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生态环境因子对于乡村教师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其决定了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生成的特定性。为此,乡村教师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在体现乡村教师是一个自我成长过程的同时,也表明了与所处学习生态环境相互关联和适应的关系。乡村教师的学习环境系统总是能够将时空等所有构成要素以恰当的方式编织起来。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构建,实质上就是要将真实的学习置于社会实践和外界交流合作中。......
2025-09-30
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于2025年首先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7]。后来,人们将文化纳入生态学视阈,提出了“文化生态”的概念,从而对文化建立了一种新的认识学说。所谓“文化生态”,即是指在特定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内相互作用的文化体与其所在环境共同形成了一个功能整体[18]。文化生态学的诞生是以美国人类学家、著名的新进化者朱利安·斯图尔德于2025年发表的《文化变迁的理论:多线进化的方法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为标志的,他在对“环境决定论”批判的基础上,指出文化是在逐步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可以说,“适应”一词较好地刻画了早期文化生态学研究者关于文化与环境关系的描述。但历史事实证明,有些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是极差的,因此,文化生态研究者借鉴了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根据整体关联性和结构性的机理,坚持文化与环境的整合观,将“文化生态”界定为:为追求共同的目标,特定的人类群体以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借助必要的文化工具,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系统[19]。
就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建设而言,坚持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学校发展观原则,就是要坚持以文化生态的视角来看待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学习文化,以及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那么,文化生态学的原则与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契合点在哪里呢?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整个乡村学校的学习环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即使乡村教师也难以避免。在文化生态取向的观照下,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建设的载体,其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物理、社会以及规范环境的影响,为此,应在文化生态系统视域下考虑乡村学校的发展,即乡村学校应该与现有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生成的载体,对乡村教师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乡村教师的学习文化不仅关注乡村教师的学习者角色,包括乡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与同事群体交流的互动性,以及学习的习惯性[20],而且要关注乡村学校发展的生态环境。从文化生态视角研究乡村学校发展和乡村教师学习文化,超越了以往研究中只关注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本身的局限,而是将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学习文化融入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中,进而关注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本质——关注教师的生命。
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学校发展观。首先是要坚持整体性原则。也就是把乡村学校看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的首要特征是自组织性。因此,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建设,坚持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学校发展观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要具有自组织性,也就是说,乡村学校的教师学习要依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需要和价值标准的,要具有自我调节和监控能力,并且能够与外在环境发生相互的信息交流[21]。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要建立“工作即学习”的学习观,根据自己的知识层次和需要借助新的学习工具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养成一种爱学习、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习惯[22]。(https://www.chuimin.cn)
其次是要坚持多样性原则。也就是把乡村学校的学习活动看作一种具有合作关系的生活方式,多元的学习主体民主平等地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通过学习活动相互交流、对话,每一个人都尊重学习活动参与者的专家身份,在共同的交流中获得知识的增长和专长的获得[23]。因此,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建设,坚持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学校发展观原则的第二个特征就是要具有多样性,也就是说,一是乡村学校不但要避免盲目的照搬城市学校的办学模式,而且要充分结合当地乡土文化、社会环境、物质环境谋划乡村学校的发展和文化建设,凸显自身办学特色;二是乡村教师具有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不断追求生命内在发展的基本需求,其成长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乡村学校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改善师生的学习环境,而乡村教师要摒弃以前过分强调独立、自主、闭塞的学习方式,并要善于在一个学习组织中进行学习,要学会使用信息、传递信息、接收信息,并且在组织中学会交流合作,在群体合作的学习中建立一个共同愿景,并把这愿景传递给学生。
最后是要坚持适应性原则。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学习主体不能脱离其特定的学习情境,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过程[24]。因此,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建设,坚持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学校发展观的第三个特征就是要具有适应性,也就是说,在乡村学校发展适应周围环境的基础上,乡村教师的学习文化也应该与其周围环境密切相关,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形成应该是与环境协同发展的过程,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构成中产生的[25]。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乡村教师应基于自身所处环境,不排斥信息化带来的知识爆炸性增长,有选择地将过去触及不到的一些知识、信息应用到能够符合自己需要、与同事平等民主的交流以及向学生积极传递的渠道上来,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认知、情感与自身所处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改善自己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建设乡村教师特有的学习文化,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
相关文章
外部生态环境因子对于乡村教师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其决定了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生成的特定性。为此,乡村教师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在体现乡村教师是一个自我成长过程的同时,也表明了与所处学习生态环境相互关联和适应的关系。乡村教师的学习环境系统总是能够将时空等所有构成要素以恰当的方式编织起来。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构建,实质上就是要将真实的学习置于社会实践和外界交流合作中。......
2025-09-30
新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莱斯利·怀特则认为,文化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一体化的动态系统,需要提供能量,使之运动和进化,并将文化划分为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等三个亚系统。上述关于文化结构的划分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涵盖了物质、社会和思想意识等层面的内容,本书在充分吸收众家尤其是新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将文化的结构划分为技术手段、制度行为、观念意识这三大基本元素,形成了金字塔型的概要性的框架。......
2025-09-30
调研发现,在乡村学校的日常教学中,教师主要还是通过讲授和示范将学科知识展示给学生,学生被动听讲、做笔记,然后通过记忆识记这些内容,经过反复练习、做题来巩固这些知识,这仍然是乡村学校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乡村教师的学习文化如若仍不思变革,势必为信息时代的浪潮所抛弃。......
2025-09-30
机制,原指自然物质系统的运行规律,如人体生理机制。现在,机制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和人文社会科学中,指称某一复杂组织系统各要素间彼此依存、有机结合和自动调节所形成的内在运行方式。关于教师的“机制”研究,人们从不同视角围绕教师文化进行了较多探讨。为此,乡村教师文化场的整体性、动态性与跨文化性,决定了乡村教师学习与发展必然是文化场关键事件与教师价值观等内在因素互动的过程。......
2025-09-30
三是乡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相对欠缺。这使得乡村教师群体呈现出“惰性”的学习图景。基于当前乡村文化规制下的乡村教师学习存在的现实问题,亟须通过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建设,生成一种信息技术支撑的生态型乡村教师学习文化,改变乡村教师“惰性”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14]。......
2025-09-30
(三)关于乡村教师学习文化问题的研究肖正德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剖析了教师学习文化结构,在此基础上,分层提出了学习物质文化匮乏、学习制度文化僵化、学习文化价值功利等问题[100]。(四)关于乡村教师学习文化构建的研究关于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建构的方向,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关于乡村教师学习文化构建的路径研究。陈新景等通过田野调查指出应该从培养校本学习素养的角度创建乡村教师学习文化[112]。......
2025-09-30
良好教研组、备课组等能够有效保障乡村教师的学习,但关于这些政策或制度制定以及实施情况的调查发现,仅有46.1%的乡村教师反映学校制定有相关政策或制度,并很好地实施;而选择虽然学校制定有政策或制度,但并没有很好实施选项的占到了37.2%;另外,还有16.7%的乡村教师则认为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或制度,根本不鼓励教师学习培训。......
2025-09-30
在信息社会,学习将逐渐实现文化的回归,现有的“学校学习”将走向突出“个性化”的学习之路。从人类最初的融合于一般社会生活中的生活化学习发展到通过学校教育而实现的专门化学习,起到了加快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作用。然而,信息社会的学习将回归到原来的生活化学习,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转折。教师的工作围绕着“学习”而展开,包括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促进学生的学习,要求乡村教师必须成为一名有效的学习者。......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