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术课程的价值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课程的价值里,第一项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这是课程标准对如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做出的明确理论依据。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在这笔者主要研究的是第一项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023-10-31
(一)创建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
美术教学活动是非常需要学生发挥自由想象的,它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更需要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环境。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式教学环境,构建自主开放又具有秩序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发展,必须实施开放教学。在小学实施开放教学,首先要打破课程内容仅限于教材的封闭性,不断开发新型的课程资源,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将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社会及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材上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当学生真正走到大自然深处领略到自然之美时,往往能学到教材上学不到的知识。其次,要突破课堂教学形式的封闭性,创造开放性的教学空间,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工具,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后作业形式,设置开放性作业,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共同组建开放性的教学评价机制等创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美术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教学,还可以分年级的组织外出参观美术博物馆或写生。再次,要打破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想,适当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挖掘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亲手实践的主体作用来提高教学的效率。美术课是一项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亲身去体验,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收集材料,到制作草图再到完成作品都要亲身体验。例如,鼓励学生收集自己日常生活中一切废弃的材料,像废纸板、塑料瓶等,让废品变废为宝,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在制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将自己内心漂亮的构思呈现在作品上。再通过自身审视自己的作品,增加艺术修养。美术基础教育的当前阶段,进行开放式教学应该以加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为核心,改革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符合校情的开放性教学实施策略。
(二)完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能动性
在素质教育改革要求的指导下,大力开展美术课程乡土化教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让学生走进自然,贴近自然,不拘泥于课堂与书本。在美术教程新课程的改革下,教育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去参观博物馆和参观艺术展览,这样一则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不再是“书呆子”;二则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三则弘扬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改革课本,增加很多本土地域性特色的课程,让学生对家乡有着更为全面的了解,也增加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加大多媒体教学的力度,网络覆盖全校,让更多信息更为容易地引进课堂,这可以极大地充实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都能愉悦的接受文化知识;从学生的身边所熟悉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来发现周边所感兴趣的事物,去学校周边写生或者去动物园,这样也使同学之间变得更为团结、更为友爱。
要做到教学资源的完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拘泥于教材,使知识变“活”。教材上所讲述的课程是呈现在书本上“死”的文字,如果照搬书本,就会使讲课变得非常的单调、乏味,使学生很快就会忘记书本所讲课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就必须让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活,在上课时,增加学生喜欢的因素,动画、歌曲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一点一点地渗透知识,由一个知识点引申另一个知识点,通过叙事的方式讲述知识,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性;在视觉、听觉以及触觉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用抛砖引玉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整个创作过程,他们都有参与,而且他们还是主角,教师是配角,以激发其创作热情。整个过程分组讨论,群策群力,增加集体凝聚力。在评价环节增加自我评价,锻炼其语言逻辑性也让教师真切地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的世界,以更好地贴近学生,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www.chuimin.cn)
(三)改变传统单一的美术评价方式,发展多元化的美术评价方式
对于传统的教学评价,仅仅是在作业本上对其美术作品评价“优”“良”“及格”“不及格”很难对学生创作进行鼓励,得了“优”开心一下,也不能让所有人知道,不能充分地激发其学习的信心与积极性;得了“良”和“及格”的小朋友一般对此没什么感觉,觉得自己就是很机械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得了“不及格”的小朋友会很不开心,教师也不告诉他问题所在,就让他继续差下去,慢慢地更使其丧失学习的信心。
对待传统教学评价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必须对其避免并进行更正,要实行奖励政策,但注意的是这不是奖惩制度,对学生要集星星制,无论如何任何学生都会有星星,优秀的就多,作品不是很好的孩子,教师一定要私下里对其进行指导,但不带有批评的口吻,是鼓励的态度,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不好的原因,并一定相信他以后可以做得很好。让每一个孩子都要在班级里面讲述一下自己创作作品的过程,并使其分组讨论,群策群力,增加其集体的凝聚力,增加同学之间的友爱。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非常简单和便宜的东西就会让纯真的学生感到高兴,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鼓舞。
有关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研究的文章
(一)美术课程的价值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美术课程的价值里,第一项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这是课程标准对如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做出的明确理论依据。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在这笔者主要研究的是第一项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023-10-31
团花是一种最简单且易于掌握的剪纸。教材中从二年级开始有剪纸系列内容,如《百变团花》《吉祥图案》《剪纸中的阴刻与阳刻》等。下面是《百变团花》的教学设计。......
2023-10-31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是主体,是学科知识的建构者,和传统讲授式教学有很大的不同,更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是一个对知识不断吸收、消化和同化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中,他们离不开合理的教育引导。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小学低年级学生美术绘画中的心理特征总结为直觉、联想、想象、情感四点,传统的美术教学很难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状态。......
2023-10-31
(一)孝感雕花剪纸引入小学课程的教学意义1.国家对孝感雕花剪纸的保护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孝感市雕花剪纸艺人协会和孝感市雕花剪纸研究会在1952年成立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了解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或许今后他们还会主动去挖掘中国更多的民间艺术,继续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023-10-31
(一)绘本的概念绘本,英文全称为“Picture books”,最早诞生于欧洲,后传入日本后,并正式提出“绘本”一词。在对国内外文献查阅整理中,绘本在研究文献中又称为“图画书”,不同的研究者对绘本的概念提出了独特的见解。陈晖在《图画书的讲读艺术》中给出绘本的概念,具体是指:“表现为一种图与文的关系,以图为主,有特殊的艺术性和文学性。”绘本具有绘画性、图画传达性、儿童性三大艺术特性,具体如下。......
2023-10-31
(一)舞阳农民画走进课堂的方法1.建立舞阳农民画资料平台走访舞阳县文化部门、村中老人、了解当地文化遗址、民风民俗等,筛选出可以进美术课堂的农民画资料,深入到当地风景点、农家小院,把能记录的都记录下来,留下影像资料。舞阳农民画对学生来说较陌生,充分利用多媒体不仅能迅速引发学生兴趣,还能使其更直观地去了解家乡艺术。......
2023-10-31
为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审美教学也必须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创作。《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减少对审美的束缚,才能实现审美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小学生美术教学“欣赏·评价”训练的中心任务就是用简短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在真实的生活化的基础上,学生审美的个性化才成为可能。......
2023-10-31
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角度、思维特点也是各不相同。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因此,针对不同学龄阶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不断创造新鲜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安排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内容、实践方式及评价标准,完成相应教学目标是经典名画临摹教学的重点。这个学龄阶段的学生与学前期儿童相似,他们仍以玩为中心。......
2023-10-31
相关推荐