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乡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相对欠缺。这使得乡村教师群体呈现出“惰性”的学习图景。基于当前乡村文化规制下的乡村教师学习存在的现实问题,亟须通过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建设,生成一种信息技术支撑的生态型乡村教师学习文化,改变乡村教师“惰性”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14]。......
2025-09-30
“什么是文化”一直是国内外研究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但长久以来均未达成共识性见解。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就曾将“文化”一词列为英语语言中最复杂的词语之一,他认为文化主要在三个相对独特意义上使用,即:艺术与艺术活动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特质,以及作为发展过程中的文化[1]。
在中国,最早把“文”和“化”两个字联系起来的是《易经》,提出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主张,其意思是用诗书礼乐来教化天下,使社会变得文明而有秩序。著名学者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就非常直接地指出文化只不过是一种民族生活的样式[2],而钱穆先生则在《文化与生活》一书中指出,文化必由人类生活开始,没有人类,就没有文化。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3]。在此基础上,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对文化进行了更为深刻的解释,他认为文化是一个社群在长期应对处境的过程中形成的共享的生活方式,而支配这一生活方式的是一套价值体系、基本假设、是非标准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处事的规范和准则[4]。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学者更多地将文化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
在国外,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Edward B.Tylor)是最早对“文化进行定义”的学者。他指出,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分析,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5]。该定义被认为是首次给文化一个整体性的界定,奠定了基本的范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随后出现的大量的文化研究中,将文化作为特殊生活方式,是文化研究中最常采用的一种内涵,作为一个经典性的文化定义被广泛引用,至今仍出现在很多教科书之中。但是,很多学者认为该定义过于宽泛,没有把文化现象从社会现象中剥离出来,除了心理因素外,没有揭示出导致文化行为模式的原因。而莱斯利·怀特、朱利安·斯图尔德等为代表的新进化论者把文化理解为人类所创造的符号的总和,而语言则是人类这种符号能力的最为重要的形态[6],并将文化看作是群体适应生态环境的系统。(https://www.chuimin.cn)
按照新进化论的观点,文化作为“超有机体”,一是其范畴现象应该包括思想、信念、语言、工具、器具、习俗、情感和制度等,人们依靠它们适应社会生态环境以获取生存和发展的能量,即“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任何活着的有机体最起码要适应它的环境。”动植物通过自身反应,来“领会”“理解”环境,达到适应的目的;但是,只有在人类中,作为适应过程中的理解才是运用符号手段进行的。在符号中,生物进化过程中获得了一种适应的超感觉机制[7]。二是文化还是能够影响他人通过学习或模仿获得知识的特殊能力。虽然这些论述各有差别,但都认为文化是某种特定类型的观念现象。但具体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特征,格尔兹等提出是一种群体层面的现象。如格尔兹(1973)就把文化定义为一定组织内群体所共同认同的“意义之网”。而艾德佳·沙因(Edgar H.Schein)则认为,文化是凝聚一个团体的共享的信仰、价值观以及一套基本的假设,不但是一个群体观察、感知和思考有关问题的正确方式,而且是更深层的为组织成员所共享的基本假设和信念,它无意识地发生作用,并以一种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方式规定着组织对自身及其环境的认识[8]。即将文化看成一套充满意义的集合性系统,这些特征既定义了文化群体的共性,又将群体性特征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综上所述,本书对文化作如下理解:一是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为了适应和解决环境中的种种问题,慢慢发展出来的一套思想、观念、价值观、态度与行为模式与规范,以及这些表达之外所制造出来的成品,例如语言文字符号、人工制品、习俗和规则制度等。文化在有形和无形之间,有些是可观察的器物、技术和制度,但远不是全部;精神气韵上是无形的,不能观察,但却可以感受得到,而且常常更为重要,文化的研究常常在这种无形之中把握实在。二是文化是一种源自一个特定群体或者一种特定活动中的历史积淀,代表着一个共同体的总的形象和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个共同体的精神和心理成分,而技术和制度则构成这个共同体的物质层面,其生活方式是不断演进的,因而在守成和创新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张力。
相关文章
三是乡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相对欠缺。这使得乡村教师群体呈现出“惰性”的学习图景。基于当前乡村文化规制下的乡村教师学习存在的现实问题,亟须通过乡村教师学习文化的建设,生成一种信息技术支撑的生态型乡村教师学习文化,改变乡村教师“惰性”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14]。......
2025-09-30
(三)关于乡村教师学习文化问题的研究肖正德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剖析了教师学习文化结构,在此基础上,分层提出了学习物质文化匮乏、学习制度文化僵化、学习文化价值功利等问题[100]。(四)关于乡村教师学习文化构建的研究关于乡村教师学习文化建构的方向,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关于乡村教师学习文化构建的路径研究。陈新景等通过田野调查指出应该从培养校本学习素养的角度创建乡村教师学习文化[112]。......
2025-09-30
也就是说,仅仅代表乡村教师个体的学习现象还算不上学习文化,只有当这种学习现象积淀了乡村教师学习精神并相应地表现出较为稳定的状态,并且成为乡村教师群体的共识,产生了广泛而持续的影响时,才算形成了乡村教师学习文化。......
2025-09-30
梳理已有的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本书研究对象主要指镇、乡中心区和村庄学校的教师,不包括县城的教师。基于以上分析,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乡村教师,其学习指的是乡村教师的职后学习。......
2025-09-30
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地区)学生在“知识获取”任务上表现最强。样题“清洁机器人”单元中的3道试题都是评价知识获取的,通过这个单元log数据分析,可以比较各国在静态问题解决中“知识获取”的过程。这说明在考查知识获取的试题上要取得好成绩,必须积极探究。样题“室温控制”第1题也是考查知识获取的,具体来说是表征和构思。从这道样题来看,中国上海学生在互动问题的知识获取上与表现最好的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
2025-09-30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与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会直接决定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以至影响到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向往,甚至影响到科学人才的培养。所以说,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追求,甚至影响学生的理想与志向的选择。(三)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影响学生的科学能力和各种观念的形成科学文化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
2025-09-30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即指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本质、核心、内涵、结构及其功能等方面的观点,需要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出发来理解,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以及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的文化思想。......
2025-09-30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习、积累知识和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的重要保证。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就无法获取大量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教授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造成的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重大的意义。”宽松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活跃、思维处于最敏捷的状态。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通过听觉、视觉来学习,许多生动的教学情景得不到开展。......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