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生态美学最大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反思、批判了传统美学的非生态性,而这一点也深刻地反映在米克的生态美学建构中。米克生态美学展开的逻辑基点也正是对传统美学理论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生态性的反思,其《生态美学》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人类艺术与行为的相关理论不能完美地反映实际的实践情形。”米克在其生态美学的建构中,就通过不同时期人类文明的对比,批判了这种留存了上千年的非生态审美习惯。......
2025-09-30
自笛卡儿开始的西方现代哲学是整个现代性方案的精神内核,而今天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由现代性的世俗形式现代化所导致的。因此,人们在反思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时,自然而然地对现代哲学及其核心观念进行了反思,诸如主客二元论、身心二元论都已经受到了较多批判。相对于现代哲学中的先验主体,当代不少学者提出了“具身的主体”(embodied subject)——主体并非超越时空的纯粹精神实体,而是处于特定时空之中,有血有肉,时时刻刻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能量交换的主体;精神和思想无需占据生存空间,无需消耗自然资源,但是,思想者本人却无时无刻不处于特定环境之中,时时刻刻都需要自然资源地供给。因此,“具身的主体”这个概念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基本特点是“生态化的存在”,也就是须臾也无法脱离生态系统的存在。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从事美学研究的学者必然是生态化的主体,理应清醒地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采用生态思维方式来从事学术研究。我们认为,生态学中的“共同体”(又称群落)有助于我们解决生态美学中的理论难点“主体间性”问题。已经有学者指出,只有主体间性才能成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因为主体间性哲学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定为主体与主体的关系,通过二者的交往、对话、沟通、融合而达到审美的境界。但是,这种观点也遭到了一些质疑,批评者认为不应该将主体间性推进到人和自然之间,其理论依据依然是现代哲学中的“主体”概念。如果我们可以将先验主体改造为“生态化的主体”,用生态共同体各个成员之间的“交往理性”来改进现代哲学中的“先验理性”,那么,从新型的“生态理性”(ecological rationality)的角度来看,生态共同体中各个成员都具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内在价值,成员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现代哲学中的“主—客”关系,而应该是“主—主”关系,亦即“主体间性”关系。“溪流变春酒,与我相宾主”(苏轼《白水山佛迹岩》)。“相宾主”的“我”与“溪流”之间正是主体间性关系——要害在于“我”能否放弃西方现代哲学单独赋予人类之“我”的主体独尊地位,能否从“众生平等”的角度看待天地万物。因此,充分借鉴当代环境伦理学的相关成果,改造我们的伦理观念和伦理态度,将是生态美学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https://www.chuimin.cn)
相关文章
我们认为,生态美学最大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反思、批判了传统美学的非生态性,而这一点也深刻地反映在米克的生态美学建构中。米克生态美学展开的逻辑基点也正是对传统美学理论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生态性的反思,其《生态美学》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人类艺术与行为的相关理论不能完美地反映实际的实践情形。”米克在其生态美学的建构中,就通过不同时期人类文明的对比,批判了这种留存了上千年的非生态审美习惯。......
2025-09-30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共同福祉和共同命运的头等大事。中华美学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华美学孕育在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明母体之中,生动地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30]苏轼这篇名作并非讨论审美的理论,但是非常精彩地表达了中华美学精神及其生态智慧,我们今天可以将之概括为“共适”二字:人与人之间固然可以共同欣赏天地之大美,但人也应该让万物各随其时,各得其所,各适其性。......
2025-09-30
国际学术界公认,环境美学正式发端于英国学者罗纳德·赫伯恩的《当代美学与自然美的忽视》。该文正式发表于出版于1966年出版的《英国分析哲学》一书,赫伯恩因此文而被称为“环境美学之父”。这等于为环境美学的产生提供了合法性论证。[12]如果说赫伯恩是“环境美学之父”的话,笔者认为米克就是“生态美学之父”。......
2025-09-30
与传统审美理论不同,生态审美首先强调伦理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就无从谈起。因此,倡导“爱物”的生态伦理学,可以视为生态危机时代对于改善人性素质、提升人性境界的期盼和吁求。笔者这里所探讨的生态伦理学可以概括为“强调生物圈生态整体的人文主义”,近似于国际学术界所说的“生态人文主义”。......
2025-09-30
生态美学毕竟是与“生态”问题密切相关的美学,那么,它究竟怎样与生态学发生关联呢?换言之,美学与生态学的内在关联究竟何在?审美体验与价值问题是审美理论的核心问题,同样是生态美学的关键问题。但是,生态美学研究者发现了审美价值并非天然合理,比如说,森林的游客可能偏爱整洁而希望清除森林中的枯枝与落叶,但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来说,这些枯枝与落叶却至关重要。......
2025-09-30
自2001年中国首届全国生态美学会议召开以来,生态美学作为新兴领域在过去近20年里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笔者认为,要想在学术上合理地建构生态美学,至少要考虑两个相关的理论问题:第一,中国生态美学与西方环境美学的区别何在?......
2025-09-30
传统美学理论中有一系列与“知识”相关的问题,诸如美与真、艺术与真理、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知识、审美与认识,等等。这就意味着,只有自然科学知识所描绘的自然事物的特征才是“自然自身”,也就是自然事物“实际的审美性质”。为此,他特别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生态知识不是关于某一物种自身的一般知识——这是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生态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2025-09-30
针对肯定美学的这种特点,卡尔森明确指出:“或许这种立场不是简单地被证明为科学美学,而的确是一位学者所说的‘生态美学’。这种立场似乎是随着生态学的发展而出现的,而且似乎是根据它而继续成长的。”正因为强调生态学与美学的关联,这种立场的生态美学又被称为“生态友好型美学”,美国学者林托特2006年发表的《走向生态友好型美学》[7]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