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旅游地质地貌:复杂多样,丰富资源

四川旅游地质地貌:复杂多样,丰富资源

【摘要】:地质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基本骨架,被誉为“大地的骨骼”。(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四川省境内基本地貌类型齐全,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全省地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为形成多样性的地貌旅游资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复杂多样的地貌也造就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而且有利于珍稀物种的保存。

地质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基本骨架,被誉为“大地的骨骼”。总体来说,四川地貌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一)地势西高东低,地貌东西差异显著

四川省地跨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位于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和第三级阶梯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整个地势呈西高东低的基本特征,海拔高差极为悬殊。以龙门山、邛崃山、大相岭和大凉山为界,全省大致可分为两大组成部分。四川东部为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也是我国四大盆地中唯一的外流盆地,以低山和丘陵地形为主,海拔多在500~1000米。因其沉积了数千米以紫色砂页岩为主的岩层,故有“紫色盆地”之称。整个盆地分为三个不同的地貌区:东部为盆东(川东)平行岭谷区,中部为盆中(川中)方山丘陵区,西部为成都平原区。四川西部为川西高原山地,以高原、山地地形为主,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两大部分。川西北高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地势自西向东缓慢倾斜,海拔在3000~3500米,高原面保存较为完整,地表切割轻微,高原上分布着数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著名的若尔盖湿地即分布于此区。川西南山地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金沙江以东,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势较高,地形破碎,自西向东相间分布着平行排列的山脉和河流,呈现“两山夹一川,两川夹一山”的态势。雀儿山、沙鲁里山、大雪山、邛崃山、岷山等山脉呈南北走向,金沙江、雅砻江和岷江相间其中,切割深陷,气势磅礴,形成举世闻名的横断山脉,著名的贡嘎山即位于本区(李如嘉,2012;陈进忠、陈红涛,2014;张宏,2016)。

四川的地势特征使得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能够深入四川腹地,并沿着山地高原的抬升,形成东部季风区丰沛的降水,加之受地貌格局的控制,形成包括长江在内的众多江河与星罗棋布的湖泊。在地势的作用下,四川的大江大河主要呈现出东西和南北两大趋势,并在一些地势阶梯过渡地带穿切山地,形成众多的峡谷景观,如金口大渡河峡谷、嘉陵江三峡等。

(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www.chuimin.cn)

四川省境内基本地貌类型齐全,包括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此外,在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下,还发育了一些特殊的地貌类型,如冰川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等。全省地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为形成多样性的地貌旅游资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复杂多样的地貌也造就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而且有利于珍稀物种的保存。“国宝”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银杏、水杉、珙桐等珍贵物种,正是在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下留存下来的孑遗生物,极大地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

(三)山区面积广大

在地理学上,一般将山地、高原和丘陵称为广义上的山区,而将平原、盆地称为平地。四川省山地面积广阔,山地、高原和丘陵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75.4%、3.9%和9.9%,合计占全省总面积的89.2%。由此可见,四川是一个多山之省,故历来有“四川四川,四面是山”之说(陈进忠、陈红涛,2014)。全省山脉主要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地周围和川西高原山地地区,形成了众多的山地旅游景观。四川山地面积广阔,一方面造就了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另一方面也间接地制约了全省交通发展和社会经济往来。在历史上,由于山地高原的阻隔,交通不便,各地对外联系困难,经济、社会和文化独立发展,从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人文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征。

四川地貌的基本特征极大地影响着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形成了东西之间的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地势相对较低,自古以来就是全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发展迅速;西部地区则受交通条件的制约,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族风情,对旅游者有着极强的吸引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交通的日益改善,旅游可进入性将会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