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界里的迷信说法五花八门,在民俗学研究中占据主要地位。几乎所有国家的传统习俗和传说中都有植物迷信,且多如牛毛,全面详细介绍这些流传下来的古老迷信需要花费很长的篇幅。据说,某些植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神秘联系。前面的章节提过与鸟类相关的植物迷信,现在再谈一下白屈菜。这位有魔力的姑娘,在见证人面前不断展示她的寻水术,这些见证人均诚实可信,当时出版的《每季评论》认定这一事实毋庸置疑。......
2025-09-30
2025年,29岁的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离开圣彼得堡前往波斯(今伊朗)探险。他内心有一个特定的目标,探寻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谷物的起源。
瓦维洛夫曾在英国学习,师从著名植物学家威廉·贝特森。在老师那里,他熟知了孟德尔关于遗传的理论。格里戈·孟德尔是一名奥古斯丁修会教士,他的研究工作通过威廉·贝特森得到了重振和推广,其中就包括他著名的豆科植物实验。孟德尔发现,肯定有某种“遗传单元”能够影响他的豌豆最后会长成绿色还是黄色,表面光滑还是充满褶皱。他并不知道这些“单元”是什么,但他却预言出这种东西的存在。现在我们知道,这些“单元”就是基因。2025年,孟德尔出版了德文版的《遗传原理》(Principles of Heredity)。40年后,贝特森将这部重要作品翻译成了英文,并在孟德尔观测资料和理论的基础上,为科学地研究遗传的学科取名“遗传学”(genetics)。
瓦维洛夫还熟知达尔文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理论。在英国期间,他花费大量时间在达尔文的个人图书馆阅读书籍和笔记。这个图书馆就在剑桥大学,达尔文的儿子弗朗西斯则是剑桥的植物生理学教授。在那里,瓦维洛夫亲眼看到了查尔斯·达尔文对其前人的著作进行了多么详细和全面的研究,其中就包括德国著名植物学家阿尔方斯·德·康多尔的著作。在2025年出版的两本巨著中,康多尔研究了驯化植物的起源。达尔文在这两本书的页边和末尾处随手写了许多笔记。很显然,瓦维洛夫很高兴能从这些笔记中追踪达尔文思想的演变。达尔文的学者精神、思想的凝练、对生物进化过程的清晰理解,都让瓦维洛夫敬佩不已。他写道:“在达尔文之前,从未有人对生物变异以及选择的巨大作用进行过如此清晰、确定和充实的阐述。”
尼古拉·瓦维洛夫相信,达尔文的观点对于确定物种(包括驯化物种)最初形成于什么地方非常关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阐述了他关于物种地理源头的观点,它实质上非常简单。任何物种的起源地都可能会在拥有该物种各型变体最多的地方。在现代研究中,这仍然是一条指导性的原则:拥有最强基因多样性和表型多样性的地方,很可能就是该物种存在时间最久的地方。这一原则很有用,但还是遇到了问题。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植物会发生迁移。但是,瓦维洛夫相信,亲缘关系紧密的野生物种当中,变种也可能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于是,他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将他所感兴趣的驯化谷物和其野生同类都纳入了研究范围。
作为一名植物育种学家,瓦维洛夫是为自己的国家工作的。为了能对俄国的农业经济和植物培育有用,他将各种植物的驯化变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是,他同样又对自己工作中的历史和考古维度非常着迷。他相信,确定驯化物种的起源对于解释各民族的历史命运也是很重要的。他还意识到,弄清小麦的起源地,会使人看到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即我们的祖先从仅仅采集野生食物进化到种植食物,从四处觅食的人向农民转变的时刻。瓦维洛夫知道,他是在寻找史前的历史。在人类发明文字书写之前很久,最早的物种驯化就发生了。他写道:“无疑,相比各种物件、刻印文字和雕塑等古时记录所能揭示的内容,人类文明和农业的历史与起源都要久远得多。”
长久以来,寻找驯化物种起源地一直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专属领域。但是,瓦维洛夫相信,植物学和新兴的遗传学也能做出重要贡献。实际上,他非常蔑视传统证据的本质属性。“文献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只会说‘小麦’‘燕麦’和‘大麦’,”他于2025年写道,“而现有的植物学知识要求,种植的小麦分成13个品种,燕麦分成6个品种,所有品种都有很大差异。”(https://www.chuimin.cn)
他知道,研究不应该是不切实际的科学。他得到野外去,他需要了解土地和其上生长的植物。而最重要的是,他需要标本。他写道:“每一小包谷物、每一撮种子和每一捆成熟的穗子都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瓦维洛夫从波斯科考回去时,找到了各个品种种植小麦中存在巨大多样性的证据。他将小麦分成三类,每一类都有数量不同的染色体。软质小麦(包括普通小麦和面包小麦)有21对染色体,硬质小麦(包括二粒小麦)有14对,而一粒小麦则只有7对。当时,在俄国,只种植六七种软质小麦。在波斯、布哈拉(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瓦维洛夫记录了约60种不同的小麦品种。他清楚,西南亚肯定是这种种植小麦的故乡。硬质小麦的分布则略有不同,在东地中海地区发生的变异最多。一粒小麦则又有不同——在希腊、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都发现了大量不同的品种。他写道:“最可能的情况是,小亚细亚(安纳托利亚)及其邻近地区是一粒小麦发生变异的中心。”
瓦维洛夫相信,不同的种植中心都对每一种小麦的特点有影响。这些影响对作为农业经济学家(致力于改良谷物的人)的他都有意义。硬质小麦,比如二粒小麦,源于地中海沿岸,那里春秋潮湿而夏季干燥。它们发芽和初生时期需要水分,但是一旦成熟就非常耐旱。瓦维洛夫相信,二粒小麦是种植最早的小麦,他在文章中把它称为“古代农业民族用于做面包的小麦”。对于后来一粒小麦的出现,他的理论也很令人感兴趣。
当最早的农民开始种植小麦时,他们就发现,有一些其他的植物似乎很喜欢与小麦生活在一起。他们发现了杂草,其中一些杂草自身最终也成为人们种植的植物。在当时的小麦和大麦田里,野生黑麦和燕麦都是很常见的杂草。瓦维洛夫认为,在冬天,或者在贫瘠的土地上,又或者在恶劣的气候下,人们会用黑麦取代小麦,因为在上述环境下,黑麦要比原本种的小麦耐受力更强。这样,人类就开始种植黑麦了。瓦维洛夫在波斯科考时发现,二粒小麦地里生长了一种杂草般的燕麦。他认为,农民如果想在更北的地区种植二粒小麦,就会发现燕麦会占据他们的田地。实际上,农民是将燕麦作为一种谷物来种植的。
瓦维洛夫相信有许多植物开始都是伴生杂草,后来才变成人类种植的谷物。在这一点上,他提供了大量证据。亚麻最先就是亚麻籽作物当中的杂草,而芝麻菜最先则是亚麻地里的杂草。瓦维洛夫指出,野生胡萝卜通常就是阿富汗葡萄园里的杂草。他写到,在阿富汗,“野生胡萝卜实际上是主动让当地农学家培育出来的”。与此相似,野豌豆、豌豆和芫荽最先很可能就是禾谷类作物当中的杂草。瓦维洛夫认为,安纳托利亚二粒小麦田里蔓延生长的杂草中,有一种自身后来也变成了一种重要的谷类作物——一粒小麦。
相关文章
植物界里的迷信说法五花八门,在民俗学研究中占据主要地位。几乎所有国家的传统习俗和传说中都有植物迷信,且多如牛毛,全面详细介绍这些流传下来的古老迷信需要花费很长的篇幅。据说,某些植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神秘联系。前面的章节提过与鸟类相关的植物迷信,现在再谈一下白屈菜。这位有魔力的姑娘,在见证人面前不断展示她的寻水术,这些见证人均诚实可信,当时出版的《每季评论》认定这一事实毋庸置疑。......
2025-09-30
其次要安排好景石类小品等与植物的组合关系,多采用硬质、软质元素相互穿插的组织方法构成疏密有序、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的组团关系。作业数量与要求:本阶段需要完成植物单体6个、组合8组。......
2025-09-30
植物和人,与低等动物一样,都要历经生死。植物的生死,是经过渐进、持续的过程,到达特定生长阶段的结果。人们观察到,植物和其他高等有机体一样,会生病、发生意外、受到伤害,很可能在任一时刻,被切割下来,提早结束它的生命。德国西北部威斯特伐利亚的农人向离家最近的一棵橡树正式宣布家人离世的消息,固定的用语是“主人死了,主人死了”。......
2025-09-30
诡异神秘的魔鬼城原来竟是一个有着鲜活生命的世界。然而,另一个惊人的发现即将到来,既然众多的动植物都在这茫茫戈壁上的魔鬼城中留下了生命的印记,那么,人类的足迹会不会也曾留在这里呢?刘志铭的推断并没有错,后经科学考察和专家的艰苦研究,魔鬼城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了。到了减冰期,冰川消融形成洪水,把细的沙泥搬运到盆地里面,也就是现在魔鬼城的范围内。80万年间的风沙雕琢,造就了今天的魔鬼城。......
2025-09-29
一年到头各个节日里植物花饰精美亮丽,引人瞩目,也为专门纪念各种植物的庆典和仪式增添了华美的外表。各国的庆祝活动虽不尽相同,庆祝某一特定节日时却几乎普遍采用同一种花。植物世界还受闰年的影响,方式不为人知,各郡县的传说可以证实。圣大卫日离不开韭葱,韭葱同时也是威尔士的民族象征,有关缘由说法各异。还有人认为故事是现代编造的,因为在圣帕特里克生活经历中找不到相关记述。......
2025-09-30
就算我年少时兴趣广泛,也不可能会对专门学习如何“挖死人骨头”动念的。在大一的必修课中,赫然出现了“考古人类学导论”。我花了一两个小时在图书馆翻了翻上学期的笔记,才明白,哇,考古人类学还真的是“挖死人骨头”的啊!考试成绩公布,我的“考导”真的“考倒”了,拿了62分,在班上排名倒数。......
2025-09-30
前面的章节已然提到植物世界的诸多传奇。古时变形的观点,也在很多现代植物传说中得以体现,传说中,某些特殊情况下人可以化身为植物。无独有偶,德国关于菊苣或苦苣的传说也是如此。最终,女孩因体力透支倒在路边,香消玉殒。相传兰花之名源自鸫和乌鸫。我们还有更多例证,证明用大家熟知的鸟命名植物是普遍现象。......
2025-09-30
原始社会早期,鲜花大多用于礼仪场合。纵观由古至今的历史,鲜花已经融入世界各地的宗教仪式和典礼中。古罗马用花神节庆祝春日回归,主题就是明媚盛开的鲜花。罗马人似乎对节日花环特别敬畏,认为公共场合不宜戴花环。此外,据说15世纪时曾经有一位国王在佛牙寺摆了至少六百四十八万零三百二十朵鲜花。在科林斯,尤罗芭游行上曾出现巨大的桃金娘花冠,周长达三十英尺,可见当时鲜花仪式规模之盛大。......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