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优化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1.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建立校企合作教育伙伴关系,开创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全方位、多样化地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形式,形成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双边多赢的教育环境。利用区位和行业优势,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开发“订单式培养”的新途径。二是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
2023-11-19
“按专业招生—按专业培养”是我国目前最为普遍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其弊端也日益凸显。一方面,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学生专业选择自由度较小,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度不高。另一方面,刚性培养模式对市场变化的灵敏度低,容易出现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错位,造成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对此,有学者指出学校应该根据市场供需变动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但市场变化迅速而专业结构调整具有滞后性,调整专业结构既不能提高学生专业满意度,也不能及时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加强专业弹性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更优选择。
(一)传统刚性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规范承诺和情感承诺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的专业选择权主要体现在入学前的志愿填报上,而一旦入学,由于高校在转专业方面分配的名额小、门槛高,学生转专业困难重重,专业选择权极小。面对该问题,有学者指出专业选择权是大学生应有的权力,赋予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力合情、合理、合法。此外,专业选择权将竞争机制引入专业设置,不仅有助于推动高校进行专业设置调整,从而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也有助于学生根据兴趣学习,从而提升学习质量。众多世界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在专业上都有较高的弹性。其专业的设置虽主要由学校决定,但学生拥有充分的专业选择权:学生入学不注册到系科而由大学统一管理,学习一到两年后再自主选择专业,选定专业后如果兴趣发生变化,也可以比较容易地改变专业。
1960年美国社会学家贝克尔最早提出组织承诺的概念,后来随着组织承诺研究的深入,梅耶与艾伦提出组织承诺的三维结构理论,指出组织承诺由继续承诺(员工愿意继续留在所在组织的意愿)、情感承诺(员工对组织或工作的兴趣和感情)和规范承诺(员工对组织的责任感和规范感)构成。国内学者根据国外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结合大学生专业学习特点,提出专业承诺概念并扩展了专业承诺的维度。除了以上提及的继续承诺、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外,专业承诺还包括经济承诺(出于对经济因素方面的考虑而选择离开或者留在自己现在的专业)、理想承诺(依据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来选择专业)等维度。
学生的规范承诺和情感承诺都是专业承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对学生的学习投入有显著影响,但两者不论在内涵、发展水平还是影响力上都存在明显区别。规范承诺反映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责任感和规范感。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学生的一种规训,学生经过多年的教育具有了较强的规范意识和责任感。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普遍认为不管是自己选择的还是被调剂的专业,进入专业学习之后都有义务严格遵循学校规章制度和要求,学好自己的专业。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规范承诺较高并在推动学生投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已有优势,也是保障学生深入专业学习的必要条件。但相对于点燃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发挥学生特长和激发学生潜能而言,提升学生规范感和责任意识并不是目前人才培养的重点。情感承诺正是反映学生对专业的情感和兴趣的指标。同时研究也发现,情感承诺对学习投入的影响力远远低于规范承诺,可见,目前学生的学习投入更大程度受规范意识而非兴趣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情感承诺处于较低的水平且并不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不断提升。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情感承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专业确定后就很难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二是情感承诺在专业确定后依然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目前的人才培养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论是出于哪一种原因,赋予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的权力,并同时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承诺。此外,本研究也证实,选择承诺对情感承诺有较大的影响力,加强专业弹性、增强选择承诺是提升学生情感承诺的有效手段。(www.chuimin.cn)
(二)加强专业弹性,提升选择承诺
专业弹性的上位概念是弹性学习。弹性学习强调教育应不断适应不同学习者需要、不同学习方式以及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其核心是学习的选择性。相应地,学生的专业选择权是专业弹性的核心内容。专业选择权是指大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力,包括入学前的专业选择权和入学后的专业选择权。
在我国,反映专业弹性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也在部分高校展开,具体表现为按文理大类招生(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按学院招生(如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按学科大类招生(如济南大学)。三种方式的共同点在于先按大类招生再进行专业分流,区别在于学生分流时的专业选择自由度不同。尽管不少大学已经展开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但传统的刚性培养模式依旧在大部分高校盛行,已经推行的一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不同程度地遇到困难、遭受质疑,乃至中断。
研究发现,选择承诺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也通过影响情感承诺、规范承诺、继续承诺、经济承诺间接影响学习投入。提升选择承诺是人才培养中最为迫切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目前,以“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为代表的加强专业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实践中出现了若干问题,例如专业分流导致专业分化加剧和专业分流中的公平性等问题。但以上问题可能在实践中得以解决,不成为阻碍改革的理由。在加强专业弹性的具体实践中,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在专业分流之前,高校应该通过开展系列讲座、新旧老师交流、心理测评、让学生选修相关专业入门课程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自身和各个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为学生将来选择具体的专业做准备,减少专业分流时候的盲目性。第二,经过一段时间的通识教育之后,学生对自己和专业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专业分流的时候,学校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选择自由,并引导学生基于自身能力、性格、兴趣和专业的匹配程度理性地选择专业。第三,高校应注意专业分流标准的科学性和分流程序的公平性。高校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实践活动表现等多方面因素建立专业分流标准,并且严格参照标准进行笔试、面试,保证程序上的公开透明。第四,学生在专业分流选定专业之后,如果学生兴趣发生变化并满足再次选择专业的要求,学校应该允许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第五,在具有较高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产生个体游荡感,并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对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与职业指导。这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性措施,也是提升学生的经济承诺和继续承诺的有效手段。
有关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的文章
(三)优化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1.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建立校企合作教育伙伴关系,开创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全方位、多样化地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形式,形成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双边多赢的教育环境。利用区位和行业优势,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开发“订单式培养”的新途径。二是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
2023-11-19
要建设某一个专业的培养体系,需要对该专业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研究,既要研究专业本身的特点,又要研究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机械工程专业办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北京印刷学院的贴近行业、强调实践的办学特点,与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要求非常接近。北京印刷学院机械工程专业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制定了本专业的培养标准(附录E)。......
2023-06-15
加速项目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锻炼,尤其是熟悉多项目综合管理、具有战略眼光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航天人将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提高,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大力探索并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器多项目群管理方法和体系,不断推动航天项目管理专业的进步,为祖国空间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23-08-10
近几年来,在教育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热词。核心素养为课程内容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能够引领教师课堂教学。两位学者似乎都有去触及媒体融合和转型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核心素养”的努力。〔7〕综上,本研究在此宏观视野下,对于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素养”提出自己的见解。图1核心素养构成......
2023-11-02
美国的国际关系研究的课程设计大多会包括导论课程、国际法、国际关系史,也会要求学生选择区域性的国别研究课程,比较政治和方法论的课程也是国际关系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设立专门的国际关系本科学位不同,美国大学将国际关系、比较政治、国际研究等视为政治学研究的分支,最终学位都是政治学学位。......
2023-08-04
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合作高校共同制定规范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建立联合培养高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实施的人才培养、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评价机制,规范落实人才培养的各主要教学环节,贯穿五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中,高职学习三年,学生经考核测试合格后,进入武汉商学院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习两年。......
2023-09-18
之后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地位被明确,各地高校纷纷设置新媒体相关专业,对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进入繁荣阶段。目前国内学者对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改革创新类,即结合现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应构建新的新媒体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应用型新媒体人才、创新型新媒体人才等概念的提出。......
2023-1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