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是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作为独立的对话主体共同进入课堂场域,在双向倾听、包容与理解中建构会晤关系。(二)以沟通参与为基准教师在对话教学实践中要实现由控制向沟通引导的定位转向。教师应理性审视对话教学实践,不过分推崇标准与程序而致重回灌输式教学的原点。对话教学需要师生间的交互沟通、共同参与,否则就不是对话教学。对话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
2025-09-29
王安石的新学,从颁于学官以及当时的影响力来说,一般指的是《诗》《书》《周礼义》和《字说》(55) ,由此可知,荆公新学集中体现在“经学”上,故我们称之为“新经学”。熙宁六年(1073),朝廷命王安石提举经义局,主持训释《诗》《书》《周官》。熙宁八年(1075),《三经新义》成,进呈宋神宗,并正式颁行于太学,成为科举取士的依据。“自熙宁、元丰以来,士皆宗安石之学,沉溺其说。”(56) 一直到北宋末年,新学作为官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新经学的主要内容《三经新义》早佚,经历代学者的辑佚工作,现在可以看到的主要是《周官新义》、《诗义钩沉》及《字说》。
值得指出来的是,《三经新义》并非全部由王安石作,据《宋元学案》,“《三经新义》,尽出荆公子元泽所述,而荆公门人辈皆分纂之,独《周礼》则亲出于荆公之笔”(57) 。而王安石也在《周礼序》中明确道出:“士弊于俗学久矣,圣上闵焉,以经术造之,乃集儒臣,训释厥旨,将播之学校,而臣安石实董《周官》。”(58) 为何王安石如此重视《周礼》并且亲自为之注解?“盖荆公生平用功此书最深,所自负以为致尧舜者俱出于此,是固熙、丰新法之渊源也,故郑重而为之。”(59) 究其原因,《周礼》是王安石阐扬其变法哲学的根据,他分析道:
惟道之在政事,其贵贱有位,其先后有序,其多寡有数,其迟数有时。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其人足以任官,其官足以行法,莫盛乎成周之时;其法可施于后世,其文有见于载籍,莫具乎《周官》之书。盖其因习以崇之,赓续以终之,至于后世,无以复加,则岂特文、武、周公之力哉?(60)
显然,在王安石看来,形而上之“道”下落于政事中,体现为“位”“序”“数”“时”的不同,通过制度来加以区分,通过人事活动来加以执行,这正是《周礼》的意义所在。作为一套完整而又体系化的制度与规范的集结,《周礼》是治理国家的重要经验的积累,也是王安石开展变法运动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只有通过完善现实中的各项制度,确立一套规范,才能达到宋神宗所希冀的“一道德”“令学者定归一”(61) 。
那么从总体特征来看,新经学新在何处?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出以下特征。
首先,解经方法上的创新。自唐代五经正义颁布学官,天下取士皆以之为准则。然汉唐以来的注解,多尚辞章考证,于义理发掘不足。王安石有意扭转这一注解经典的潮流,倡导阐发经典中的精神,而不再寻章摘句,因循守旧。这一解经风格影响深远,在此基础上,“义理之学兴,传注之学废,宋学就代替了汉学。宋明理学,应该于此寻源”(62) 。“王安石倡导的重义理、轻训诂的治经方法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古文经学’的‘今文经学’,它对于义理之学的发展起了开先河之作用。”(63)
其次,注释内容上的一致性与整体性。如果说“新法试图在现实中建立一个协调一致的体系”(64) ,那么王安石则找到了可以建立这样一个体系的根据,他将儒家的经典看作完整的统一体,强调整体性观念,突出了“秩序的意义”(65) 。《周南诗次解》体现了他的一致性观念。在《周礼》的注释中,他也“试图从《周礼》的结构出发解说各部分内容”(66) 。
再次,据经以治世,推动现实变革。王安石常将《周礼》中的各项制度与规范的设置看作现实制度变革的基础,推动现实变革运动。如在《答曾公立书》中,他指出,“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67) ,强调《周礼》对国家财政制度有积极作用。但传统的儒家义利观直接影响到很多制度与政策的执行,因而他不得不通过注释《周官》来阐发理财等具体涉及利益方面的变革,正如四库全书《〈周官新义〉提要》指出的:“安石之本意以宋当积弱之后,而欲济之以富强,又惧富强之说必为儒者所排击,于是附会经义以钳儒者之口,实非真信周礼为可行。”王安石是否真信周礼可能并非如四库馆臣所说,但在熙宁变法中,他从《周礼》中找到了很多现实制度变革的根据,并以此来推动变革,则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注解经文亦有穿凿之处。解经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字的理解问题,而在如何理解字的问题上,王安石显然没有遵循汉唐经学家们的词章考证的进路,而是独创了他的解字方法,这就是他晚年作《字说》的前期准备(68) ,《字说》中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已经在前期注解经文时呈现。就《字说》而言,王安石“既废其五法,而专以会意为言”(69) ,认为“其声之抑扬开塞,合散出入;其形之衡从曲直,邪正上下,内外左右,皆有义,皆本于自然,非人私智所能为也”(70) 。王安石认为既然字的结构本于自然,则字形显然不可能脱离象形,这也表明王安石专以会意解字的不足。而以此解经,自然避免不了穿凿的问题,学界已有研究指出(71) ,兹不赘述。
(1) 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答曾子固书》,《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三六,第1264页,成都,巴蜀书社,2005。
(2) 同上书,第1264页。
(3) 全祖望撰,陈金生、梁运华点校:《荆公新学略》,《宋元学案》第4册,第3239页。
(4) 苏轼:《王安石赠太傅制》,《苏轼文集》卷三八,第107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王安石的老子注,现存仅为辑佚本,主要有蒙文通:《王介甫〈老子注〉佚文》,《道书辑校十种》,《蒙文通文集》第6卷,成都,巴蜀书社,2001。容肇祖:《王安石老子注辑本》,北京,中华书局,1979。严灵峰:《辑王安石〈老子注〉》,《无求备斋老子集成初编》,台北,台湾艺文印书馆,1965。本文所引主要参考蒙本,但个别标点稍有改动。王安石:《王介甫〈老子注〉佚文》,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蒙文通文集》第6卷,第675—676页。
(6) 《易纬·乾凿度》:“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混沦。”“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易纬·乾坤凿度》云:“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郑玄注曰:“太易,无也;太极,有也。”
(7) 王安石:《王介甫〈老子注〉佚文》,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第676页。
(8) 王安石:《老子》,《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三一,第1082页。
(9) 王安石:《王介甫〈老子注〉佚文》,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第694页。
(10) 同上书,第676页。
(11) 王安石:《王介甫〈老子注〉佚文》,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第676页。
(12) 同上书,第677页。
(13) 有学者亦指出这一点,孔令宏认为:“‘有生于无’谈的是宇宙发生论,‘形而上’‘形而下’这对范畴固然也可以用以阐释‘有生于无’,但更多地是用在本体论中。”(孔令宏:《宋明理学与道家道教》,第7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刘成国认为,王安石以“本末”“体用”等概念来解释“有”“无”,明显是受到王弼注老的影响,讨论的是本体论问题,“形式上运用了王弼的‘体’‘用’,内容上却依然属于宇宙的生成论。这样,安石的宇宙论往往与本体论的问题混为一谈”(刘成国:《荆公新学研究》,第13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4) 王安石:《王介甫〈老子注〉佚文》,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第680页。
(15) 同上书,第700页。
(16) 同上书,第691页。
(17) 同上书,第690页。
(18) 王安石:《洪范传》,《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二八,第991页。
(19) 同上书,第994页。
(20) 王安石:《王介甫〈老子注〉佚文》,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第689页。
(21) ③④王安石:《洪范传》,《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二八,第993页。
(22) 王安石:《老子》,《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三一,第1082页。
(23) 王安石:《洪范传》,《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二八,第994页。
(24) 王安石:《王介甫〈老子注〉佚文》,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第703页。
(25) 王安石:《老子》,《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三一,第1083页。
(26) 同上书,第1082—1083页。
(27) 王安石撰,秦克、巩军点校:《王安石全集》,第41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8) 王安石:《王介甫〈老子注〉佚文》,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第687页。
(29) ③同上书,第699页。
(30) 王安石:《字说》,转引自杨时:《王氏字说辩》,《龟山集》卷七,第325页。
(31) 王安石:《答王深甫书一》,《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三五,第1221页。
(32) 王安石:《答王深甫书一》,《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三五,第1221页。(https://www.chuimin.cn)
(33) 王安石:《礼论》,《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二九,第1029页。
(34) 王安石:《郊宗议》,《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二五,第919页。
(35) 同上书,第920页。
(36) 王安石:《郊宗议》,《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二五,第920页。
(37) 王安石:《王介甫〈老子注〉佚文》,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第690页。
(38) 王安石:《性情》,《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三〇,第1062页。
(39) 同上书,第1063页。
(40) 由此可知,王安石“并不认为情本身有善恶,而是认为情之所在有善恶”。张祥浩、魏福明:《王安石评传》,第353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1) 王安石:《致一论》,《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二九,第1043页。
(42) 王安石:《王介甫〈老子注〉佚文》,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第699页。
(43) ⑤⑥王安石:《性情》,《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三〇,第1063页。
(44) ②王安石:《杨孟》,《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二七,第979页。
(45) 贺麟:《王安石的哲学思想》,张学智编:《贺麟选集》,第208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6) 王安石:《原性》,《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三一,第1089页。
(47) ②王安石:《原性》,《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三一,第1089页。
(48) 王安石:《性说》,《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三一,第1091页。
(49) 王安石:《性论》,《临川集拾遗》,罗振玉:《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5集,第28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0) 王安石:《原性》,《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三一,第1089—1091页。
(51) 王安石:《性论》,《临川集拾遗》,罗振玉:《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5集,第282页。
(52) 王安石:《性说》,《王荆公文集笺注》卷三一,第1092页。
(53) 王安石:《性论》,《临川集拾遗》,罗振玉:《罗振玉学术论著集》第5集,第282页。
(54) 同上书,第283页。
(55)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4卷,第4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6) 刘一止:《知枢密院沈公行状》,《苕溪集》卷三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2册,第158页。
(57) 谢山:《荆公周礼新义题词》,参见《荆公新学略》,《宋元学案》第4册,第3252页。
(58) 王安石:《〈周礼义〉序》,《王荆公文集笺注》,第1610页。
(59) 谢山:《荆公周礼新义题词》,参见《荆公新学略》,《宋元学案》第4册,第3252页。
(60) 王安石:《〈周礼义〉序》,《王荆公文集笺注》,第1610页。
(6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九,第5570页,北京,中华书局,2004。
(62)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4卷,第436页。
(63) 王明荪:《王安石》,第112页,台北,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4。
(64) 包弼德:《历史上的理学》,王昌伟译,第66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65) 郭齐勇主编:《宋明儒学与长江文化》,第42页,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6) 土田健次郎:《道学之形成》,朱刚译,第32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7) 王安石:《答曾公立书》,《王荆公文集笺注》,第1240页。
(68) 张宗祥认为,《周官新义》中“引用《字说》之处至多,则可证此书后虽或有增损,要亦熙宁时早已成书矣,故标其名曰《熙宁字说》,明非熙宁以后始著此书也”。参见张宗祥:《王安石〈字说〉辑》,曹锦炎点校,第162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69) 朱熹:《读两陈谏议遗墨》,《朱子全书》第24册,第3383页。
(70) 王安石:《熙宁字说序》,《王荆公文集笺注》,第1615页。
(71) 方笑一:《王安石〈周官新义〉探微》,邓小南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2008)》,第541—559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对话教学是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作为独立的对话主体共同进入课堂场域,在双向倾听、包容与理解中建构会晤关系。(二)以沟通参与为基准教师在对话教学实践中要实现由控制向沟通引导的定位转向。教师应理性审视对话教学实践,不过分推崇标准与程序而致重回灌输式教学的原点。对话教学需要师生间的交互沟通、共同参与,否则就不是对话教学。对话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
2025-09-29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运用方式和运营方法。(一)社会化媒体1.0——沟通及交互性社会化媒体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以论坛为主要形式。2009年,微博的出现将社会化媒体推向了新的高潮。微博因为其社交性和内容的分享便利性,给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意义和启发。此期间的社会化媒体会强调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内容,一个是社交关系。社会化媒体在第三阶段用户最为广泛,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微信。......
2025-09-30
PP体育在俄罗斯世界杯的报道战略中加入了一系列新媒体内容,并加强了与球迷间的高频互动,使球迷除了观赛外,还能全方位地参与到世界杯中。首先,针对赛事内容本身,PP体育开设了集新闻、数据、直播、图片和评论五大板块于一体的2018世界杯专属频道,保障球迷能够通过PP体育的资讯报道全面了解世界杯场上场下的内容。......
2025-09-30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22]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为了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确保国民经济科学、稳定、健康发展,中国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调整经济结构。[26]相反,我们必须坚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现代化,提高劳动力素质,进而促进产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中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差异化竞争力。......
2025-09-30
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呈现出诸多鲜明的特征,对于这些特征的把握,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设计英语学科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未来基础教育课堂教学需要的是真正了解生命的“农人”,而不是流水线上技术熟练的“工人”,唯此才能回到教育的本真。一是需要“农人”耐心、细心的守护和引导。未来基础教育课堂的教学创新既要承认实然的历史发展,又要追求应然的教育理想。......
2025-09-29
发展到今天的电子商务已经明显有新的趋势和方向产生,那么在电子商务运营上,更应该紧密跟随这种大趋势。(一)电商平台变化电商的运营和发展一定离不开电商平台发展,一般的企业和个人都是以电商平台为依托进行电子商务的运营,就目前而言,电商平台出现两个趋势。(二)用户变化用户一定是电商发展的根本,特别是电商运营的过程中,如果能把握住用户变化的趋势,提前布局,更能提前进入蓝海。......
2025-09-30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和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兴媒体纷纷崛起,纸媒面临严峻挑战。这些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从技术、产品的研发与呈现形式,到运营、服务等方面都有很大创新。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信息海量无限、传播速度快、传播空间广、传播成本低、传播方式丰富、互动性强以及移动传播便捷等特点。......
2025-09-30
(一)拉新需要精准定位用户对于现阶段的App发展而言,之前已经论述过App逐步走向垂直化和细分化,所以对于App的拉新,是需要精准拉新的,特别是在App的初始阶段。2015年出现了一款现象级的App,叫小咖秀,是一款用户拍摄的视频软件,该App初期的精准拉新是特别值得学习的。整个小咖秀的案例,就是精准拉新的典型案例,这里我们能非常清晰地看到如何拉新第一批用户,从而形成现象级的扩散。......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