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克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策略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试图进而根据当代生物学和生态知识,反映、重构美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问题集中在审美方式上,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意识介入审美活动之中,让生态意识在审美体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一贯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审美理论”或“关于生态审美的研究”。......
2023-11-17
我们以上分别从生态美学的研究范式、生态学与美学之间的具体关联出发,论证了生态学与美学的内在兼容性。这里我们将从价值论角度来讨论生态美学的理论批判性:生态美学对于批判传统美学又有怎样的理论意义?[15]这种新的美学形态反思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我们认为,生态美学最大的理论贡献之一就是反思、批判了传统美学的非生态性,而这一点也深刻地反映在米克的生态美学建构中。
首先,从理论产生的逻辑性和必然性方面来看,生态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其出发点绝不是为了强行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关联在一起,去追求一种理论的标新立异。生态美学的产生源于美学理论内部的发展规律:对传统美学理论之各种弊端的批判。米克生态美学展开的逻辑基点也正是对传统美学理论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生态性的反思,其《生态美学》开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人类艺术与行为的相关理论不能完美地反映实际的实践情形。”[16]米克指出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自柏拉图时代以来,人们就普遍持有一种“艺术对自然”的观念:“审美理论在传统上一直都强调艺术创造物与自然创造物的分离,假定艺术是人类灵魂的‘高级的’或‘精神化’的产品,不应该混同于‘低级的’或‘动物性的’生物世界。”[17]米克认为,僵硬的现代西方美学理论之所以无法完美地处理实践问题,就是来源于这种根深蒂固的“艺术对自然”观念;再进一步说,批判这种观念要追溯到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传统,以及人类错误的自我认知。由此而言,对于现代西方美学理论的批判、修正,其实就涉及了对于人类自我认知的修正。于是,米克积极接受了人类自我认知的两次革命[18]——进化论和生态学的启发,来反思西方现代美学理论中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弊端,并根据进化论知识、生态学知识重新评价了西方现代美学理论。米克指出:“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夸大了人类精神性(human spirituality)的同时,也低估了生物复杂性(biological complexity)。植物、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要比之前所认识到的更加亲密。有一些哲学家已经意识到了生物学和人文学科之间新的紧密关联,他们从20世纪就开始试图按照新的生物学知识去重估审美理论了。”[19]由此可见,生态美学产生的理论契机正是对于传统美学这种“艺术对自然”观念的反思,而这种反思并不同于环境美学仅针对研究对象的视角转变,而是针对整个现代美学的哲学基底——“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批判,呼吁美学研究要秉持一种人与自然之间平等的、生态的主体间性视角。
其次,生态美学深刻地反思了传统美学规约下人类非生态的审美习惯。在传统美学理论的引导下,人们普遍认为,人类及其创造物因为具有精神属性、文化属性,所以更加富有审美价值;而自然环境则是人类伟大精神的环绕物与附属品。米克在其生态美学的建构中,就通过不同时期人类文明的对比,批判了这种留存了上千年的非生态审美习惯。米克指出,不同时期的人类文明对美丑观(conceptions of beauty and ugliness)有不同的塑造作用。米克先追溯了人类文明的本源,即文明最早的形式源于人类对动植物的驯化(domestication)。在《生命之圈——世界生态学导论》一书中,米克用“人类圈”的概念来指代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米克指出:经过人工培植、培育等驯化而成的生物更容易为人类所用,从而增强了人类的生存适应性,有利于人类整体的发展、进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以驯化为核心的物质文明。另外,还有一种以驯化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即人类对自身进行的驯化。米克进一步深刻地阐述了不同文明对人类情感价值判断(emotional value judgement)的影响作用:在古代农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人们对美中艺术的、精神的、超自然的形而上属性特别偏爱,因为这些属性是人类文明驯化的结果。因此,在人们传统的审美观中,悲剧的价值要高于喜剧的价值,这是因为“悲剧从根本上说是超自然的,并且还有一点特别明显——它很少考虑生存和幸福等生物问题”[20]。可见,在传统审美观中,对形而上实体(metaphysical reality)的强调割裂了人类与形而下生物性本源的联系,生物的东西只有经过驯养,尤其是文化驯养,才可能是美的;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膨胀以及生态危机的涌现,现代美学理论的弊端也开始浮出水面。米克直接指出了这种弊端对于人们审美习惯的误导:“审美理论一直都对人类保持着一种几乎独有的兴趣(exclusive interest)。”[21]
再次,针对这种传统美学规约下人类的非生态审美习惯,生态美学致力于以一种生态整体主义的视角来改变“人类中心主义”主宰下的美丑观,在审美的价值判断方面展开理论重构。米克在其生态美学中,就着重批判了旧的人文主义美学(humanistic esthetics),并在审美判断的现象层面展开了自己的美学重构。米克认为,传统的人文主义美学其实是一件皇帝的新衣,是被人类虚荣心所歪曲的虚假美学。有鉴于此,他指出,只有在人类正确的自我认知下,即“以自我沉思为基础”[22],生态美学理论才能真正展开。具体到《生态美学》这篇文章而言,米克还特别利用了形态学研究(morphological studies)方法,即通过对比野生动物的形态与人类的形态,指出“野生动物通常比人类自身更能引起审美愉悦”[23]。他还提出,对于艺术而言,使之为美的东西并不是接受人为驯化后产生的东西,而恰恰是被人们一直忽视、排斥的整体属性与有机形式:(www.chuimin.cn)
艺术作品之所以是悦人的,其原因是:它们提供了一种完整的体验(integrative experience),将高度多样化了的各类要素统合进了一个平衡的整体。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就类似于一个生态系统,因为它传达了一种统一的经验。重点并不在于每一个要素自身是令人愉悦的,重点在于——诸多要素中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在整体系统中是真实的、连续的……一件艺术作品最终的成功取决于作为整体而实现了的艺术系统,以及一种关于复杂的完整性系统的真实,而这种复杂的完整性,包含了在平衡的均衡状态中一切具有创造性和具有破坏性的力量。[24]
可见,生态美学正是通过生态的、整体的视角,在价值论层面反思了传统美学理论中“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们审美观的误导。由此而言,生态美学属于后现代美学,是对于现代主体论美学的批判和超越,具有理论革新的内涵和意义。因此,在生态美学的框架下,我们说美学之所以是“生态的”,就不仅仅是一种针对研究客体的对象描述,更是一种针对研究主体的观念规范。
有关生态美学引论的文章
米克的生态美学内涵和策略源自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试图进而根据当代生物学和生态知识,反映、重构美学理论。这就意味着,生态美学将问题集中在审美方式上,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态意识介入审美活动之中,让生态意识在审美体验的形成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主导作用。鉴于以上考虑,笔者一贯将生态美学定义为“生态审美理论”或“关于生态审美的研究”。......
2023-11-17
正是为了拯救生态危机,为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存在和健康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开始了从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艰难转型。美学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美学顺理成章应该是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康德甚至特别强调,为了确保审美的纯粹性,必须忽略客体及其实在性。我们倾向于从文明转型的角度来界定生态美学的性质,将之视为美学为了适应生态文明时代而进行的生态转型。......
2023-11-17
这几句话也回答了曼科夫斯卡娅把“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的原因。像托德瓦因等人那样,不加分辨地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是否合理呢?[34]那么,将环境美学称为生态美学到底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国内外之所以不断有学者认为环境美学就是生态美学,是因为“生态学”这个概念在发挥着无形的作用。......
2023-11-17
要理解“生态文明”这个概念,无疑应该首先理解“文明”。文明与野蛮的结果便相互抵消。……对于生态美学研究而言,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它引领我们着力解决生态审美观问题。生态美学研究应该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从理论上剖析传统审美观的各种弊端,分析生态意识和生态知识对于生态审美的重要性,探索实施生态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2023-11-17
在回顾和总结中国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状况与理论成果时,有学者提出“尤以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影响为巨”。[36]笔者同意这个判断,并认为曾繁仁的生态美学代表了现阶段中国生态美学的最高理论成就。[46]简言之,曾繁仁注意到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区别,他的策略是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自己业已形成的生态美学,进而“将环境美学纳入其中”。......
2023-11-17
与一些学者站在实践美学的立场上批评生态美学不同,“新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张玉能试图从实践美学的框架中发展出生态美学,明确提出生态美学是实践美学不可或缺的维度。[22]张玉能的博士季芳进一步认为,实践美学本身就蕴含着阐发生态问题、拓展生态维度的思想原理。实践美学要想真正生发出生态美学来,合理的思路是将现代工业文明产生以来的“非生态的实践”,改造为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实践”。......
2023-11-17
与传统审美理论不同,生态审美首先强调伦理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就无从谈起。因此,倡导“爱物”的生态伦理学,可以视为生态危机时代对于改善人性素质、提升人性境界的期盼和吁求。笔者这里所探讨的生态伦理学可以概括为“强调生物圈生态整体的人文主义”,近似于国际学术界所说的“生态人文主义”。......
2023-11-17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类共同福祉和共同命运的头等大事。中华美学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智慧,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华美学孕育在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明母体之中,生动地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30]苏轼这篇名作并非讨论审美的理论,但是非常精彩地表达了中华美学精神及其生态智慧,我们今天可以将之概括为“共适”二字:人与人之间固然可以共同欣赏天地之大美,但人也应该让万物各随其时,各得其所,各适其性。......
2023-1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