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碳酸钙清除后检查发现裂纹皆为发纹,没有明显裂口。1982年,在水库“三查三定”的工程安全检查中,发现影响土坝工程安全的主要问题是防洪标准低,受地震破坏,桩号0+167上游滑坡未作处理,是一工程隐患。这一检查结果为水库的调度运用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一检查结论为水库研究制定工程整改措施与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
2025-09-29
除了不怎么注意刷牙,我们的祖先似乎还不那么爱清洗。目前,我们能够证明人类饮奶的最早的确定证据是近东地区一些古时陶器碎片里的脂肪残留,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六七千年。布里斯托大学的理查德·埃弗谢德带领一个团队,研究了欧洲西南部、安纳托利亚和黎凡特等地的2225片陶器碎片,发现在马尔马拉海附近,有一个地方的人日常明显会饮奶。这项对奶和陶器的研究,使我们的视线从“肥沃新月地带”移开,转向植被更多、更加富饶的安纳托利亚西北角。这一发现很有意义: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中有大量家养牛的骨头,而且,与中东其他地方相比,这里水草丰美。这些骨头本身就能说明一个问题——在这些考古遗址中,有许多岁数不大的动物;早期的农民养牛似乎既是为了吃牛肉,也是为了喝牛奶。
对古代陶器碎片的这些研究结果貌似不言自明。然而,在埃弗谢德及其同事发现这些乳品脂肪的线索之前,人们一直认为,乳品进入新石器时代生活的时间相对较晚,应该是在动物驯化之后几千年,并且可能是在陶器发明之后两千年。这一新证据将乳品出现的时间直接推到公元前2025年,和西亚地区最早出现的陶器同时期。也许,可能正是因为人们需要贮存和加工乳品的器皿,才催生了陶器的发明。
尽管如此,有关奶和陶器的最早证据还是比家养动物(包括牛、绵羊和山羊)出现的时间(公元前2025年前)要晚约两千年。所以,即便有先进的技术,我们还是无法知道人们是不是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饮奶了。因为在陶器出现之前,当然不会有奶脂附着在陶器碎片之上(我们的研究也就无从下手了)。
陶器碎片上的奶脂证据还给人们带来另一个困惑。它不像牙垢中的乳球蛋白,从中我们不能知道奶是什么动物身上的——它可能是绵羊、山羊,也可能是牛。然而,通过仔细研究发掘的新石器动物骨头,我们还是有可能穷根究底的。在巴尔干半岛中部的11处考古遗址中,人们就是这样进行调查研究的。对那些考古遗址里牛骨的分析显示,成年动物的比例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增加。平均而言,在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中,成年牛的骨头一般只占到25%左右。幼牛比例高能够说明人们养牛是为了吃肉。时间再往后,到了公元前2025年起的青铜时代考古遗址中,牛骨当中有50%是成年牛的。成年动物增加说明,生产“次要产品”的功能正在变得更加重要,比如用于产奶或者拉车。对羊骨的分析也揭示出类似情况。如果在其他地方也能反映出这种情况,那就说明,人们最初驯养牛和羊是为了食肉,之后才出现挤奶的情况。但是,对巴尔干地区山羊骨头的研究则显示出另一种情况。新石器时代一开始(在巴尔干地区是始于公元前2025年),成年动物所占比例就比较高。这说明,一直以来,这一地区的牧民养羊的目的既是为了食肉,又是为了挤奶。他们开始养羊时,就开始享用羊奶了。(https://www.chuimin.cn)
然而,最新的证据显示,人们饮用牛奶的时间还要早得多,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一证据的线索还是来自陶器碎片。这次要讲的是奶酪。要制作奶酪,第一步就要使一种名为“酪蛋白”的特殊牛奶蛋白凝结,形成一个蛋白质网。这个蛋白质网会将球状奶脂网在其中。这种凝结起来的蛋白质和脂肪就是凝乳。剩下的就是一层稀薄的液体,其中就有一些可溶蛋白——乳清。要将奶转化成凝乳和乳清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使奶酸化;二是给奶中加一种酶——通常是凝乳酵素。给奶加热也可以加快转化过程。
所有这些可能都是新石器时代农民在试验新的烹饪方法或者新的贮存方法时偶然发现的。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农民要外出放牧时,会想着带些奶喝。陶罐盛奶是很不错,但是要随身携带还是有些重。于是,他就决定拿一只用羊胃做的包来盛奶。这一想法并不奇怪,因为他们经常用这种包来盛水。不管怎样,他用羊胃包装满奶就出发了。当天晚些时候,他去喝奶的时候,发现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羊奶已经变成水状,中间有一些小块。凝乳酵素已经使奶发生了转化。这种酵素实际上就是附着在羊胃内壁上的酶。他并没有把奶扔掉,相反,还带回去给家人看。这种全新的奶制品使家人们都很惊奇。但是,后头还有更好的东西呢。如果能将凝乳和乳清蛋白分开,就有了奶酪的原始样子。要将这两种东西分开,可以用干酵包布,也可以用金属筛网。新石器时代的人很可能已经用上了干酵包布,甚至是柳条筛。但是,毫不奇怪的是,在考古遗址中都没发现过这两种东西。通常,布不能存放太久的;而在新石器时代,金属筛的出现还为时尚早。但是,人们已经发现了许多带孔的陶罐,这被人们广泛认为是奶酪过滤器。有些人认为,这些陶罐有其他用途,比如用作灯具,用来过滤蜂蜜或酿造啤酒。理查德·埃弗谢德团队将注意力转向了波兰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中发现的50块带孔罐碎片,它们可追溯至公元前2025年。
有40%的陶筛碎片上发现了脂肪残留。除了一块碎片外,其他碎片上的脂肪都可以确认是奶脂。这就证明了那些陶罐就是奶酪过滤器。于是,我们找到了第一个关于史前奶酪的确切证据。在加工奶的时候,古人无意中还帮了实验科学家一个忙:鲜奶残留在陶罐上并不能长久留存,但是奶在加工的时候,奶脂会发生变化,就可以留存很久的时间。在波兰的这些考古遗址中,80%的动物骨头都是牛骨。虽然那些奶脂可能是牛、山羊或绵羊的,但是,最可能的情况是,波兰新石器时代的农民确实养奶牛并用牛奶制作奶酪。这样,被驯化的野牛就出现了。
相关文章
将碳酸钙清除后检查发现裂纹皆为发纹,没有明显裂口。1982年,在水库“三查三定”的工程安全检查中,发现影响土坝工程安全的主要问题是防洪标准低,受地震破坏,桩号0+167上游滑坡未作处理,是一工程隐患。这一检查结果为水库的调度运用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一检查结论为水库研究制定工程整改措施与发展规划提供了参考。......
2025-09-29
据《华阳国志》记载,秦至蜀汉,巴地、蜀地及相邻的汉中、南中地区等,皆出产金银。涪县——其山有金、银矿;洗取,火融合之,为金银。政府曾利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利用大量工匠、刑徒开采金银。考古发现的纯金银器实物资料较多。上述器物主要是以错金或错银表现纹饰,只有错金铁刀是表现纹饰和铭文。......
2025-09-30
而人类的活动也能造成土的盐渍化,形成次生盐渍土。地貌对干旱气候条件下盐渍土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新疆地区盐渍土的分布特征是与新疆区域大地构造格局密切相关的。......
2025-09-30
对于济南地区的石窟、摩崖造像,除了在民间人们出于宗教的信仰和对古代文化遗迹的爱护,较为妥善地保存了这批文化遗产以外,真正将这批遗产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加以重视和研究却是比较晚近的事。这次调查,除了龙洞与东佛峪两处当时由于特殊原因未能纳入调查之列,对证明龛和莲花洞两处也未有涉及。现就各处造像遗迹,对上述调查和研究的基本情况概述如下。......
2025-09-29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的妇女即开始采用铅粉之类进行化妆,而伴随着化妆品的出现,化妆品容器也随之出现。古代化妆品的容器主要有漆盒、陶瓷盒以及布袋,陶瓷盒的用途非常广泛,而盛装各类化妆品是其主要用途之一。战国时期已经发现有陶盒,可能已被用于化妆品容器。盛装化妆品的瓷盒通常称为粉盒,盛装粉料、胭脂、油、香料等。可以说,陶瓷是中国化妆品最具民族文化情怀的容器包装材质。......
2025-09-29
古代对于肤发的美容保护剂大体可分为外用和内用两种,外用的有涂敷用和洗涤剂两种,内用的有丸、散和汤,丸剂较多。中国古人还用豌豆和大豆等粉末配上各种药物粉末做成“澡豆”来洗手、洗脸和洗澡,除垢健肤,有的甚至能去除雀斑。以粉饰面并且在脸上染颊饰红是中国古代妇女化妆的基本妆制。据史书记载,这些发型的主要创造者是宫女和古代的妓女。......
2025-09-30
位于澳大利亚高海拔地区的袋鼠们经常会发现自己身处雪地,而其他地方的袋鼠则很少会有这种经历。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母袋熊会在交配行为发生前持续攻击公袋熊。塔斯马尼亚袋熊的天敌主要是引进物种中的狗和狐狸。而在地面上,塔斯马尼亚袋熊逃跑时的速度能达到每小时40千米。......
2025-09-30
目前,较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已经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雄厚的工业基础。目前较发达地区服务业对中、高等职业技术应用人才需求是十分明显的。较发达地区农民的......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