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育技术学:教师学习的重要性

教育技术学:教师学习的重要性

【摘要】:为了加快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信息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信息化社会公民的信息素养。信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即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1.树立全新教育观念

21世纪中国面临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随着信息技术和高科技快速进入教育领域,它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面临教育信息化的严峻挑战,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为了加快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此必须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整合,探索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教育新模式,用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以尽快达到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2.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的形式。教学模式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教学模式正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我们强调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不要其他方面的改革,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也很需要,但如果模式不改变,就等于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仍是老一套,即使内容、手段、方法改得再先进,教育的改革不会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师“教”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把教育过程变成了单纯的“知识继承”的加工过程。虽然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知识,但该模式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精神。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最大弊病。我们现有的教育模式不改变,一流的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我们应该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中小学阶段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必要的,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则将教师的“主导作用”改为“指导作用”要更恰当些)又能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使学生学会通过信息获取、加工处理、问题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的新型教学模式,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作为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3.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江泽民指出,“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必须重视提高全民族的信息化知识及使用能力。要在中小学生中普及信息的基本知识教育,也要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学习掌握利用信息的技能活动。总之,要通过信息化建设,使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惟有实施注重知识创新的信息素养的教育。

信息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信息化社会公民的信息素养。其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情感。信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即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2)信息伦理道德修养。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应用信息技术时,不从事非法活动,同时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www.chuimin.cn)

(3)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对于信息技术的原理、名词术语是否明白,对于其发展与作用是否了解,应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科学技术常识,能够阅读有关的一般性通俗科普信息文章和参加有关的讨论,谈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具有一定的操作信息能力。即操纵、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会不会与能不能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评价和分析所得到的信息,进而开发与传播信息。在信息化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网络课程的开展,不仅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能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素养的教育注重知识的创新,是教育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当务之急,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应为信息素养的教育,以培训信息素养为宗旨的教育方式是我国教育应对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4.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整合(Integration)包含各种形式的媒体,由计算机多媒体创作或传递,由计算机控制的几种媒体形式组成资源的方法。整合是一种和谐,需要被整合的个体对象的主动调节和适应这种和谐;也是一种互动,促使被整合的个体对象主动适应。按照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课程”条目说:“所谓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其中包含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的广泛的概念”。

西北师大李秉德先生主编的《教学论》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因此,课程意思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是指某一门学科。从理论上讲,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量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它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为: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带动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是非常重要的条件。教师要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之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不断丰富和更新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因此,我们要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条件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培训,使每一位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学会在自己的教案设计中体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他们尽快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5.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要面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我们要参与国际竞争,竞争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能力之间的竞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之更加适应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之一。有人曾将人才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一”字形人才,其主要特点是知识面宽;“I”字形人才,其主要特点是很专;“T”字形人才,其特点是不仅宽,而且专;最后是“十”字形人才,其特点是不仅宽和专,而且富有创新精神。如果说我们传统教育培养的主要是前三类人才的话,那么入世后则应以主要培养最后一类人才为己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学校必须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思想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思考能力、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探索和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