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小学生体质持续恶化,超重和近视率居高不下

中小学生体质持续恶化,超重和近视率居高不下

【摘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中小学生的体质持续25年恶化。体质下降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中小学生的超重率和近视率上。初中生的近视率接近60%,高中生则高达76%。这里我们小结下目前中小学生的体质问题。中小学生体质灾难的原因是明摆着的,无外乎“运动时间投入太少”。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中小学生的体质持续25年恶化。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2025年所做的一项调查。

调查表明,日韩青少年在过去的25年之内体质一直在增强,相反我国青少年体质却在下降。从身体的硬指标——身高来看,7~17岁的中国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男孩矮2.54厘米,差距不小。

除了体型之外,我们青少年的肺活量、力量、速度、耐力情况也堪忧。媒体曾报道过北京市2025年的一场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赛(第七届),关于引体向上这个测试项目,初中生要求做到6个算及格,10个算满分;高中生10个算及格,15个算满分。但在测试的15个学校150名学生中,能达标的初中生几乎没有,高中生的情况差不多,能及格的寥寥无几,能够拿满分的平均每个学校也就一两个。

体质下降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中小学生的超重率和近视率上。现在中小学生的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一倍,1/4的城市男生沦为胖墩。初中生的近视率接近60%,高中生则高达76%。

更令人担忧的还有随之而来的颓废精神。许多青少年学生懒惰、脆弱,面对压力时情绪控制力差、承受力弱,同时还有缺乏志气、毅力,缺少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等问题。不仅如此,很多青少年还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生理和心理)毫无危机感,对自己的怯懦也满不在乎。

这里我们小结下目前中小学生的体质问题。

● 身高不高。

● 力量尤其是上肢力量差。

● 有氧耐力差。

● 近视率上升。

● 越来越胖。

● 意志力薄弱。(https://www.chuimin.cn)

中小学生体质灾难的原因是明摆着的,无外乎“运动时间投入太少”。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曾经对中、日、美三国初、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日本为65.4%,美国为62.8%;高中生中国为10.5%,日本为34.5%,美国为53.3%。我们孩子们的运动时间次次垫底。

那么我们加大运动时间的投入不行吗?可以是可以,但现实是孩子们已经无法再挤出时间了。据统计,在升学和考试压力下,我国近70%的毕业班学生在休息日和节假日要参加课外辅导,而平时将近70%的学生在上课日每天的家庭作业时间超过两小时,近70%的学生放学回家后就不允许出去运动。这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们也没闲着,硬是把人家美国、日本孩子运动的时间全部拿来做功课了。

我们都上过体育课,不知大家可曾深思过为什么会有“体育”一词?为什么不能用运动课、健身课、活动课等来替代呢?

原来,《现代汉语词典》对“体育”一词的解释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来实现,在活动的过程中以锻炼人的身体为目的”。也就是说,体育就是跟身体、体质有关的教育。

往上追溯,我们会发现“体育”这个词汇最早来源于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卢梭因为批判当时的教会教育,而在《爱弥尔》一书中创造了“体育”一词来描述对身体的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可见“体育”一词最初产生就带着深深的“教育”烙印的。

除了创造体育这个词,卢梭还认识到体育的有益功用:

● 体育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 体育能磨炼孩子们的意志。

● 体育可以培养优良道德。

也就是说,从卢梭眼里来看,体育可以帮助人“德、智、体”全面发展。遗憾的是,尽管体育有这么多的好处,体育课却在被边缘化。目前我们的唯分数论导致重文轻武,体育课被任意削减,操场被随意占用,学生们业余不是热衷于各种体育活动而是沉湎于上网、打游戏、听音乐、唱歌和看电视。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强调,一个民族的未来是否昌盛完全是由它的少年决定的。然而我们显然愧对他期望的“少年智”“少年强”“少年独立”和“少年自由”……完成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茁壮健康的下一代,结果少年中孱弱、肥胖、近视、怯懦的问题却挥之不去,对此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亟须检讨和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