确定。其他情形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023-07-20
孟子在讲观人有术的时候讲究“观其眸子”,又加了这样一句话:“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可见要观察一个人,除了观其眸子,还要听其言。正所谓“言为心声”,言辞也能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如果说观其眸子是视觉的考察,听其言就是听觉的考察。言辞是精神世界的符号外化,考察孟子的言辞观,也就能了解孟子对形式美学的态度了。
孟子善辩,善辩者必须能够准确把握他人的言辞,这一点孟子有相当的自信。他说:“我知言。”何为知言?他说: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上》)
诐辞即偏颇之辞,孟子知道它何处不全面;淫辞即放荡之辞,孟子知道它沉溺于何处;邪辞即邪僻之辞,孟子知道它如何离于正道;遁辞即顾左右而言他,孟子知道它理屈词穷的地方。因此,孟子与人辩论,总是能抓住对方的要害,让对方无可逃避。
孟子的知言不限于当世的言辞,也包括古人的言辞。孟子对古人还是比较尊重的,他要与古贤人为友,“是尚友也”。古人已经不在了,古书就是古人留下的言辞文本,因此,要通过解读诗书以知古人。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孟子在这里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说法。
知人论世要求了解背景性的知识,已经超出了了解文本言辞的范围。为什么要知人论世呢?因为在解读古书的时候,孟子多次发现,古人的言辞也是不尽可信的。
帝舜的故事是当时的热门话题,孟子曾多次就此展开讨论。有一次,弟子咸丘蒙问他: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万章上》)
这里是说,听说盛德之士,君王不能以之为臣,父亲不能以之为子。舜南面称王的时候,尧率领着诸侯北面而朝之,舜的父亲瞽瞍也北面而朝之。舜见到父亲,表情有些局促。这事是真的吗?这个问题折射的是家族伦理和国家威权之间的矛盾和张力,在古代社会是无解的,如果孟子看到《红楼梦》里贾政跪在女儿面前,不知他会如何评说。大概也是因为孟子好辩,弟子成心拿这些问题来难为他。孟子的回答是取消这个问题:“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
齐人本迂阔,齐东又近海,野人粗俗,其言自然不可信。于是,咸丘蒙又拿出经典里的话进行质疑:
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孟子·万章上》)
这里引用的是《诗经·小雅·北山》里的话。既然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舜已是天子了,他的父亲瞽瞍却不是臣,这又怎么说呢?孟子回答说:“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孟子解释说,诗的本意不是那个意思;诗的本意是,既然大家都是王臣,为什么唯独我这么劳苦!
孟子大概觉得意犹未尽,接着把自己的观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孟子·万章上》)
他说,既不能因文字而扭曲词句,也不能因词句而曲解真义,而应该根据整体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孟子举了一首《云汉》作为例子,如果光看表面意思,那么周朝的臣民,现在就没有一个留下来的,事实显然不是这样。所以,说诗者不能因表面的文辞妨害对诗意的理解。
孟子对诗的解释自然是没问题的,但显然,“普天之下”那十六个字单拿出来,也正体现了周朝王权社会的公理,孟子是推不翻这一点的。因而,他这里对诗意本身的讲求其实也是一种逃避,不妨说,他用的也是“遁辞”,即遁到了文学批评领域。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表面上看是对读者的要求,但如果作品能够直赋其意,不做言过其实的夸张,也就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所以,它必然会导向对作者的要求,如此它便有了创作论上的意义。孟子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意思是,《诗》的作者无疑是“以文害辞,以辞害志”的。《诗》和《书》中都有因文饰手法过于丰富而导致理解上的不同的地方,孟子不得不一次一次地为弟子的认识纠偏,以至于他最终对典籍言过其实的夸饰采取了断然否定的态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
《武成》中记载,武王伐纣,流血漂杵。这当然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是为了大力渲染武王的武功。从历史事实来看,战争必然要流血。但孟子认为,以至仁伐至不仁,不致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他甚至不愿透过文饰手法去逆古人之志,而是干脆采取不相信的态度。可见,在他心目中,《武成》的作者无疑也是“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了。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后人心目中的“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为何多不是针对“说诗者”的,而是针对“作诗者”的了(也就是说,它从批评论转为创作论)。《文心雕龙·夸饰》讲夸饰的必要性,还引了孟子“民无孑遗”和“血流漂杵”两条:“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刘勰对经典还比较客气,但紧接着,他用了极大的篇幅来讲夸饰的弊端:
自宋玉、景差,夸饰始盛;相如凭风,诡滥愈甚。故上林之馆,奔星与宛虹入轩;从禽之盛,飞廉与鹪鹩俱获。及扬雄《甘泉》,酌其余波。语瑰奇则假珍于玉树;言峻极则颠坠于鬼神。至《东都》之比目,《西京》之海若,验理则理无不验,穷饰则饰犹未穷矣。
宋玉、景差到司马相如,再到扬雄、班固、张衡,文饰越来越盛,结果导致“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可见刘勰认为,“以文害辞,以辞害志”是创作上一个严重的弊病。(www.chuimin.cn)
到刘师培,就干脆认为孟子说的“以文害辞,以辞害志”批评的就是诗书的作者:“略举数端,则知文人之作,以词害义,是为造语之讹……或记事词过其实,如‘民靡孑遗’,见于《云汉》,孟子斥为害词;血流標杵,载于《武成》,孟子指为难信是也。”[9]
因而,孟子对立言作文的正面态度,就应该是“以文害辞,以辞害志”的反面,是夸饰的反面。孟子提出一个“诚”字: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
孟子将诚抬得如此之高,已经具有宇宙人生本体的意义了。是宇宙人生的“本体”还不够,它居然还是宇宙人生的“全体”: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这也就是说,“我”是自足的,只要反身而诚,什么都不缺。其实,“万物皆备于我”只是说善的根性和快乐的源泉皆备于我,所以,只要反躬自求,诚善于身,就乐莫大焉。这是一个心理过程,与行动无关,更与言说无关。无言无文,自然也不会发生“以文害辞,以辞害志”的情况,不得已而有所言说,也一定可以诚于中而形于外,说的都是诚实之言。如借用《易》里的一句话,不妨说“修辞立其诚”。[10]
然而,如果有人这样问呢?“诚是表里如一,伪君子自然是不诚的,那真小人算不算诚呢?”这个问题在孟子那里是不存在的,因为他已经规定了诚的内容:“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如此说来说去,又回到了性善论,回到了充实之谓美,这是孟子美学的总纲。孟子的逻辑是:反身而诚以完成人格修养,充满善心,以志统文,则言辞自美。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便是这个意思。
当孟子说“充实之谓美”的时候,他是从里往外谈的。这就意味着美的根源在于内在之善,而不是外在的文采。孟子当然知道,美和善不是重合的,美比善有着更大的普遍性,美人比善人争议更少。他说:“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孟子·告子上》)对善人的认定就没有这么容易:“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孟子·梁惠王下》)美人一望可知,考察善人却这么难,可见美有着自然规律,一定程度上可以脱离善而独立存在。但孟子依然强调善对美的支配作用,认为只有善的才是美的,只有正气才是“浩然”的。
显然,孟子的美学有务内遗外的特点,这与荀子形成鲜明对比。以言辩为例,荀子说“君子必辩”(《荀子·非相》),孟子却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自己是辩论的高手,却又轻视言辩,这体现了他对以辞害义的警觉。再以服饰为例,荀子对服饰之美非常重视,“衣被则服五采,杂间色,重文绣,加饰之以珠玉”(《荀子·正论》),因为文绣也是礼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孟子则不同:“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强调反身而诚,以善为美,指导艺术家立其大本,可谓功莫大焉;其弊端在于轻视形式美学的独立性。世界上有一种美,脱离伦理之善,同样有审美价值,比如五采成章的文绣,比如抑扬婉转的韵律,乃至赏心悦目的风景,都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应该被忽视。
【注释】
[1]孙德谦:《古书读法略例》,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第25页。
[2]转引自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第660页。
[3]许慎《说文解字》:“故,使为之也。”段玉裁注:“今俗云原故是也。凡为之必有使之者,使之而为之则成故事矣。引申之为故旧,故曰古,故也。《墨子·经上》曰:故,所得而后成也。许本之。”引自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123页。
[4]朱熹注曰:“仁,理也;人,物也。以仁之理,合于人之身而言之,乃所谓道者也。”(《孟子集注》)按仁与人逻辑上不在一个层面,无法合并,朱注有误。“合而言之,道也”的意思是,把这两个字读成一个音,是有道理的。与之相似的例子还有“乐者,乐也”“生之谓性”。
[5]《六德》:“仁,内也。义,外也。礼乐,共也。”《语丛一》:“仁生于人,义生于道。或生于内,或生于外。”
[6]按“圣之于天道也”,原衍“人”字。仁、义、礼、智、圣乃思孟五行说的纲目。具体考证可参考庞朴:《竹帛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载陈福滨《本世纪出土思想文献与中国古典哲学研究论文集》(上册),辅仁大学出版社,1999。
[7]但孟子也绝对没有走到程朱理学那种不近人情的地步,试看他对齐宣王说,国君好色可与百姓同之,使天下无怨女旷夫一节可知。
[8]公孙丑说,“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上》),皆是善性没有完全养成之相。
[9]刘师培:《论美术与征实之学不同》,载《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第1633页。
[10]在《易传》的原始语境中,“修辞”与“立其诚”本不是所属关系,孔颖达疏:“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但后人多将此语用于说明作文修辞要以诚为本,比如《文心雕龙·祝盟》:“凡群言务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可以想见,孟子如果见到这句话,一定会把它当成立言宗旨。
有关此道之美:先秦诸子人性艺术论的文章
要根据《决定》要求,严格按照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规定确定参保人员范围。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特点,《决定》规定的本单位工资总额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之和。国家每年根据上年度职工工资增长等因数,确定并公布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视同缴费指数由各省级地区统一确定。其他情形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023-07-20
各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高于16%的,可降至16%;低于16%的,要研究提出过渡办法。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可降至16%。为进一步均衡各省份之间养老保险基金负担,逐步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2019年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提高至3.5%。具体工作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另行部署。......
2023-07-20
不科学的健身运动并不能得到预想的结果,甚至会危害健康。只注重了运动,忽视了营养,同样也得不到健康。运动营养是指人体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特点从外界摄入各种营养素,以满足运动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因此,食物应多样化,因为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必需的一切营养素,所以多样化的食物是保证膳食平衡的必要条件。医学专家们认为,营养不足和营养不平衡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诱因。营养对于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关......
2023-11-22
而一个幼儿的好奇心,更多地表现在他们的提问上。幼儿这种提问能力,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引导幼儿提问的重要性。因此,引导幼儿提问,可以刺激幼儿表达,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使幼儿在表达意愿的驱使下,主动与人交往,并在交往的过程中提升其社交能力。......
2023-07-04
谈话要注意场景,主要是要注意两点:一是说话的时候,要注意词语的场景意义。同一词语,在不同的场景之下使用,有着不同的意义。就是因为这个时候用“天气晴好”一语与外部环境很不协调,与听众的情绪很不协调。如果我们注意到了,养成注意词语的场景意义的习惯,就会使自己说话更为准确、恰当,效果也更好。一时间,会场出现了一种怏怏不悦的尴尬气氛。......
2023-10-23
一产品整体概念及实践意义(一)产品的定义产品就是为顾客提供某种预期效益而设计的物质属性、服务和标记的组合。图4-1产品的整体概念在这里,我们以整体产品概念的五个层次为例说明整体产品概念。有形产品是产品的物质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否认。(三)产品整体概念的实践意义现代产品是一个具有三个或五个层次的整体概念,它是在营销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产品整体概念的形成对保护消费者基本利益有着重要作用。......
2024-03-15
二是测评通用标准,从测评技术角度规范测评行为。标准强调读写评估的价值取向、读写的复杂性、读写评估中的主体、多元评估途径的重要性等。以上六类标准,提醒我们既要重视测评领域的经典文献,遵循测评领域的基本规范,也要能密切关注测评领域的研究动态及与测评相关的重要文件。以上系列标准中的部分标准,对语文测评领域而言,还需要进一步解读和探索。......
2023-08-17
“法官妈妈”用公正与善良的艺术,让法庭成为一个传播人性之美的地方,而庭审礼仪更在这个过程中彰显魅力。优良的庭审礼仪提升法官地位,体现司法权威,增强司法公信力。虽然“法官妈妈”的庭审礼仪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庭审礼仪理论在我国研究起步较晚。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对法官庭审礼仪的概念诠释如下:法官在开庭审理案件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包括开庭仪式、法庭布置、法官服饰等。......
2024-0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