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塘栖古桥:留存古老石桥

塘栖古桥:留存古老石桥

【摘要】:横跨于东塘港,位于今美亚水泥厂北侧的五福桥,也早已被一座经二次重建的钢筋水泥桥梁替代。据此可知大环桥在明代成化以前即已存世,建桥时间比明弘治二年建于塘栖的广济桥要早许多年。而平宅桥尚存于世间,该桥桥额为万福新桥。东新桥位于东塘村东面靠近东塘港的塘河口上,桥两端都是民居。

历史上从塘栖水北西街过顺德桥,从大善寺前往西(新中国成立后此地是省茧丝绸仓库、雷甸造船厂、塘栖食品厂后改西子啤酒厂),往伍林头、黄泥滩、新桥、金佛寺、施家墩、金家墩、平宅、普宁、葛墩、东塘街、云会、獐山等地乡村,曾有许多古桥梁

其中杨家坝桥、北半路桥(半路凉亭)、马家桥、伍林高桥四座桥均是连通大运河塘路的古桥,如今都已拆毁。

此外,伍林港口有五福桥,冷泉坝有冷泉坝桥,黄泥滩有西木桥,金佛寺前有金佛寺桥,东塘有观音桥、东新桥、东塘桥(即大环桥),葛墩有葛仙桥、砖桥,平宅有平宅桥。而永泰左近更有大云庄桥、陆郎桥、横街桥、劳家陡门桥、杜子桥、永思长桥、世济桥、庙前桥、屠家桥等。

以上方志有记载的这些桥梁中,经我数月实地查考,竟然鲜有存世的。

伍林高桥旧影,摄影余国隽

伍林高桥是伍林头顺丰丝厂西首一座体量硕大的单孔石拱桥,过桥即是冷泉坝。此桥《德清县志》称大洞高桥,桥高在10米以上,桥跨河宽度在50米以上。拱形桥洞内,当年往来湖杭间的湖班客轮可畅通无阻。此桥20世纪90年代因航道拓宽被拆掉。

横跨于东塘港,位于今美亚水泥厂北侧的五福桥,也早已被一座经二次重建的钢筋水泥桥梁替代。

冷泉坝桥、西木桥、金佛寺桥现均已改建成水泥平桥。

东塘老街上那座著名的大环桥也因航运不畅,早已被拆毁,替代它的是在其东面百米左右的东塘新桥,另在其西侧200米处还造有一座以企业命名的顿力桥。

东塘老街如今改名为“叶环路”,其中那个“环”字,估计是为了纪念路北端南北向跨于东塘港上的大环桥。当年的大环桥跨河有50多米,桥是一座大型圆拱石桥。此桥连接于河两岸的老街,是东塘街上居民南北行走、两岸往来的便捷通道。此桥在清光绪《唐栖志》中有记载:东塘桥,一名大环桥(《成化杭州府志》)。据此可知大环桥在明代成化以前即已存世,建桥时间比明弘治二年建于塘栖的广济桥要早许多年。

历史上东塘街十分繁荣,百货汇集,商户众多。东塘港水路西去獐山可入西塘河,入苕溪过湖州太湖。往东至伍林头汇入京杭大运河,南通杭州城,东可至塘栖往上海、苏州;往北则可至德清、湖州。民国年间东塘曾被人称之为小上海,大环桥下的河埠曾是东塘的水运码头,街上商户的货物大都从此上岸运入商店之中。可以说东塘这座高高的大环桥是东塘人心中的标志性建筑,是东塘人民心中家乡的代表,更是东塘游子心中浓浓的乡愁

我不是东塘人,但1978年春天曾在东塘工作过3个多月,住在大环桥西南侧供销社新建的试销店三楼招待所中,记得几乎每天要从大环桥上走一走。当年东塘卫生院,以及东塘水产站等都在大环桥北面。

关于这座大环桥,2012年我曾对塘栖四乡遗存的古代桥梁作过一次实地考察,曾经为东塘区域许多著名古桥如伍林高桥、五福桥,以及这座大环桥的被拆除黯然神伤。当时,为找大环桥的旧影,在仁和、塘栖询问了许多人,查了许多线索,终以无功而告终,为当年调查结集的《塘栖古桥》一书留下了遗憾。

在北京工作的友人劳先生是塘栖人,他曾在东塘读中学,后来又作为知青在东塘黄泥滩插队,故对东塘这方经受过艰苦磨练,挥洒过青春汗水的土地有很深的感情。今年他一再托我帮助寻找一些塘栖及东塘的旧影像,特别提到了大环桥,以作回忆文章中的配图。这又激起了我寻找大环桥旧影的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多方询问熟人,最近,竟然有了东塘大环桥照片的线索。经再三联系,照片主人将两张珍贵的,摄于“文革”高潮中的黑白照片提供给了我。

大环桥,仲卯泉供图

大环桥,仲卯泉供图

此照用当时流行的国产120相机拍摄,其中第一张照片穿着邮政制服的主人公,站在东塘港西南面,影像背景就是那座著名的大环桥,桥东北侧的二层楼房是原东塘供销社办公处,楼下有当时的东塘邮政所、信用社。

而第二张照片中三位主人公,当时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手捧毛主席去安源画像,脸上洋溢着幸福纯真的、发自内心的笑容,富有时代特征。通过桥孔还可看到桥西南侧那幢考究的二层楼宅院,据说这里曾是原东塘公社驻地,后来由供销社在此处建造了四层高的试销店招待所。

如今,照片中有两人已经作古,唯有照片主人,那位年已69岁,蹲在靠河一侧的照片提供者仲先生,身体康健,交友品茗,享受着幸福的退休生活。(www.chuimin.cn)

今天的余杭区仁和街道,是由原来獐山、东塘、云会三个乡镇合并而成的。乡镇驻地分别在獐山桥、东塘街、西南山,这当中数东塘街历史最为悠久。东塘老街,现名叶环路,南北走向,长约百余米,宽有三四米,原先都是青石板铺就。近年由政府拨款进行了保护修缮,十数幢古色古香明清建筑,向人们展示了老街的历史街貌,并给东塘居民留下了对家乡的念想。

东塘左近尚存东新桥和小环桥两座古桥。东塘街西面栅口角西北田野中则还有古太平桥存世。

葛墩村的葛仙桥原是一座跨河50多米的七孔平板石梁桥,相传此地是晋代葛稚川修道之地,故桥名葛仙,村名葛墩。如今古葛仙桥早已旧貌新颜,古桥旧址,已是一座20世纪80年代初建造的双曲双拱水泥桥。

附近砖桥头村的砖桥也早已改建成可通汽车的水泥桥。

而平宅桥尚存于世间,该桥桥额为万福新桥。

普宁村则有兴福桥、宝顺桥、永福长桥三座古桥存世。

东塘三白潭东北面施家墩、金家墩两村,尚有存世古桥三座,分别是位于金家墩西坝头自然村的仁德桥,施家墩村的青龙桥和该村石桥头村民组的安庆桥。

在獐山街上老镇政府前面,尚有一座单拱古石桥,桥名彰介桥,因桥北农机厂原是观音庙,故此桥又俗称观音桥。

在獐山与云会交界处的东山村毛墩坝北面,即如今仁和工业园区东侧有古应龙桥存世。

云会西南山后有古流翠桥存世。

在栅庄桥东双陈村陈家坝还有一座经多次维修过的九省桥存世。

而昔日古桥众多的永泰附近,多座古桥已被毁掉,仅剩洪家桥村的永泰高桥和大善桥村的新桥两座古桥存世。

东新桥位于东塘村东面靠近东塘港的塘河口上,桥两端都是民居。东新桥是一座东西向的三孔平梁墩板桥,桥长22米,桥宽2米左右,桥高4米以上。此桥两侧安装有石板桥栏,只是近年桥东南侧那段石栏已损坏。

东新桥北侧中间石梁上镌刻有阳文桥名,而南侧中间石梁上刻的是重建纪年“嘉庆二年重建”。嘉庆二年是公元1797年,据此,此桥重建距今已有221年了。

此桥桥下河水北连东塘港,南通堰马漾、官塘漾。因此,紧靠东新桥的北侧建有一座水闸,用于调节河流水位,以利旱涝排灌。

东新桥曾经是东塘、獐山一带村民陆路去塘栖的必经之桥,如今此桥仍是当地村民去东塘街上购物,去附近工厂上班,学校上学的必经之桥。

对曾经游历过这一带,走过多座古桥的我来说,这一次寻访塘栖西乡的古桥,真可用“古村野桥横,斜阳陌路生”两句古诗来形容心境。

东新桥及桥上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