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通过对E-learning环境下教育资源与学习活动有机整合的理论、应用模式和案例等研究,探索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和教学设计理念重用与共享策略。重点研究E-learning环境下“学习活动编排”和“教育资源共享”映射与耦合的策略。......
2025-09-30
可重用学习对象是在结合面向对象的软件技术以及有关教学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构件。它能被学习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现并重用,不同粒度的学习对象可以重新组合或拆分。可重用学习对象与学习活动的紧密耦合,在微观层次实现了资源与活动的整合与应用。
(1)RLO-RAO整合应用模型
可重用活动对象是基于学习活动理论基础上建立的适合不同学习情景的可重复使用的活动对象组件。活动对象的编排主要用于活动序列、模式表示、过程调度等较为宏观层次,相对于学习对象来说处于较高层次。学习活动对象设计遵循学习目标,通过应用学习对象的有效使用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RLO-RAO整合应用模型如图3.4所示。
图3.4 RLO-RAO结构模型
RLO-RAO结构模型中,可重用的学习对象包括概述、总结和5~9(7±2)个学习对象(Los)。每个学习对象的建立是在一定的学习目标基础之上,一般包含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点,并通过学习对象元数据、内容包装规范进行封装。学习对象类型可以划分为概念、事实、程序、原理和过程等知识类型[13],并依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有不同呈现形态,如网页、PPT或视频等。可重用的学习活动对象包括导入、反思和序列化的学习活动对象(AOs)。每个学习活动对象是学习环节中的一个任务,通常表现在为一个四维组:
AO=<Role,Activity,LO,Condition>,
其中,Role指学习活动的角色;Activity指学习活动的行为;LO指学习对象或工具;Condition指学习活动实施的条件或方法。
学习者开展学习单元学习时,首先要进行前测(Pretest),然后参与学习活动各环节,进入到具体的内容学习;结束学习单元的内容学习时,需要进行学习的后测(Posttest);单元内容学习通过后,进入下一学习单元的学习。
(2)RLO-RAO层次关系描述(https://www.chuimin.cn)
数字化学习核心内容包括教育资源的(学习内容)管理和学习过程的管理。可重用的学习对象应用涉及制作、描述、存储、管理和组织等过程。可重用的学习活动对象者包括活动的描述、序列化、调度和组织管理等。RLO-RAO的结构层次关系定义对学习策略设计与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针对数字化学习中学习资源、活动描述混杂,缺少良好的调用协调机制,本书将RLO-RAO结构模型定义为学习对象、活动对象、资源和活动的描述集4个层次结构关系,形成活动描述层、活动对象层、学习对象层和资源描述层。其中,层次关系体现在活动描述与活动对象间关系,活动对象与学习对象间关系,学习对象与资源描述间的关系,如图3.5所示。
图3.5 学习对象与活动对象层次关系
活动对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活动单元,如测试、评价、讨论等。活动对象中包含了学习对象的调用信息,通过映射机制实现对学习对象的调度。此外,学习活动对象的序列化编排与学习模式相关,是学习系统设计的基础性问题。
活动描述定义了活动对象结构及其关系,是活动对象的集合体,如一节课包含了若干个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在一定教学策略、方法的指导下进行序列化编排,确定不同层次学习活动的组织结构和活动间的关系。学习活动管理系统获取学习活动编排信息,通过编排行为来控制实时运行环境下学习活动的序列过程。活动描述信息中包含了对活动对象的调用。
学习对象是基于一定的学习或绩效目标,包含静态或动态的交互资源、教学实践活动的学习资源。学习对象主要包括内容、练习和评价等类型内容,内容、练习和评价由文本、图形、图像等媒体元素组成。学习对象按不同的应用场景有不同展现形式,如网页、电子文稿、视频或声音等,是相对完整的内容单元。
资源描述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采用元数据描述信息对学习对象的组成要素,如声音、文本、图形等进行描述,便于识别和引用,或描述学习对象的基本属性,如关键词、作者、版本、版权等信息;二是采用内容包装规范,将学习资源的组成要素封装成完整的学习对象,涉及学习对象的内部组成结构,如各数字资源要素如何组合形成一个学习对象,以及多个学习对象如何组合形成一个章节或一门课程。标准化的资源描述实现学习对象在不同的学习管理系统、学习资源库之间的共享和重用。学习对象的编排是对学习对象间层级关系进行序列化,表示了不同学习对象间的关系,如同位、上下位、类与子类、类与实例等。学习对象的序列化是学习资源有效应用和个性化、适应性学习的关键性问题。
相关文章
本课题通过对E-learning环境下教育资源与学习活动有机整合的理论、应用模式和案例等研究,探索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和教学设计理念重用与共享策略。重点研究E-learning环境下“学习活动编排”和“教育资源共享”映射与耦合的策略。......
2025-09-30
IMS学习设计规范是由IMS全球学习联盟在2003年2月发布的,是建立在教育建模语言基础上,整合和扩展了IMS现有的相关规范。图2.6是学习设计规范概念结构图。总之,IMS学习设计规范是描述学习设计和学习单元的教育过程建模方法。IMS学习设计规范提供了一种框架,可以让教师,尤其是网络教师全面而详细地设计和编辑课程,把学生和教师、学习活动和辅助活动、学习资源和工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有效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025-09-30
具体而言,本课题采用以下的研究方法:文献调研。从系统角度,课题借助教育资源与学习活动的耦合关联理论研究,研制面向E-learning的学习活动管理与资源共享服务系统,能对各类学习活动、资源整合共享、资源有效使用等进行监管和评价。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案如图1.1所示。......
2025-09-30
针对教育资源与学习活动、策略整合不够,内容组织缺乏适应性问题,研究教育资源、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有效整合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出与学科紧密结合的E-learning环境下“学习活动设计”和“开放资源共享”映射与耦合的策略。......
2025-09-30
本章首先梳理相关文献,总结研究成果,厘清研究问题的起点,说明本研究的价值及必要性;其次,结合研究现状的综述分析目前国内外研究工作的优势与不足,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最后,阐述研究组织结构和思路。第五章,学习活动对象及编排策略研究。第八章,网络与校本研修混合培训活动设计及应用案例。本章指出本课题主要的研究结论和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探讨和展望。图1.2研究内容的组织结构图......
2025-09-30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的主要方法1.基于OPAC系统的整合OPAC即联机公共检索目录,是一种通过因特网对馆藏资源进行检索的工具,也是读者查找图书馆资源的主要途径。导航整合通常只能提供数字资源的浅层次服务,不能提供其表达主旨上的服务。因而导航形式的资源整合是数字资源整合的过渡期。(二)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的技术1.分类技术智能自动分类。......
2025-09-30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危机迫使学者投入到环境伦理学事业的发展之中,以求助于人类环境伦理的转变而实现环保的目标。依据我国目前的研究,通常认为环境伦理学是研究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新兴学科。......
2025-09-29
基于上述选题依据及背景的分析,最终将本书的题目确定为“中国环境法研究整合路径之探析”。一是指理论层面上,以环境法理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以及关涉到环境法学科意义上的研究;一是指实践层面上,以现有环境法从法律运行这一层面进行的研究。因为环境问题作为一个应该用现存环境法的规则和程序解决的问题,然而环境法共同体最杰出的成员们做了反反复复的研究之后仍未真正解决。......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