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塘栖古桥:东面运河上的镇东锁钥

塘栖古桥:东面运河上的镇东锁钥

【摘要】:跨塘桥,在塘栖镇东面运河之上,距镇中约三里。桥宽5米左右,桥的高度不低于8米。此桥高大坚挺,固若金汤,成为塘栖古镇东面咽喉。跨塘桥于清雍正丙午年,由浙江总督李卫拨款重建。跨塘桥的南岸曾有明末张佩兰墓、张烈妇祠和旌表牌坊。如今,塘栖文星阁已难以寻找其当年的姿影,而那座凝聚了厚重历史故事的跨塘桥,在栖里有识有心之士的关注下尚能找寻到当年的影像,留给家乡后人。

跨塘桥,在塘栖镇东面运河之上,距镇中约三里。桥跨大河,其北面是景林村。

跨塘桥古桥是一座体量硕大的三孔大拱桥,桥跨河长度在50米左右,加上两侧连接的桥堍,总长在70米左右。桥宽5米左右,桥的高度不低于8米。东西桥坡各有50多个台阶,南北向横跨于大运河干流之上。此桥高大坚挺,固若金汤,成为塘栖古镇东面咽喉。

志书记载:跨塘桥始建于明代景泰年间,是当时的僧人觉澄创议,并举钵四处化缘募集资金建造的。嘉靖间因为倭寇为患,塘栖人吕水山曾请求浙江总督胡宗宪拨款,在跨塘桥堍建造敌楼两座以作防卫要塞。

跨塘桥于清雍正丙午年,由浙江总督李卫拨款重建。到了咸丰年间因为太平天国战乱,桥又被毁,一直延至光绪年间,此桥再次由官府拨款重建。

跨塘桥的南岸曾有明末张佩兰墓、张烈妇祠和旌表牌坊。桥西北岸,曾是宋肇昌,字幼海的宅第。宋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二甲第78名进士,任甘肃张掖知县。清末宋宅已毁。

100多年间,跨塘桥一直矗立在塘栖镇东,京杭大运河杭申甲线之上。直至1996年航运部门为疏浚航道,以适应大吨位船舶通行之需,而将古桥拆除,并同时在古桥西侧建造钢骨水泥的新桥。即是如今存世那座桥。

跨塘桥西北侧,20世纪90年代以前曾是塘南公社卫生院旧址,如今卫生院已整体卖给一家企业,医院临河的部分房屋尚在,只是已改为职工宿舍了。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万历年间,塘栖士绅为镇住风水,并兴栖镇文事,曾在跨塘桥西面大河中央建造过一座浮屠塔,以作塘栖镇之“罗星”,只是不知什么原因,当时只从水中砌造起了塔的基址,可能因经费的问题,浮屠塔成了半拉子工程。时间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徐颖,号勿箴,康熙庚戌进士,官工部都水司员外郎,倡议在前朝所筑之塔基之上,建造一座文星阁,并带头捐款。里人积极响应,终于在大河中央建起了一座八角三层楼阁。下层供龙神,上层供奉文昌帝、壮缪侯关公及梓童帝像。此阁里人俗呼三圣阁、八角亭。到了乾隆甲子年(1744),阁即将塌圮,里人沈赓、俞墉、张诚等募捐重建,乾隆壬午年(1762)秋天刮台风,文昌阁屋脊坍塌,至乙酉年(1765)是余杭蔡县令,临安严县令捐款修复。嘉庆初年改为平顶,至道光十一年(1831)阁被拆卸,文昌阁竟成了废址。道光十六年(1836),里人高履安、夏兆祺、张雯、姚步洲等人发起募捐重建。两年竣工,当时飞檐杰阁,巍峙中流,并围以石栏,比以前更加牢固。

旧跨塘桥,供图余国隽(www.chuimin.cn)

新跨塘桥

清代塘栖诗人朱麟有《文星阁律诗》十首:其中第八首:

水满蒹葭月满楼,同谁高眺倚苍洲。

云归秦望皋亭暮,赋落吴江泽国秋。

翠壑当窗支短榻,明霞近槛触虚舟。

漫教泛宅浮家计,一曲沧浪听未休。

此文星阁,清末已毁,至20世纪50年代跨塘桥西侧大河中间那大石砌筑的基址仍存于世,80年代中为疏通运河航道,古老的塘栖八角亭遗址被彻底拆除。

如今,塘栖文星阁已难以寻找其当年的姿影,而那座凝聚了厚重历史故事的跨塘桥,在栖里有识有心之士的关注下尚能找寻到当年的影像,留给家乡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