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研究发现:来源对公信力影响不大

研究发现:来源对公信力影响不大

【摘要】:但研究结果表明,透明度的各种实践实际上对来源可信度几乎没有影响。[4]而像网站、博客等媒体在很多方面接近于一个机构,更多研究把这类媒体机构作为信息的来源,并对整个机构的可信度进行研究。主流媒体的良好声誉削弱了来源可信度对其内容的影响,起到缓冲敌对媒体效应的作用。同时,比较主流网络新闻和博客文章,党派读者仍然认为主流消息来源比博客来源更可信。总体来说,官方网站、第三方可信度更高,零售商和博客可信度偏低。

来源一般指信源,即信息的发布者。1949年香农和韦弗提出了有关传播的数学模式,信源的概念就起源于此。因此来源可信度(source credibility)可解释为受众对生产各类信息的实体的信任程度评估。生产信息的实体既可指代个体传播者,也可指代传播机构。因此西方网络媒体来源可信度的研究既包括个体来源的可信度,也包括媒体机构来源可信度。

一些研究侧重对信息传播者的研究,例如Michael考察了透明度如何影响读者对信息来源(新闻工作者)可信度的看法。透明度是指媒体公开和阐明新闻的产生过程,如解释如何进行新闻选择,修正之前刊发的错误信息和披露记者个人偏好,让受众能够看到影响新闻制作的各种因素。但研究结果表明,透明度的各种实践实际上对来源可信度几乎没有影响。[1]

可信度是一种认知的可信度,换句话说,它是受众的主观感知和评价。这就意味着可信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受众的变化会造成可信度的变化,不同类型的人对可信度的评判会有所差异。例如Thomas等人研究持不同政见者和持单一政见者对于不同政治消息来源的看法。他们发现这两类人对在线广播电视新闻来源的依赖程度很低,但是持单一政见者会更加依赖这些来源。同时,相比在线报纸和广播新闻网站,持异议者更倾向于且更信任偏激的消息来源,比如电台谈话节目和政治博客。[2]Nikolaus研究了大众媒体的信任与媒体依赖、替代信息源的使用之间的关系。他发现依赖媒体的人对媒体表现出更高的信任度,媒体怀疑论者对替代信息来源有着更多的兴趣。[3]有学者对比了推特信息和网站信息,人们认为发布在网站上的信息比发布在推特上的信息,有更可信的信息源,推特信息的信源被认为更不可信。[4](www.chuimin.cn)

而像网站、博客等媒体在很多方面接近于一个机构,更多研究把这类媒体机构作为信息的来源,并对整个机构的可信度进行研究。实际上传播机构有时又可以看作传播渠道,因此很难将其明确地区分开。研究发现所有网络媒体都被认为是适度可信的,博客和在线报纸可信度高于在线广播电视新闻(online broadcast news)和有线新闻网站(cable news sites)。尤其在寻求政治新闻和信息的时候,被调查者都比较依赖博客。虽然近年来人们对网络资源的可信度持续下降,但是除了报纸以外,网络资源(如在线广播电视新闻online broadcast news和有线新闻网站cable news sites)普遍比线下来源更可信。[5]将博客作为信源的可信度研究还有很多,如2012年Daekyung Kim调查了高政治兴趣感的互联网用户是否将博客视为新闻信息的可靠来源。通过研究发现,高政治兴趣感的互联网用户认为博客是适度可信的,是新闻信息的可靠来源。[6]Mihee Kim从党派读者(partisan audiences)的角度研究了主流网络新闻和博客文章的相对敌对媒体效应,证实了主流媒体来源的高可信度[7]。如今任何人都能够在网络上生产和传播内容,主流媒体先前所享有的新闻地位正在受到威胁。但是这项研究表明,当党派读者对主流新闻来源的内容进行评价时,他们似乎受到了主流新闻来源长期声誉的影响,即使主流媒体来源提供的新闻与受众自身的观点不同,它仍然被认为是可信的。主流媒体的良好声誉削弱了来源可信度对其内容的影响,起到缓冲敌对媒体效应的作用。同时,比较主流网络新闻和博客文章,党派读者仍然认为主流消息来源比博客来源更可信。新闻受众在面对有关组织的负面报道时也更倾向于相信传统的新闻来源。[8]

来源可信度还会影响受众的行为和判断,例如购买商品前的品牌搜索行为。在网络环境中,有很多品牌信息来源。第一种是市场控制的来源,如品牌网站和电子零售商网站。第二种是非市场化的来源,如第三方网站和个人博客。这两大类四种来源是消费者常用的网络信息来源,它们从各个方面提供了基本的品牌产品信息。研究表明,在品牌官方网站、电子零售商、第三方网站和博客中,官方品牌网站对消费者的搜索工作有积极的正向影响。总体来说,官方网站、第三方可信度更高,零售商和博客可信度偏低。[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