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我们阐述省别风俗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同样的条件、同样的对立、同样的利益,一般说来,也应当在一切地方产生同样的风俗习惯。”这无疑促进了风俗的趋同性。马克思曾指出这样一个前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西汉谏议大夫王吉奏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承认风俗的差异,就是承认人类的基本利益。......
2025-09-29
旧时福建养子之风甚为盛行。
养子除了后妻带来其前夫之子,通常包括过房子和过继子。过房于是从同姓同宗的亲族小孩中抱养,抱养者多是无子女的寡妇,其目的在于“招小弟”或为了防老。这种过房子并非用金钱买来,因此被抱养的小孩仍与其亲生父母保持来往,仍为亲生父母家的成员;只是平时要照顾养母,养母老死时要当孝男,主持丧事,即作为养母家的继承人。也有以己子充为夭折而未婚之兄弟为过房子,为夭折的兄弟祭祀,并继承其家产。过继于则多从妻族中乞养,乞养者多是因同姓同房中没有亲族小孩可以抱养,只好从妻族中抱养小孩。因为小孩也并非用金钱买来,也不与亲生父母割断关系,有的甚至平时不与养父母同居住,只是在养父母有事时前来帮助料理。广义的养子还包括义子。义子就不一定要同姓同宗的亲族小孩,也不一定是妻族中的小孩,只要收养和被收养双方同意,便可成为义子。有的互相倚借,胜似亲生。义子平时可与义父义母共同生活,也可只是名义上的,即仍与其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
旧日福建,有些义子甚为奇特:如两姓构怨不休,亲知欲为解纷,使乙之子拜甲为父,立券而罢。或宿通不偿,亦用此法,即折券为义子,履袜之赠,虽中怀龃龉,犹终身称父。(https://www.chuimin.cn)
还有一种养子是用金钱买来的,不管是否同姓同宗,都要与亲生父母断绝来往,至少要与养父养母生活在一起,被抱养者视为亲出。这种养子在台湾有个专称:“螟岭子”。丁衰之户,每觅螟岭,以顶丁粮。抱养养子的目的,主要在于继承宗桃和增加家中的劳动力,这多是无子者从子嗣方面考虑的;也有的为了亲热,为了门风兴旺,为了对付别家别族的欺负,所谓“人多力量大,房大不受欺”。也有一些人自己有子女也抱养别人之子为养子,称义子或干儿子。有的一家养子达几人甚至几十人,平时令其出海贩洋,行险牟利,遇有械斗,即令持械先驱。从抱养之小孩的年龄看有三四岁,七八岁,十一二岁,也有以成人壮汉为养子,可谓花样繁多。与养子同时,旧日福建养女之风也甚普遍。
人们抱养养女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其一,为了做童养媳(包括等郎妹),这种养女一般要抱养异姓之女孩,给她一口饭吃,从小便是一个劳动力,稍大便是媳妇,这种童养媳在旧日福建农村几乎随处可见。其二,做为女儿,视为亲出,将来为之择郎出嫁,或招入女婿,这种方法主要是无子女者或城镇人所采用。其三,为了当“查某娴”或操贱业(当妓女),前者多发生于闽南一些大户之家,后者多出现于城镇一些商人之家。旧日中国重男而轻女,福建亦然,加上生活艰难,民间生女多不肯留养,或生下即淹死,或抛弃于路途,如果有人收养,多乐意奉送。家境稍好的人家,多有抱养养女。养女之风并非偶然。
相关文章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我们阐述省别风俗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同样的条件、同样的对立、同样的利益,一般说来,也应当在一切地方产生同样的风俗习惯。”这无疑促进了风俗的趋同性。马克思曾指出这样一个前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西汉谏议大夫王吉奏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承认风俗的差异,就是承认人类的基本利益。......
2025-09-29
在西周至春秋时,苏北的西北部曾长期属于宋国风俗,东北部则属于鲁风莒俗。宋国作为商人后裔,是最能体现殷商风俗的国度。后来宋人叔梁纥之子孔子成为春秋时仁政的大力宣传和推行者,应该与宋地的仁义风俗有关。不论出于何种目的,宋君对仁义风俗的固守和信仰,在春秋动荡的岁月里成为一座仁义的灯塔。宋国人民不仅对霸主国承担沉重的贡纳义务,而且大批人民被驱使、被杀害。......
2025-09-29
以蓍,为占卦之用。故,朱子取五、十相乘,以为《大衍》是也。合为十五,乃三五也,生数也。约而称之,六七八九,皆“一二三四,得五而成者”言也。《大衍》,以奇为阳;则七,阳也。术家,令人枚数,三之、五之、七之;言其余,而知其数矣。盖三五七相会而损一者,即当其数积而百则损五,则衍用“藏一”之几也。......
2025-09-30
唐代,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西域人和阿拉伯人进入中国内地经商、学习、从政,他们被称为“回回”。明永乐皇帝视墓园为国宝,下诏予以保护。南京、镇江、扬州、常州、苏州等地均有回回人居住。六套有清真寺一所,平素不诵经,不礼拜,但不食猪肉、狗肉,女孩子不嫁给汉人。回教徒与汉族基本无异,但不与汉族通婚。葬后3日,再回到坟地,有钱人家多杀牛马以慰劳亲友及邻里和乞丐。语言、装束与其他教众无异,被称为“汉回”。......
2025-09-29
这些矛盾都是由职业道德问题引起的,所以只能通过道德手段来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大家都是国家、社会的主人,都是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劳动。......
2025-09-29
越风俗的源头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勾践灭吴后,越地风俗扩张到以太湖为中心的吴地,取代或融合了吴地风俗。显然,越地风俗的影响范围,是随着越国区域的变动而变动。吴、越土地接壤,在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的元素。历史典籍中常说吴越“同音共律”“同俗共气”“同俗拜土”。在丘承墩墓葬中,角形器与璧形器单独放置在墓室的中部,且数量相等,可能象征男根和女阴,即越人的“淫祀”,显示了苏域的越人风俗。......
2025-09-29
属于东夷的徐国,风俗极为重狗,狗对徐偃王有再生之恩。六朝时,江苏宠狗之风更盛。明帝泰始中,南京张僧护家的宠物狗生下猪形狗崽。狗救人命则屡见不鲜。六朝方士常用狗替人消灾,以狗命换人命。石玄度患病,庸医让他食用白犬肺,石玄度便杀掉白狗。其弟石法度从此终身不食狗肉。先秦苏北人喜以狗肉为食,沛人樊哙早年以屠狗为业。六朝时,江南大兴食狗之风。......
2025-09-29
中世纪的封臣仪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效忠仪式、宣誓和授封仪式。[38]在这篇文章中,勒高夫的历史人类学体现在两个方面:用民族学的理论来解释仪式的象征意义。[39]同时,勒高夫认为不能单独地看待封臣仪式中的各因素,而是要“寻求它们在整个体系中的意义”。勒高夫认为,封臣仪式尽管是独特的,但没有起源,因为它借鉴了早期模式的元素,这些部分与其它时代、其它社会的制度相关,而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些密切关系,比较研究才得以进行。......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